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课文需这般“真读”

2021-04-19代峰

文理导航 2021年10期
关键词:解读高中语文课文

代峰

【摘 要】本文以解读课文策略为论述要点,阐述围绕生活、聚焦问题和随笔拓展等对丰富学生认知感受的正面促进作用。从课文语言本身言意融合角度出发,突出开放性、趣味性和拓展性引导是真读课文的必然需要。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文;解读;生活;探究

“读”占鳌头,“读”也是学生积淀丰富知识底蕴和文化内涵的有效途径。从语言认知与信息转换的角度审视高中语文课文阅读,应在回归语言文字本来表述内涵意义的前提下,多给学生足够的自我揣摩与认真研读的机会,多给他们更多的自我深思、自我探究和自我积累的时机。引导他们在深入语篇与语境中把握理解方向,明白作者表达意图;从静态的语言文字中捕捉鲜活的内涵意义,涌现丰富多彩的联想,让文字跳动着生命活力,绽放熠熠生辉的光芒。这才是“真读”!这样的高中语文课文解读,需要学生在秉承“语文外延即生活”的开放化视野下,聚焦问题探究,自由表达思维灵感,让阅读成为学生认知世界和培育正确价值观的前沿阵地。

一、围绕生活解读主题,明确目标方向

“语文的外延即生活”是教师和学生学习和使用语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学生解读高中语文课文的首要宗旨。离开了生活的高中语文课文解读,不仅毫无生机活力,且会因缺少真实性而难以引起读者的共鸣。这不能说是“真读”,而源于学生生活认知体验基础上的高中语文课文解读,能让阅读回归理性,能给学生带来不一样深层次的理解感知,利于其在开放化视野下获得富有深度的认知感触,实现“真读”。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围绕生活而作的文章,是体现现实意义的基础,发挥着针砭时事、奋进向上和震撼心灵的作用。学生带着生活感知解读语言文字,如,在阅读史铁生《我与地坛》的时候,需要学生带着换位思考的心情和生活沉淀深入解读作者心声。此文在选取相关片段的时候,围绕作者心里想法“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与“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细致解读。这就需要我们带着虔诚与作者对话,让自己随着作者笔下的地坛来感受生命的伟大与张力。何为地坛?其实就是一座废弃的古园,里面却有着作者多年生活认知积累,有着“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瓢虫爬得不耐烦了……忽悠一下升空了……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多么有禅意,让我们感受到“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园子里的景物能让作者触景生情,母亲的身影也便随之而来。母亲为了自己更是含辛茹苦,也让我们明白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道理,作者用了朴实的语言——“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予以描述。通过生活实践体验解读,也就能让我们明白:人在绝望时多融入自然怀抱,多从世间万物生长中追求属于自己的希望,不要让亲人担忧。

一切基于生活感知积累基础上的解读不仅需要学生融入作者心境聆听作者的呼声,更需要作者在深入生活中找到自己的认知切入点和发散点。回归生活解读高中语文课文,能让我们的视野更加广阔,能够让我们在融入语境、意象中产生言意合一的效果。

二、聚焦问题探究疑惑,深化认知体验

阅读作为一种主观投射的认知行为,其实更是一种问题探究的过程。这种探究应该是学生跳出文字融入更多自我感思的起点,应该是学生丰富和完善自我认知体验的必然途径。从聚焦阅读疑问的角度解读高中语文课文,才是学生“真读”文章和深化认知体验的必由之路。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带着好奇和新鲜感研读高中语文课文的过程,更是学生不断形成高阶思维的过程。如,在解读《我与地坛》的时候,我们不仅要请学生知道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更应该让他们思考:我与地坛有着怎样的渊源?作者对地坛描写包含着哪些方面的内容?作为最能引起自己关注的地坛,作者笔下的地坛又有着怎样的内涵意蕴?很显然,这需要学生带着自己的疑惑去对话作者,带着自己的问题融入语境认真思考,带着困惑与同学探讨交流。面对作者笔下的地坛,我们需要带着疑惑去探寻这座古园会给我们怎样的启发,围绕地坛的特点来体味作者内在的心理感知。既然作者赋予了地坛不一样的生命力的特点,也就需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予以解读,通过这样的理解,也就能感受到作者笔下“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的道理。通过深入研读,也就能体味到史铁生的主观感情、审美取向、文学气质和人生态度,感受到作者消极与积极情绪在纠结与斗争的痕迹。自然我们就能理解本文以特有的视角通过回忆自己与地坛来怀念母亲的亲情了,这跟作者的身世性格有关,跟作品的创作背景也有关。这种循序渐进和抽丝剥茧的思考推进,能利于学生在真正融入语境中深刻感受内涵意义。

高中语文课文解读以聚焦问题为导向,多给学生自我质疑和协作探究机会,多给他们创设多元化、层次性话题,鼓励他们带着问题融入语篇。教师在学生协作探知和欲言又止的时候予以点拨,鼓励他们在主动对话交流中集思广益,定能使得文本富有意义。

三、随笔拓展丰富内涵,开阔认识眼界

随笔作为阅读的一种拓展延伸,是学生丰富认知感受的有效途径。作为一种最能体现读者感思表达的形式,随笔无疑是最为自由、灵活和多样化的表现形式,是对语言文字解读的有效补充与延展,有助于实现“真读”。

学生通过随笔来解读和延伸语篇,获得的认知感触远比依赖课堂上讲解更有深度和意义。如,在学习了《我与地坛》后,学生面对这样的哲思抒情散文,会有不一样的认知感受。地坛作为作者生命中不可缺少的怀念物体,承载着托物言志的作用,饱含作者对人生的种种感悟,对亲情的深情讴歌。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围绕这样的主题,学生肯定会有不一样的感思。教师可建议学生运用随笔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感思。学生可能基于自己的阅读理解,从睹物思人的角度来表现自己的理解感知,能够真切体味到地坛是自己思考生命的载体,更是承载着母亲对自己无限爱的情感;也可能侧重于抒发自己从文中感受到的情真意切,体悟看到的作者的奋斗历程……这些随笔描写,无不体现了学生“真读”的价值。

学生以随笔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阅读感知,不仅是自我认知的丰富,更是实现二次创作的有益探索和尝试。从拓宽视角和主动延伸的角度给学生自由表达的载体,鼓励学生多表达,引导他们在相互点评和彼此切磋中提升语用准确性和灵活性。

總而言之,高中语文课文解读是学生积淀丰富知识底蕴和文化内涵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拓宽认知视野和思维的重要渠道。需要多从高中语文课文的文字语言中探寻隐藏其中的“潜台词”与“言外意”,多鼓励学生以开放化、发展性和多元化的解读思维认识文字,引领他们在主动融入语篇中捕捉丰富感思,唤醒学生大胆探知的激情,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的好奇心。通过这种“真读”,使得高中语文课文解读富有深度和广度。

猜你喜欢

解读高中语文课文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的解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