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问题意识”的高中议论文写作指引

2021-04-19陈亚娥

文理导航 2021年10期
关键词:推进质疑问题意识

陈亚娥

【摘 要】议论文的写作有迹可循,按照一定的方法,不断地深化,写出严谨而实在的议论文将不会是难事。怎样写作是学生语文学习中一个难题。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或简单地用例证法,或观点先行,甚至不惜歪曲现实,只为证明自己想证明的;或不会分析,议论缺乏推进。基于存在的问题本文做一下总结指引。

【关键词】问题意识;质疑;反驳;推进

一、真实情境下的写作

现下真实情境下的写作考查,关注力在于学生是否能够从事件中得出一个观点,进而把观点阐述清楚。考查论证过程中分析事件的能力。如何在思考中把问题看得周全,在论证中有层次地推进,是高中议论文写作的一个关键,在此中,“问题意识”的运用,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真实情境写作的第一步是从材料中提炼出自己的观点。一般可借助材料来提出观点或者表现立场。这样的开头通常由三部分组成:材料概括+简要分析+观点。必须提醒的是观点或主张必须①明确,不能模棱两可;②简洁,不能拖泥带水。

二、什么是“问题意识”怎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紧接而来的是整篇文章写作的重头戏,也是“问题意识”体现得最为突出的地方。那么,什么叫“问题意识”?它指的是当我们在认知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不明白的问题或现象时,会产生疑问、探求的心理状态。

我们以两个例子来说明情况。例如:我们提出观点“坚持就是胜利”,“问题意识”促使我们去想:事物的发展过程应该是一个长期而非一瞬间的过程,这个客观存在决定了我们要完成一件事需要一个过程,坚持就必不可少了!又比如:地铁上的黑衣壮汉因一男子在地铁车厢里吐痰且不听劝,起脚踢了吐痰男,从而制止了吐痰男的辱骂行为。对于这则材料,学生可以表态:我赞赏黑衣壮汉这种该出手就出手的行为。“问题意识”的表现:吐痰男在公共场所的不良行为影响了他人,扰乱了公共秩序,而黑衣壮汉制止了该不道德行为,因而应该得到赞赏。

2.“问题意识”除了从肯定角度出发外,也应从否定角度出发来寻求,因为当我们在为观点做正面肯定时,反面质疑同样客观存在。

同样用的是上面两个例子:

坚持就是胜利,事物的发展需要过程,所以需要坚持并没有错;但事实上很多时候坚持了并不会胜利。

又如,黑衣壮汉的行为的确是制止了吐痰男的行为,但是毕竟用的是“踢一脚”这样的方式,是用一种暴力去制止另一种暴力。这种方法可行性有多大;或者如果都以这样的逻辑来做事,是否导致另一种不道德。

“问题意识”从反面出现了!既然问题是存在着的,我们就应该解决,否则文章将是缺乏说服力的;而事实上,我们以否定角度来对观点进行质疑也可使我们的观点更周全。

沿着“问题意识”再往下思考 “坚持了并不会胜利”:的确是有很多人坚持了却不能胜利。但我们进一步再运用“问题意识”:“为什么他们会不胜利呢?”,通过分析我们或许可发现,这类坚持或一开始方向就是错的,或过程中用了错误的方法……所以,他们所谓的坚持并不是对的或真的坚持。那么此前的反面设疑自然而然被驳回了。

黑衣壮汉的问题也如此:看起来,这是用一种暴力手段来制止另一种暴力手段,看似不合理,但这两种暴力手段的本质是不一样的,黑衣壮汉的初衷是为了公共秩序的维持;而吐痰男则是对公共秩序的破坏。二者表现形式貌似都有暴力在其中,但动机与结果截然相反,所以不能同等而论。更准确地说黑衣壮汉只是在一个特殊的情况下采取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与一般的暴力行为实质并不等同。

至此,我们借助“问题意识”针对反面的质疑进行了反驳,用以证明他们的观点不能来反驳我们原先的观点;我们的论证较之于之前就更严谨而有说服力了。当然,由此而往下,我們还可以进行反驳意见的推进;再一次对反驳意见进行驳斥。这个环节质疑的内容不一样,但是思考的过程与刚才的基本一致。

3.概括而言,在这个论证的推进过程中,“问题意识”的推开可以一环接着一环,思路也基本一致:每一环中先从否定的角度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质疑,而后再否定反面意见,使论证更具说服力,加深认证的力度。

在这个推进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其实一开始我们对于观点、主张的表达是存在着些许漏洞的。当然,这些漏洞在上一步的分析中有的已经得以修复,但是仍然有一部分还未修复。为了简便,我们也可以把以上环节的两个层次合二为一:问题的提出与反驳我们可以在脑中酝酿,最后以完整定义自己观点的方式来展现即可。

比如说:“坚持就是胜利”,在我们不断的质疑后,经过思考、追问后,我们给观点下的定义可以是:“在方向正确的前提下,用正确的方法、方式并能借助外力而不懈的坚持就是胜利”。此时的这个观点较之此前的“坚持就是胜利”明显表现得周严了!

黑衣壮汉也是如此,当我们一开始说“我赞赏黑衣壮汉的行为”时,实际上是很不严谨的;“问题意识”后,它变为“我们所赞赏的是一种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在特殊的情况下,在其他方法行之无效时,所采取的一种特殊、行之有效的制止手段”。

而这种下定义的方法其根源也是“问题意识”,它通过对定义中限定词的添加,使观点的内涵增加,外延缩小,观点的针对性就更集中而有力。

三、结束语

以上的做法归而为一就是在写作中自己不断地给自己提出问题。由“问题意识”出发,在论证的过程中,质疑观点,追问“为什么?”“是真的吗?”由此引出问题,接着由我们自己来反驳所设的问题;当我们一步步提问题、反驳问题的时候,观点也逐步得到了分析、深化,也较之前更有严谨性和说服力。“问题意识”早在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中有所体现。王安石说:“于是余有叹焉……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也,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当然,我们不能说这跟我们现在所说的“问题意识”完全一样,但是应该看到的是它是“问题意识”的一个雏形:王安石在提出观点“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后,提出问题:有志有力了以后呢?足够了吗?于是又进而推出有志有力不够,还要有外在辅助才可以……这整个过程包含着的是王安石对此前有志能至的一种质疑,正是因为有疑问,有探求的心理才会生发出下面一层层的追问情况。

【参考文献】

[1]乔凯峰.基于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J].科普童话,2018.04(26)

猜你喜欢

推进质疑问题意识
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完善司法责任制度
和谐的课堂应充盈学生的声音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对《老人与海鸥》的一点质疑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个性化阅读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