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虎杖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

2021-04-17单翠婷毕俊杰

中医药导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虎杖白藜芦醇黄素

单翠婷,毕俊杰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上海 200062)

虎杖作为常用中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近年来,对虎杖的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多,其在抗炎、抗菌/病毒、抗氧化、抗肿瘤等方面已有广泛研究,尤其在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应用得到认可,但在呼吸系统疾病中应用研究较少。虎杖主要通过止咳化痰的功效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但现代药理研究通过对虎杖的组分分析,发现其在抗菌,抗病毒/寄生虫,抑制气道重塑、肺纤维化,改善肺损伤等方面均有作用。因此,笔者检索近年来中外文献有关虎杖的研究结果,总结虎杖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对今后其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1 虎杖的简介及分类

虎杖属双子叶蓼科蓼属,因虎杖地下部分有效成分含量明显高于地上部分,故植物虎杖以干燥根茎和根入药。其味微苦、性微寒,归肝、胆、肺经,具有利胆退黄、清热解毒、散瘀止痛、泻热通便、止咳化痰之功效。《雷公炮炙论》是最早记载虎杖用药的书籍。《本草纲目》言:“虎言其斑也,杖言其茎也。”故名曰虎杖,对其名进行释义。但在不同古籍中虎杖的名称不一,如《江苏植药志》称“阴阳莲”,《滇南本草》称“斑庄”,《本草图经》称“苦杖”,《日华子本草》称“酸杖”“斑杖根”,《天宝本草》称“酸通”“雄黄连”,《救荒本草》称“花斑竹”,但虎杖作为药名最通用。

2 虎杖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

虎杖约含有67种组成成分,主要为蒽醌类化合物17种,茋类化合物15种,黄酮类化合物11种,香豆素类和木脂素类4种,简单苯衍生物2种,其他18种,主要来源于根或根茎,叶中也含有部分成分[1]。其中提取单体中含量最多的为白藜芦醇苷,其次为大黄素,两者都来源于根部,且分离提取率都已高达90%以上[2]。研究发现虎杖中的白藜芦醇化学性质稳定性低于白藜芦醇苷,白藜芦醇苷含量高于白藜芦醇[3],在蒽醌类化合物中大黄素的含量最高且药理活性十分广泛。

中药虎杖入药主要为根和根茎,这与其化学成分的含量有较大关系,虎杖地下部分有效成分含量明显高于地上部分,其中根茎中白藜芦醇含量高于块茎[4]。虎杖中的主要成分为白藜芦醇苷及大黄素,大部分以共轭代谢物的形式存在于血液循环和大多数器官中[5],如白藜芦醇苷是虎杖胃内给药后血清中的主要物质,且白藜芦醇苷的作用超过白藜芦醇[6]。在人体内经β-葡萄糖苷酶的作用,白藜芦醇苷与白藜芦醇相互转化并保持平衡[7]。近年来随着虎杖提取物的提纯技术越来越精细,对该植物药理活性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总的来说,虎杖的药理活性主要有抗炎[8]、抗氧化[9]、抗菌、抗病毒(艾滋病病毒[4])及抗寄生虫等。现代研究发现,虎杖主要化学成分白藜芦醇能改善阿尔茨海默病[10],保护脊髓[11],降低血清胰岛素水平,发挥雌激素样活性[12],还具有抗肿瘤、抗黑素原生成[13-14]、抗衰老[15]、抗骨质疏松[16]、抗溃疡性结肠炎[17]及抗风湿[18]等作用。

3 虎杖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虎杖主要通过止咳化痰的功效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但现代研究则更关注其抗菌、抗病毒、抗寄生虫、抗氧化、抗炎等作用,用于肺部感染、气道重构、肺血管重构、肺损伤等方面。虎杖为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常用药,但对于其应用机制探讨的文献较少,值得后续深入研究。

3.1 抗菌作用 近年来,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造成大量耐药性细菌和病毒的相继出现,抗生素的作用效率也逐渐降低,耐药菌二重感染也越来越多,因此开发天然药物以解决耐药菌株的问题具有重大意义。虎杖中起抗菌作用的主要成分是大黄素,有研究表明[19]大黄素的亲脂性部分比亲水性部分活跃,能有效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对铜绿假单胞菌也有效。体外实验也证实了大黄素能抑制副猪嗜血杆菌,其通过与细胞膜或细胞壁上的蛋白相互作用,改变膜蛋白构象而发挥抗菌作用[20]。CAO F等[21]通过体外抑菌实验发现,大黄素具有抗-MRSA活性,主要是通过破坏其细胞壁与细胞膜的完整性发挥作用。因此大黄素发挥抗菌作用主要与细胞的结构破坏有关。但也有人推测,大黄素可能会影响肠道菌群的生态平衡,从而影响呼吸道菌群,而在呼吸系统中发挥作用。

3.2 抗病毒/抗寄生虫作用 虎杖中抗病毒、抗寄生虫的有效成分比较复杂,研究尚不明确。谢彤等[22]通过代谢通路分析显示,虎杖可能通过干预磷酸化神经酰胺代谢发挥抗炎的作用,通过磷脂类代谢调控发挥其抗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作用从而治疗RSV肺炎。也有研究[23]表明虎杖可能是通过影响炎症因子蛋白的表达,调节促炎性细胞因子和抗炎细胞因子的平衡,从而对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损伤有较好的干预作用。金晔[24]对虎杖有效成分进行了研究,发现虎杖蒽醌提取物显示出较高的抗锦鲤疱疹病毒的能力,能完全抑制疱疹病毒生命周期相关基因的转录。CLOUSER C L等[25]发现白藜芦醇衍生物能协同地西他滨降低艾滋病病毒(HIV)基因组复制,可能抑制组蛋白脱乙酞酶(SIRT1)活化。研究[4]表明虎杖提取物原花青素C-13,3',3"-tri-O-没食子酸(rejl-c1g3)能通过触发P-TEFb从7SK snRNP释放,促进Tat-依赖性艾滋病病毒潜伏期逆转。虎杖在抗寄生虫中的研究很少,ZHOU S Y等[26]通过体外和体内试验证实了大黄素具有抗寄生虫作用。

虎杖在抗菌、抗病毒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副作用小、生物活性高且不易产生耐药性,为研究抗菌、抗病毒药物的开发提供了新方向。

3.3 抑制气道重塑作用 虎杖能通过抗炎、抗氧化作用抑制气道重塑,保护肺组织,起主要作用的成分为白藜芦醇苷、白藜芦醇。白藜芦醇能抑制促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并通过上调SOCSI表达来抑制LPS、抑制p38 MAPK和STAT1/STAT3信号通路的激活,发挥抗炎作用[27]。白藜芦醇苷则能通过p38 MAPK/Nrf2/HO-1通路,减轻哮喘小鼠模型的气道炎症[28]。白藜芦醇苷与白藜芦醇均能抑制p38 MAPK信号而发挥抗炎作用。有研究[29]表明虎杖能控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模型大鼠气道炎症,抑制气道重塑,保护肺组织,可能与降低MMP-9和TIMP-1表达有关。在抗氧化方面,ZENG H等[28]通过哮喘小鼠模型发现白藜芦醇苷能促进Nrf2介导的抗氧化通路信号,减弱ROS诱导的气道重塑。

3.4 改善肺损伤作用 白藜芦醇苷能抑制平滑肌增殖,改善缺氧肺动脉血管的重构。这可能与白藜芦醇苷能降低缺氧肺动脉平滑肌(PASMCs)细胞活性、抑制细胞增殖蛋白PCNA的表达有关[30]。此外,虎杖也能够调控NO、AngⅡ和ET的水平,而NO、AngⅡ和ET与肺动脉高压重构系统密切相关,而且虎杖能降低蛋白激酶C(PKC)信号的激活[31]。WAFFO-TÉGUO P P等[32]发现虎杖在体外诱导离体肺动脉松弛方面具有较弱的活性,但是也有研究[33]表明白藜芦醇苷可以在内皮依赖性舒张恢复中起作用,通过PPARβ-NO信号通路在高糖条件下恢复内皮功能,且能改善胸主动脉内皮细胞的组织学损伤。

白藜芦醇苷能够改善急性肺损伤,保护肺组织,具有减轻炎症反应、提高抗氧化应激能力、降低促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作用。白藜芦醇苷能降低血清中丙二醛(MDA)、髓过氧化物酶(MP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水平,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改善百草枯所致的急性肺损伤[34]。研究表明[35],白藜芦醇苷能抑制TGF-β-Smad3信号通路和上皮-间质转化,减轻放射性肺损伤,增加Sirt3的表达,提示白藜芦醇苷是一种新型的潜在的放射防护剂。

3.5 抗肺纤维化作用 白藜芦醇苷对肺间质纤维化有保护作用[36],然而,白藜芦醇苷却不能完全阻断肺纤维化的进程。TANG J等[37]研究结果显示白藜芦醇苷对TGF-β1诱导的A549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过程具有时间依赖性和剂量依赖性的抑制作用,能发挥抑制肺纤维化的作用。许多研究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另外有研究表明大黄素也能够抑制肺纤维化,主要是通过TGF-β1及Smad3/7通路[38]。

4 总结与展望

近年来,虎杖在抗炎、抗菌、抗病毒、抗氧化、抗肿瘤[39]等方面得到广泛研究。目前,虎杖在呼吸系统疾病中应用研究较多的是白藜芦醇苷,而其中的蒽醌类及黄酮类研究较少,功效方面多集中在抗炎、抗氧化、改善肺损伤,以及抑制血管、气管重塑等方面,在解决耐药菌株的问题及抗纤维化方面也有部分研究,但不够深入,有一定的开拓空间。而对虎杖止咳化痰、泻热通便、免疫调节等作用的研究缺乏,尤其在呼吸系统疾病中止咳化痰的作用机制不明确。肺与大肠相表里,虎杖泻热通便作用对于肺疾病的改善机制也研究极少。虎杖提取物对免疫调节的影响也需要深入地研究,以发挥虎杖更广泛的药理活性,为该药物的进一步临床广泛用药奠定坚实基础。

虎杖作为常用传统中药,植物资源量大,在我国已有数百年的记载及使用,但对该植物的毒理学及安全性研究尚不明确,有研究表明[40]虎杖应用于复方制剂后不良反应概率升高,因此,在临床应用中要注意虎杖的配伍应用及使用剂量。虎杖入药主要为根茎,而对虎杖其他部分丢弃不用且研究不足。目前,虎杖其他部分也可用于合成精细的化学品、制备有机饲料及增强PE复合材料的使用[41-42],未来虎杖的开发及利用仍值得深入系统研究,进一步更好地全面推动资源再利用及新药开发。

猜你喜欢

虎杖白藜芦醇黄素
白藜芦醇研究进展
穿越时光的黄素石楼
当药黄素抗抑郁作用研究
虎杖多糖的分离纯化及结构研究
当药黄素对H2O2诱导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虎杖对大鼠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及机制
漆黄素固体分散体的制备
虎杖煎剂对急性肺损伤大鼠TNF-a,IL-1β表达的影响
白藜芦醇通过上调SIRT1抑制阿霉素诱导的H9c2细胞损伤
白藜芦醇抑菌作用及抑菌机制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