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肺炎疫情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之思考

2021-04-22徐梦真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天人合一新冠疫情

【摘要】2019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爆发以来,中国人渡过了一个史无前例的春节,亦承受了重大的人员与经济损失。根据现有研究结果显示,新冠病毒来源于野生动物,这再次让我们反思人类对野生动物的过度攫取。在传统文化中,墨家有“天志”“节用”的思想,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清静无为,对自然万物的占有要“去甚、去奢、去泰”,儒家认为,“天”具有生生不已的创造性力量,要“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我们可以天人合一的思想重塑人与自然共荣共生的和谐关系,以舍生取义、精忠报国的思想来团结民众、共克时艰,立足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坚定信念、战胜困难,以革故鼎新的精神开创疫后新局面。

【关键词】新冠疫情  天人合一  精忠报国  自强不息  革故鼎新

【中图分类号】G122;R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3-0001-03

2020年初,一场来势汹汹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席卷全国,震惊世界,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1月23日,武汉封城,全国各地陆续实施小区封闭式管理,全国旅游、航空、餐饮、线下零售等众多行业遭受重创。面对这史无前例的严峻形势,怎样让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疫情后如何重拾信心、走出心理创伤并总结经验、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是我们思考的重中之重。回顾历史,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对于此次疫情的种种问题具有建设性意义。其中,道法自然的生命境界可以促使民众思考人与自然的正确关系,科学看待野味文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可以帮助人们建立正确面对困难挫折的态度,勇于承担、积极履职;革故鼎新的改革精神可以催我们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面对危机的应对方法;和而不同的哲学观念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处理各种危机、求同存异。从灾难中反思,从优秀的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我们必然迎来美好的明天。

一、以天人合一精神观照野味文化

此次疫情为何爆发?据国家卫健委的调查指出,武汉当地“海鲜市场”里的野味乃始作俑者。2月7日,华南农业大学沈永义教授、肖立华教授等科研人员公布了最新研究成果:穿山甲为新型冠状病毒潜在中间宿主。这让我们不禁联想起17年前横行一时的非典病毒,其最初来源也是野生动物——果子狸。而后,科学家们在云南一个洞穴中的蝙蝠身上,找到了非典病毒的全部基因组成分。纵观近几十年新型传染病的发源,艾滋病毒来自于非洲白眉猩猩,寨卡病毒来自于恒河猴,埃博拉和H1N9禽流感这些更为熟悉的疾病,也都和野生动物有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屡次发生的血的教训面前,我们应该深刻体会“天人合一”的精神——人与自然是共生关系,我们必须敬畏自然,拒绝野味,与自然和谐相处。

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的精神。《系辞下传》曰:“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记载了古人对天、地、人三者关系的朴素理解。《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对自然法则的尊重与学习。《中庸》指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道,即今之普遍规律充满天地之间,君子必须循天命而为,不断提高自我修养,时刻自我监督完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境界。而为司马迁著《史记》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更启示我们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探索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对天,即自然的尊重,体现在社会生活中便强调人对自然的适度索取——早在公元前21世纪,大禹就曾发布禁令:“在夏三月,川泽不入网,以成鱼鳖之长。” 西周时的《伐崇令》则规定:“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而“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更纳入了社会生活规范,要求人类对于自然的索取必须有礼有节。《周礼·大司徒》曰:“仁者,仁爱之及物也。”明代大儒王阳明认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使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尽处。”提出了“万物一体”的观念。可见,古人深知遵循自然规律的重要性,并认识到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这一认识对于今天的我们同样重要。

而所谓野味文化,则源于一些人迷信“食补”,更有部分人将吃野生动物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一种财富的炫耀,是其内心空虚、贪婪的表现。然则被后世尊为“药圣”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早已指出:“诸鸟有毒”;鳞鲤(穿山甲)“性味咸、寒,有毒,其肉甘、涩,味酸,食后慢性腹泻,继而惊风狂热”;熊肉“有痼疾者不可食”……可见古人早已认识到食用野味的风险。至于食野味以显身份财富者,更与古人克勤克俭、安贫乐道的精神相违背。“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咏史》) “一粥一飯,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子家训》)——即使在物质已非常丰富的当下,我们亦应承启勤俭传家的优良传统,不攀比,不浪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引导民众正确理解天人合一精神的内涵,深入认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心存敬畏之心,不以口腹之欲为猎奇攀比,民众自然能科学看待野味的所谓价值,拒绝食用野生动物,从根源上杜绝此类疫情的一大隐患。

二、以精忠报国之志力挽狂澜

在抗击疫情的非常时期,医护人员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很难辨认彼此容貌。于是,他们在防护服上写下名字、医院或期许以方便彼此辨识、互相鼓励。而吉林的一名39岁的医生,防护服上赫然写着“精忠报国”四个字。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承载着千钧分量,是我们国家历经千年沧桑仍屹立世界之林的基石所在。“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每当国家遭遇危险时,总有无数的仁人志士挺身而出——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在此次疫情中,无数中华儿女在国家利益、人民利益面前,把个人利益抛在脑后,将自身安危置之度外,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大义,义无反顾地奔赴救治一线,用实际行动诠释“精忠报国”。成千上万的医疗、警务、铁路等不同岗位上的工作人员义无反顾地坚守岗位,奋战在人员流动密集的抗疫一线,是普普通通的“逆行者”,更是不平凡的时代英雄。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责任和担当,用自己的汗水乃至生命谱写了爱国的新篇章。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在民族大义面前,武汉市武昌医院院长刘智明、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教授林正斌、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危重症医学科医生彭银华……一位位勇士用自己的生命做出选择,力挽狂澜。于普通人而言,疫情时期服从指挥,减少出行,出门做好防护,戴口罩、勤洗手,不聚餐、勿聚集,保护好自己就是最好的爱国行动。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在疫情之后,我们继续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敢于担当的民族精神,“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面对困难迎难而上,在危机中发现新机遇,人人都勇于任事、敬業乐群,那么祖国必然能更快渡过难关,稳步发展前进。

三、以自强不息精神共克时艰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君子处事亦然,应力求进步,发奋图强,刚毅坚卓。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不畏艰险、坚韧不拔的民族,越是在困难的情况下,越能爆发出攻坚克难的磅礴伟力。封城当下,无论是逆行武汉的医务工作者,还是夜以继日深入排查的社区工作人员,抑或是武汉城中坚守岗位的司机、清洁工、外卖小哥及无数志愿者们,都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中国精神。

《中庸》有言:“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患难,行乎患难,故无入而不自得。”不管是富贵或贫贱,身处顺境或逆境,君子均能坚守信念,循道而行,坦然从容。明代思想家王守仁(王阳明)的《瘗旅文》记述了这样一件事:王守仁由于营救敢于上疏请求严惩阉宦的戴铣、薄彦徽等人,触怒了炙手可热的太监刘瑾,被廷杖四十,并被贬到贵州做了龙场驿丞。在龙场做驿丞期间,他亲眼看见一路过的吏目和他的儿子、仆人一夜之间先后客死在蜈蚣坡下,于是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文中,“自吾去父母乡国而来此,二年矣,历瘴毒而苟能自全,以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一句解释了他虽受重刑且遭贬谪仍能安然渡过磨难的原因,即坚忍不拔的乐观主义精神。自古以来,穷且益坚、刚健有为的精神激励了无数有识之士穿越逆境,求仁得仁。当下,疫情虽然可怕,但困难必定是暂时的。正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只要我们坚定信心,顶住压力,团结一致,奋勇拼搏,必然守得云开见月明。

四、以革故鼎新精神开创未来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回首祖国70年波澜壮阔的不凡征程,正因锐意进取、勇于开拓,我们才不断创造出新的成就;而这次的COVID-19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全新的病毒,我们面临的也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全新挑战,需要我们用革故鼎新的精神面对这次考验。

革故鼎新,意味着我们要增强问题意识,勇于反思、敢于纠错。这次疫情的发生,从源头上讲需要反思所谓的野味文化,不能为一己之欲,荼毒生灵,违背自然规律,引发人类灾难;要加强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与管理。从爆发过程来看,虽然武汉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但不论是舆论宣传还是医院救治等多方面都出现了应对不足的局面。就舆情控制而言,一方面,政府应加强公关危机意识,充分发挥媒体的正面方向作用,保证信息的真实性、透明度与及时性;另一方面,主动利用微信、微博等各类新兴网络社交工具掌握网络舆情、以对话姿态接纳公众呼声,及时普及科学知识,驳斥各类谣言,为公众解疑释惑。就医院救治方面,新冠疫情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上万病人涌向三级医院的现象,导致交叉感染大量发生,这必然促进我们对公共卫生防御体系的反思。如何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完善的分诊制度,辅以网络远程问诊等多种形式,是今后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革故鼎新,也提醒我们要提高创新意识,开创新局面。在突发的巨大灾难面前,无论是雷神山、火神山医院的科学布局,还是创造性的方舱医院的及时投入使用,都体现了我们的创新精神,有力地解决了疫情中的重重困难。着眼未来,疫情还给了我们若干启发:一是如何针对中国的人口规模和城市规模,从未来风险管控和降低各类经济和社会成本的角度,完善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路径;二是大力发展高新科技产业,建立新的公共事件应对模式和新的销售体验模式;三是克勤克俭,正确处理各种负债,理性对待消费主义;四是创新教育模式,完善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

五、结语

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承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抵御物质欲望膨胀、利己主义思想对人性的侵蚀,发挥集体的力量,积极面对疫情带来的困难,肩负时代赋予的重任,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创新思维直面各类矛盾困难,自强不息、团结拼搏、尽职履职,我们必将翻开疫情后的发展新篇章。

参考文献:

[1]方向东注评:《大学》《中庸》注评[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

[2]钱穆著:中国思想史[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徐梦真(1982.11-),女,四川泸州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现就职于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基础部,从事大学语文、中国传统文化等课程的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天人合一新冠疫情
新冠疫情视阈下感悟“四个自信”国家共识
“心理成长任务包”助力学生安度疫情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