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教育”视域下小学行走课程评价方式的研究

2021-04-22胡娴

家长·中 2021年3期
关键词:评价方式生活教育

胡娴

【摘    要】建立“引、探、评”一体化形成性评价方式,能够关注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的体验,突出学生能力的渐进式发展,有效地支撑我校“生活教育”视域下行走课程的研究,在夯实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地拓展学生的素养。

【关键词】生活教育;行走课程;评价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85(2021)08-0078-02

【Abstract】The established integrated formative evaluation method of "introduction, exploration and evaluation" can focus on students experience in participating in activities, highlight the progres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bilities, and effectively support our schools "life education" vision The study of the course under the domain, on the basis of consolidating subject knowledge, expands the literacy of students in a wider range and deeper level.

【Keywords】Life education; Walking course; Evaluation method

國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因此要坚持能力为重,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髙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博伊尔说过,“要真正受到教育,学生就必须能够在各学科之间建立联系,发现各个学科整合起来的方法,最终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一、“引、探、评”一体化形成性评价体系的内涵

“引”指的是教师指引,创设项目情境、搭建项目支架、方法过程引导、鼓励改进优化等,“探”指的是学生的探索,包含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探索、解决项目、归纳总结等;“评”更关注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的体验,经验与失败都是珍贵的学生成长的资源,而不是把焦点放在学生完成的“作品”或者“创意”上,而是包含核心知识、基本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能力发展、作品呈现六个维度,多元而非一元化,有一定的参考评价标准,但更强调与学生的过去能力水平纵向比较,突出学生能力的渐进式发展。

二、“引、探、评”一体化形成性评价体系的类型

行走课程的形成性评价由记录性评价、等级性评价和描述性评价构成。

(一)描述性评价

描述性评价是对学生行走课程的全过程或过程中的某一点进行的表述性评价。可分为学生、老师、社会三个方面,学生的描述性评价是对活动过程或收获的思考,可分为个人评价和同伴评价,个人评价可以有成功的经验分享,也可以是失败体验的反思与积累。同伴评价主要是小组同伴对小组中的学生在行走课程实施过程中表现的评价,可评价学生在行走课程中所担任的职责和发挥的作用等。教师的描述性评价是教师在学生评价的基础上,通过对学生课程参与实施的观察,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和成果进行的评价。社会的描述性评价主要是来自家长、社区对学生行走课程实施过程及成效的评价。

如我校二年级学生开展的《基于数据统计观念的“垃圾分类快乐统计”》行走课程,不少学生都评价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自己和同伴能更好地合作进行垃圾分类,合作能力得到了提高,也都反映通过课程的学习,有的学生对各种垃圾属于什么类型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有学生评价自己在捡垃圾的过程中,还不够留意,漏掉了一些垃圾,因此意识到捡拾垃圾要更仔细;也有学生评价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对少数垃圾的类型不太确定,影响投放,因此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会把垃圾分类继续执行好。

(二)记录性评价

记录性评价是学生对自己学习活动的写实,把所思所得融入“纸”和各种媒体中,根据具体的课程可采用不同的“记录”方式,可包括研学类(研学单、研究小报、拍摄的短视频、观察表),论文类(学生的研究报告、阐述发现的小论文)、访谈类(访谈记录、调查问卷)等。

(三)研学类评价

如我校二年级学生进行了《基于数据统计观念的“垃圾分类快乐统计”》的行走课程,这是“学科生发类”行走课程,进行了研学单的研究,不仅把给出的各种垃圾归到相应的类别,了解了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的常见物品,并锻炼学生在学校和小区里发现各种类型垃圾的能力,拥有“生活眼”。结合苏教版教材中一下和二下的统计单元,用打勾和数数的方法去统计各类垃圾的结果,设计环保标语,为环保“代言”。通过这类评价,体现了学生对学科知识和生活场景的真实领悟。

(四)论文类评价

我在指导班级学生开展垃圾分类行走课程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撰写了一系列数学小论文,从数学的角度探究垃圾分类的好处,说明人人参与垃圾分类,家家践行绿色生活势在必行。

出示一组学生写在论文中的调查研究数据:海德公园7栋有3个单元,每层每单元有3户人家,总层高20楼,其中有3口之家,也有4口之家和加上老人的5~6口之家,平均按照每户4人算,7栋共有人数3[×]3[×]4[×]20=720人,因此海德公园7栋垃圾产出量按照每人每天产生垃圾1.2公斤,每天产生的垃圾就是720[×]1.2=864公斤。

如果把厨余垃圾和可回收垃圾分类出来,进行循环利用和资源化节约,厨余垃圾就可以减少一半,可回收垃圾就可以再次回收。这样,只剩52%的其他垃圾需要环卫个人清运到填埋和焚烧的垃圾,根据文献资料,在苏州处理1吨垃圾,需要300元的运输成本:

1.每天可以节约垃圾864×52%=449.28(公斤)

2.节省运输成本300/1000=0.3(元)449.28×0.3=134.78(元)

3.节约处理垃圾成本100/1000=0.1(元/公斤)449.28×0.1=44.93(元)

4.资源再利用创造的可再生价值:以一公斤纸箱0.5元来计算就是864×48%×0.5=207.36(元)

5.每天可创造的价值为134.78+44.93+207.36=387.07(元)

6.2018年全市常住人口1072.17万,苏州全市通过垃圾分类、不浪费粮食每天可创造的价值为387.07÷720×1072.17=576.39万元。这样,一年365天就是:576.39×365=210382.35万元。

学生们在论文的最后根据查阅、调查和计算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不约而同地得到了这样几点富有意义的发现:减量化的重点是厨余垃圾和可回收垃圾,因此要从我做起,不浪费粮食,减少一半厨余垃圾,把可回收垃圾分好类,送去废品回收厂,每年苏州市就可以节约210382.35万元,变废为宝,美化家园!还要多开展普及环保与垃圾的知识讲座,提升全社会对环卫行业的认知,减少环卫工人的工作难度,形成尊重、关心环卫工人的氛围。论文类评价有助于学生探索隐藏在生活现象背后的规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五)访谈类评价

我校中、高年级学生在2019年暑假开展了《菜场探秘》行走课程,学生访谈了菜市场内人们的塑料袋使用情况,得到了如下结果:

1.整个市场对塑料袋的使用是没有限制的,摊主习惯性地向顾客提供塑料袋;2.很少有顧客主动提出减少塑料袋使用,自带环保袋买菜的顾客很少。通过访谈,学生还发现人们对“白色污染”的危害不甚了解。随后,同学们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普查了解顾客、商家对于垃圾分类的认识、态度,共计收到107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人支持垃圾分类,但垃圾分类的相关信息普及度还需要加强,而且接受市场指导的商家对垃圾分类的认知更强。菜市场对学生来说是陌生事物,而垃圾分类是新兴事物,因此菜场的营销学问和垃圾分类值得探究,而这种访谈类评价有助于学生离生活真相靠得更近。

(五)等级性评价

无论是自我评价、同伴评价,还是教师评价、社会评价都采用等级制,分为A、B、C、D四个等级,A等:能结合老师的指导创造性地开展行走课程并有创造性成果,B等:能结合老师的指导有序地开展行走课程并有收获,C等:能开展行走课程研究,D等:不能开展行走课程研究。

三、结语

建立的“引、探、评”一体化形成性评价体系,能够关注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的体验,突出学生能力的渐进式发展,有效地支撑我校“生活教育”视域下行走课程的研究,在夯实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地拓展学生的素养。

参考文献:

[1]张丽.合理加减,强化课程整合——小学品德课程的重复交叉及其应对策略[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5(04).

(责编  张  欣)

猜你喜欢

评价方式生活教育
图式理论在阅读教学中应用的价值功能与评价方式
生活教育理念下如何开展初中信息技术教学
美国化学课堂多样化学习评价方式带来的新思路
语文教育教学与生活实践思考
传递真爱
幼儿美术教学回归生活探究
浅谈英语有效教学的策略
恰当运用教学策略,有效提升识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