APP下载

听力障碍合并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患儿背景噪音下听觉康复观察

2021-04-23王娜娜刘华延青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2021年2期
关键词:多动症量表噪音

王娜娜 刘华 延青

多动障碍又称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是一类发生于儿童时期,相比于同龄儿童个体出现明显的注意力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或冲动等临床症状的综合征,其患病率约为3%~5%,男女比例为4~9:1[1]。我国约有1400万~1900万多动症患儿,患病率约为4.31%~5.83%,每50名小学生中有1~3个存在不同程度的多动症[2]。多动症对儿童的健康成长造成严重影响,大部分多动症儿童均存在学习成绩差、学习效率低下、课堂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3]。多动症患儿在与他人交往时同样存在较大困难,甚至有诱发犯罪的倾向[4]。听力障碍伴多动症患儿相较普通多动症患儿临床症状更为明显,此类患儿出现心理和行为问题几率更高,临床上强调应进行适合其生理特点的干预措施[5]。背景噪音下的听觉康复训练是近几年新兴的干预措施,恰当的背景噪音有助于听障患者听觉恢复,在此基础上实施听觉康复训练效果更佳[6]。本研究旨在分析对听力障碍并发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患儿实施背景噪音下听觉康复训练的可行性,以期为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月~2020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听力障碍并发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患儿,其中轻中度36例,重度44例;ADHDⅠ型34例,Ⅱ型20例,Ⅲ型26例;按治疗方式的差异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一般临床资料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儿一般临床资料比较(±s,分)

一般资料 (实n=验40组)对(n=照4组0) t/X2 P性别 男 23 22 0.051 0.822女 17 18年龄(岁) 7.98±2.31 8.02±2.41 0.057 0.955平均病程(月) 8.38±2.31 8.18±2.71 0.355 0.724平均体重(kg) 40.19±2.31 39.23±2.41 0.076 0.940 ADHD 分型(人)(Ⅰ/Ⅱ/Ⅲ) 18/9/13 16/11/13 0.318 0.573听力障碍分级(人)(轻中度/重度) 19/21 17/23 0.202 0.653

纳入标准:①入组患儿均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7](第4版)中关于注意力缺陷多种障碍诊断标准;②经瑞文标准推理测验排除智力障碍者(IQ>85分);③患儿均接受人工耳蜗植入>1年;④病历资料齐全者;⑤患儿家长对调研过程、方法、原理清楚明白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⑥调研报医院伦理学会批准实施。

排除标准:①合并精神发育迟缓、癫痫、精神病等患儿;②合并恶性肿瘤患儿;③被调研患儿近3个月内接受过多动障碍药物治疗者;④调研依从性较差患儿;⑤合并其他全身性疾病诸如全身性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者。剔除标准:①调研期间主动要求退出者;②调研期间失访者。

1.2 干预方法

两组患儿均接受听力障碍合并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干预,其中注意力多动障碍干预主要依赖运动干预,包括长跑、游泳、乒乓球、幼儿体操等,听力障碍干预主要为听觉康复训练。

实验组给予背景噪音下的听觉康复干预,主要措施如下:将患儿置于房间内,播放70 dB的背景噪音,听觉康复干预方法:4名患儿为1组,1名康复师,准备口琴1个,木板1块,铁钉3个,纸杯4个,将有铁钉的木板竖靠在墙上,铁钉位置分为高位、中位、低位,老师随意吹响与之对应的高音、中音和低音,让患儿将纸杯挂在相应的位置。患儿学习5 min,让其注意听,并记住提示声音和动作。随后开始正式练习,打开播放器,让患儿在10 s内将纸杯挂在木板相应的铁钉上,反复练习,直至患儿能识别与判断出吹口琴的高、中、低音,以连续3次判断正确为通过。每天1次,干预时间为30 min,干预6个月,每月休息4 d。训练过程中,根据患儿康复情况,适当调整干预时间和次数。对于能熟练识别的患儿,3个月后每周干预1次。对照组的干预方法同实验组,但在训练时关闭播放器。

1.3 观察指标及评测标准

1.3.1 SNAP-IV量表评分 分别于干预前、干预3个月、6个月对两组患儿使用SNAP-IV量表进行评估,该量表是临床对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患者症状评估的工具,包括两方面18项条目,每个条目采用0~3分评分,量表最终得分为各条目得分之和,满分为54分。每个条目得分0~1分为正常,1.1~1.5分为边缘,1.6~2分为中度,>2分为严重[8]。

1.3.2 IVA-CPT量表评分 IVA-CPT常用于儿童注意障碍评估,并用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神经衰弱以及神经症等的辅助诊断,该量表共包括28个项目,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代表受试者症状越严重[9]。

1.3.3 CAP量表评分 使用CAP量表对两组患儿的听觉行为分级进行评估[10]。

1.3.4 SIR量表评分 采用SIR量表对两组患儿的言语可懂度进行评估[11]。

1.4 统计学方法

将采集的数据录入Excel中进行处理,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对录入数据进行分析,对于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差异采用卡方检验,对于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对于连续性变量前后差异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儿的SNAP-IV、IVA-CPT、CAP、SIR量表得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3个月、6个月后实验组患儿的SNAP-IV、IVA-CPT量表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CAP及SIR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P<0.05)。干预后3个月、6个月两组患儿SNAP-IV、IVA-CPT量表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CAP、SIR量表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见表2。

3 讨论

听力障碍指听觉系统中的传音、感音以及对声音综合分析的各级神经中枢出现器质性或功能性异常,进而导致个体发生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在听障患儿中发病率显著高于正常儿童,其原因可能与听力障碍使患儿注意力涣散或缺陷有关[12]。

表2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SNAP-IV、IVA-CPT、CAP、SIR 量表评分对比(±s)

表2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SNAP-IV、IVA-CPT、CAP、SIR 量表评分对比(±s)

*与干预前比较P<0.05;#与干预3个月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量表评估 例数 实验组 对照组SNAP-IV干预前 1.71±0.34 1.69±0.37干预3 个月 1.34±0.32*△ 1.54±0.29*干预6 个月 1.02±0.21*#△ 1.31±0.23*#IVA-CPT干预前 79.29±8.22 80.29±7.98干预3 个月 6预6 个月 53.22±3.44*△ 71.28±3.71*干4.18±3.43*#△ 60.19±4.31*#CAP干预前 2.89±0.43 2.91±0.44干预3 个月 4.98±0.44*△ 3.67±0.32*干预6 个月 5.55±0.54*#△ 4.23±0.41*#SIR干预前 2.32±0.12 2.29±0.14干预3 个月 3.87±0.43*△ 3.01±0.23*干预6 个月 4.38±0.33*#△ 3.89±0.28*#

本研究通过设立不同分组的方式,对听力障碍合并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患儿开展背景噪音下听觉康复训练,结果显示,在SNAP-IV量表与IVA-CPT量表评分方面,干预后实验组患儿的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较对照组有大幅下降,提示听觉康复治疗显著缓解了听力障碍合并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的临床症状。与Fariba等[6]学者的研究类似,该学者探究有无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听障儿童在有无背景噪音下进行听觉康复,对40名患有无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听障儿童,给予6个月的康复训练,前6个月通过控制背景噪音水平进行,后6个月通过增加背景噪音进行,并比较了多动症和非多动症儿童的表现,结果显示,康复前6个月,听力障碍并发多动症儿童和非多动症儿童的运动能力和认知能力除其他主要技能外,其他方面的改善均无显著差异。康复6个月后,两组的改善程度均相等,说明增加背景噪声可以促进听力障碍的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的康复过程。受自身生理因素影响,其认知、不良情绪的处理存在显著不足,文中所应用的积极干预对于缓解患儿不良情绪、培塑其自我认知方面具有较大优势,而两组患儿干预后CAP和SIR量表结果显示,干预后实验组患儿的CAP和SIR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一定频率的白噪音不仅不会对个体听力造成损伤,还会一定程度上改善神经性耳聋患者的临床症状,有助于改善其预后[13]。笔者认为,维持在一定分贝下的背景噪音有助于改善个体听力功能,临床上有开展不同背景声音下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听觉持续性主意特征的探究,结果显示在反应时长方面环境声条件下优于言语声条件,遗漏错误方面环境声条件下也优于言语声条件,提示适当的背景噪音有助于改善个体的听觉功能[14]。

综上所述,听力障碍并发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患儿接受有背景噪音下的听觉康复训练效果较好,患儿经干预后听觉障碍得到明显缓解,其言语理解能力和听觉水平都出现较大改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多动症量表噪音
生态旅游景区服务场景的量表开发研究
积极人格教育量表编制与现状调查研究
小学多动症儿童的成因分析及教育干预策略研究
CSE阅读量表在高中生自我评价中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
People with ADHD(多动症)have Different Brains
噪音的小把戏
议论文评价量表的设计思路与使用方法
白噪音的三种用法
赶走“多动症”的小恐慌
噪音对身体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