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方言区非普通话使用学生阅读教学的几个问题研究

2021-04-22李金玲温玉林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阅读能力培养阅读能力

李金玲 温玉林

【摘要】方言区非普通话使用区阅读教学有很多问题,其中很普遍的问题有:一、如何提高阅读速度;二、如何提高阅读理解的水平;三、如何有效开展课外阅读问题。

【关键词】方言区学生  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培养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职教育教师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2018T17号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3-0004-04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模块,占了很多教学时间。其中最为重要的任务就是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所谓阅读能力主要是指学生阅读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具体是指对文本的理解准确性,阅读的速度,阅读的方法策略,阅读的习慣等。由于方言区学生的思维不是普通话思维,他们在阅读教学中面临着很多问题:如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差、表达准确性较差等问题。那么怎么克服这些方面的问题呢?这就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来思考:

一、如何提高学生语文阅读速度?

无论中文还是英文,阅读速度一直是语言学习和考核的一个重要任务。但由于平时很少讲普通话,方言区学生的语文学习是一种记忆性的学习。这就导致方言区学生比长期使用普通话的学生阅读速度要慢很多。因为学生对于阅读材料的短期记忆能力不够强,看完一遍文章脑子还没有形成记忆,需要反复看好几遍才能形成文字材料对应的生活图式和相应的文字记忆。这样阅读速度自然就很慢,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一)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改良学生的语言习惯。

阅读速度取决于学生的普通话思维。那些对普通话较为熟悉的学生阅读速度就快,那些没有普通话思维的学生阅读速度就慢。那么学生用什么方式能得到普通话思维呢?首先是要喜欢普通话,也就是要有普通话兴趣。人的大脑思维能力是一种信息处理能力。这种能力是靠核酸和蛋白分子去储备信息从而才能有很好的信息处理能力,因此喜欢普通话才会在自觉与不自觉之间去吸收相关的信息。因此培养学生对普通话的兴趣是很重要的。具体的做法则是让学生多读。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意思。在学生读书过程中,生字的信息,文本的信息,读书情境中所触发的感情都积淀在学生的大脑中。学生慢慢有了语感,这就有了阅读的基础。我们要强调的是阅读教学的基础是生字、新词。这些基础要无条件地掌握。在此基础上,采取一些适当的教学措施就能把教学搞好。

1.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一般说来,小学的课程安排中,语文教学必须要有早读。这就可以通过朗读、背诵等方法强化学生的普通话思维。朗读是大声地读出声音来,通过朗读对于文本思路和脉络的揣摩,学生渐渐懂得了文章的思路,锻炼了理解能力。我们语文教学中,要强调长时记忆,这是前人学习的有效方法,古人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得熟了,就能形成声音记忆,并增强语感,逐步掌握语文知识的有关规律,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很有帮助。

2.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阅读的内在动力。这种内在的心理动力问题,受到学生神经系统成长的影响。在不同的年龄段,学生的阅读兴趣是不相同的。在低年级,学生喜欢那种故事性强,情节简单,但是比较能够满足人的愿望的作品。而在高年级,随着学生的神经系统的发育以及学生所受到的社会风气等方面的影响,兴趣开始分化。有些同学开始喜欢爱情、武侠作品。另一些同学则对于科学等有了兴趣。这些当然不完全符合学校教育的要求。因为学校文化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合格的公民。因此培养学生兴趣就是要对学生进行合适的引导。这种引导可以在阅读内容方面进行引导;也需要在阅读方法方面进行引导。而在方言地区尤其要注意的是鉴赏方法的引导,要让学生有成就感,这才能带来学生的兴趣。

3.培养学生看新闻等听普通话的兴趣。

在很封闭的地方,看新闻、听评书等对于学生获得比较标准的普通话的能力,培养学生普通话思维的敏捷性很有帮助。尤其对听读反应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训练学生的阅读方法。

阅读如何有效地提取信息,其方法很重要。阅读一般有精读、略读、速读等方法,根据不同的要求要采取不同的方法。

首先是精读。精读是指“字斟句酌,边读边深入理解、思考的一种阅读方法”[1]要求学生比较细致的阅读。具体的方法可以有:

1.比较细读法。

很多诗歌和散文都可以进行比较细读。通过比较带来对于文章结构特点,文学史知识等方面的熟悉。例如陆游的咏梅词和毛泽东的咏梅词进行比较,就会发现各自赋予了梅花怎样的精神。再比如,通过同类作品的比较去发现作家不同的艺术特点,例如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和俞平伯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通过比较细读,可以发现朱自清写作比较细致,而俞平伯则更跳脱,带有一些哲理的思考。这就能清楚不同的写作资源和追求带来的散文品味的不同。

2.品味细读法。

品味细读法是通过对文章、诗歌中的精妙言辞进行品味,从而获得审美体会的一种方法。例如,王安石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个“绿”字,王安石曾经选了“满”、“过”、“到”、“来”、“吹”等十二个字。最后选定了这个“绿”字。这个“绿”字有所有的其他字的优点,而避免了其他的缺点,细细品味才能感悟诗歌之妙。

散文的品味细读可以采用圈点、评注等方法。在阅读时,让学生记下自己的感受、想象,划出精彩片段、句子、词语、修辞手法等,为以后的阅读和写作留下可供参考的材料。

其次,略读。这是一种抓主要内容的阅读方法。为了提高阅读速度而采用的方法。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初中阅读速度是每分钟500字。而高中的阅读速度是每分钟600字。这是很难做到的。那么,具体能怎么提高速度呢?这就需要略读。为了提高准确性,可以采用抓住文眼,抓住中心句,抓住主要脉络的方式。其中抓住“文眼”略读法很常用。文眼是文章关键的地方,老师上课解释课题就是抓住文言的方法。通过课题的解释并提问,拎起整篇文章的脉络。对于议论文、说明文等文体,可以抓住中心句,带起对文章的理解,更好地把握全文的中心。而对于记叙性文体则可以通过抓住脉络等方式提高阅读的效果。

第三,速读。这是一种了解性的阅读方法。诗人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曾经写到:“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就是速读,不求细节性熟悉,只求兴趣性的“会意”。速读法是一种信息性采集的方法,在当今网络时代,信息爆炸的时代,需要采取速读的方式最快地了解大致的信息。对于一些重要的信息则需要采用摘抄等加强记忆的方式学习。

阅读方法的训练,无论是方言区还是普通话使用区都需要。只是在方言区,学生更需要对阅读方法进行揣摩,这样才能带来更准确的理解。这就是我们要思考的下一个问题。

二、如何提升小学生的理解水平?

由于语言使用环境不同,方言区学生阅读经常有误读的情况。如何提高方言区学生的阅读能力呢?这是一个系统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重视学生鉴赏能力的提高。

怎样才算读懂了一篇作品?这就需要回顾文学欣赏的过程。欣赏一般分为感性阶段和理性阶段。在理性阶段的最后过程中:“理性思考和品味使接受主体获得文本的内在意蕴,在艺术修养较好的接受者那里还能使其洞悉文本的结构规律、语言方式、表现手法的构成途径及其目的和作用。”[2]这就是说获取了文本的内在意蕴,洞悉了其结构规律、语言方式、表现手法才算是读懂了一篇作品。阅读课堂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阵地。而要达到这样的一种要求,是需要老师在阅读课上好好引导学生的。首先要求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在课堂上要和学生产生深刻的思想碰撞和成功的情感交流,并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说一种成功的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的生活经验与阅读的文本融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意义理解。

(二)训练学生的人文体验能力。

一些阅读理解能力是可以通过解题训练的,比如字词量的积累,对篇章的认识,对句意的理解,对文章章法的把握。对文意的解析,对写作方式与特色的感知,对作家作品风格的认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体味,对时代特征的了解,对选文中的其他知识的获取等等。对这点我表示赞同。但我们现实生活中,却往往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将这些多在课堂上归咎于教师单纯的阅读破解和解释结论,封杀了学生阅读体验的生成和能力的提高。有的是确立了阅读标准后,让学生带着镣铐去跳舞,语文的阅读训练也就陷入了机械的题海战术。实际教学中,我们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主要是思想性、情感性的训练,但是也可以结合地方色彩去体验文学独特的魅力。例如,听听粤语的歌曲,会体会到更多的人情味。

(三)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能力。

思考是提升阅读理解能力最为重要的过程。当然,这就需要合适的思考方法。具体来讲,有结合语境去思考语言的方法;有结合社会去思考文本的方法。结合语境去思考就能锻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语言的能力,结合社会、历史去思考文本就能锻炼学生思考人生问题的能力。而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则是文学理解很关键的能力。

三、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

如何开展课外阅读,这是新课程标准最为关心的问题,也是语言实践的重要环节。最近的部编版教材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小学五年级的教材节选一些四大名著的片段进行教学。而小学六年级则采用梗概加节选的方式来对长篇小说经典进行教学。这都能够有效地为开展课外活动提供条件。具体如何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呢?

(一)结合课堂,延伸学生的阅读。

调查中,我们发现教师在教学中不重视地方文化,不太注重学生在生活中建立起来的独特情感体会。因此,阅读教学要重视理解能力的培养以及人文素养的熏陶。当然,目前教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具有地方文化的作品已经在课文中出现了,只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课外延伸就可以了。

但在方言使用的农村地区,这里的问题还很严重。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校缺乏良好的阅读氛圍;二是过分地侧重于训练学生提高考分,至于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则思考太少。

(二)给予合适的阅读引导。

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首先要求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对于学生而言,好读书只是开始,读好书更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给学生选择课外读物:

1.让学生选择文学经典作为课外读物。如《三国演义》、《红楼梦》、《鲁滨逊漂流记》、《安徒生童话》等名著。这有助于学生提高语文素养。也能缓解学生考试压力,毕竟经典也是有助于体现学业成绩的。

2.让学生选择有阅读兴趣的课外读物。从阅读中获得精神上的补偿,这是人的天性。让学生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外读物对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3.选择能够让学生理解地域文化的课外阅读。低年级学生可以选择民间故事等符合学生接受能力的作品;高年级学生知识面较广,阅历较丰富,可以阅读一些游记以及民俗等文化作品。

书的选择当然是要根据新课程标准,但是在此基础上要选择一些地方文化的书以理解和尊重地方文化,并能做到雅俗共赏。这样,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地方文化积累转换成写作表达能力。

其次,还要传授课外阅读的一些技巧。就是让学生及时积累阅读知识,拓宽视野,这就要求学生通过读物达到对读物所包含的思想情感的认识。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向学生传授一些基本的阅读知识,如直接用来指明阅读性质、内容、方法、策略、技巧等知识。它可以直接帮助读者学习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质量和效率,完成阅读任务。学生具有丰富的阅读知识,是正确阅读的基础,是培养阅读能力,达到阅读目的的必要前提。

(三)建立有效的阅读管理评价机制。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相当大的课外阅读量,这该如何实现呢?这就需要通过课堂教学,给学生阅读教学示范,这样学生就有课外阅读的能力。反过来学生的课外阅读也能使得课堂教学成果得到巩固和提升,使得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得到帮助。但关键是怎么落实,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有效的阅读管理,评价机制。山东烟台教育科学研究所实验了一种教学方法叫“大量读写,双轨运行”,虽然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验,但用于中学也可以解决问题:所谓“大量读写,双轨运行”[3]就是把语文课时一分为二,以4/5的时间用于课堂,1/5的时间开设“自由读写课”,一年级每周一节,二年级每周二节,三年级到六年级每周三节。这双轨,第二条轨是关键。根据新课程目标的要求,学生在义务教育九年的阅读量要达到400万字,但怎样进行检查呢?学到怎样的程度才算是达到400万字,有一个什么机制来促进学生的读解呢?我想双轨运行是好方法。当然,双轨运行还有些好处,它可以促进学生课堂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命题作文与阅读作文相结合。所谓阅读型作文是让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写好四种读书笔记:提纲型、摘抄型、感想型、评价型。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对阅读的东西就不是走马观花,而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写作的思路开阔,体会深刻。对文章的理解也有了思路和途径。可以说是一举三得。

结论

方言区语文教学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大多家长都还停留在读书识字的认知上。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使得学生成为一个高素养的人,这在观念上还是在方法上都有一个重要的转变。

参考文献:

[1]翟启明.新课程语文教学论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2]董学文,张永刚.文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3]吴忠豪.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

李金玲(1984-),女,广东省罗定市金鸡镇小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语文教学与研究工作。

温玉林(1973-),男,汉族,广东省罗定职业技术学院文艺学副教授,文学硕士, 江西宁都人。主要从事文学理论、语文教学法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阅读能力培养阅读能力
体验尝试:阅读能力提升的法宝
提高高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的策略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刍议
试析提高二外日语阅读能力之对策
分层导学有效提高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谈现代文阅读能力的提高
摭谈阅读障碍的形式、成因与对策
深入探究,把握文章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