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气抗疫(感)操理法释义*

2021-04-17廖若夷尹罗娟邓娟娟陈新宇

中医药导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膻中正气素问

章 琼,廖若夷,尹罗娟,邓娟娟,陈新宇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7)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性较强,一时感染者众多。中医学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是人体保持健康、抗病祛邪的内在因素。笔者在继承《黄帝内经》和历代中医经典中抗击疫病及正虚感邪类肺系疾病思想和方法的前提下,吸取了中国传统功法的精髓和特色,结合了现代医学免疫学的观点和理论,创建了这套正气抗疫(感)操。正气抗疫(感)操已被纳入《湖南省新冠肺炎患者恢复期中医药康复诊疗方案(试行)》中的传统功法内容,并于某方舱医院临床实践。它简单易学,安全有效,动静结合,形神共调。不仅可用于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防治与疫后康复,还可用于常见的正虚感邪类肺系疾病的防治,练之可收“守神静心,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强身健肺,辟邪防疫”之功效。现将其理法阐述如下。

1 整体思路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基于对气的认识而形成的“气一元论”,是中医的基本理论之一。中医学认为,气于人体,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等作用。正气,是与邪气相对而言,即人体正常功能活动的统称,包括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及所产生的的各种维护健康的能力,包括自我调节能力、适应环境能力、抗邪防病能力和康复自愈能力;邪气,是与正气相对而言,是各种致病因素的总称,包括存在于外界或由人体内产生的各种致病因素,如六淫、疠气、七情内伤、饮食失宜、痰饮、瘀血、结石、外伤、虫兽伤、寄生虫、毒邪等[1]。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是中医最主要的治则之一,正气抗疫(感)操是根据其病位在肺,病机主要为气机失调的特点,通过调畅气机的升降出入,改善患者胸闷、气促等症状,以“急则治其标”。与此同时,此次疫情目前暂未有文献表明有后遗症,但是有学者[2]认为基于中医“治未病”的原则,有必要依据其特点或相似致病原所产生疾病的相关现象为依据,对此次疫情可能发生的后遗症尽早的采取措施进行防护,而正气抗疫(感)操正可用于疫后遗症期的康复,已被纳入《湖南省新冠肺炎患者恢复期中医药康复诊疗方案(试行)》中的传统功法内容。有“夫人之生以气血为本,人之病未有不先伤其气血者”之说,又有“百病皆生于气”之说。《灵枢·脉度》云:“气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3]608-611中医学认为,气和水一样,一定要流动,气的升降出入出了问题,则会百病丛生。正气抗疫(感)操的主要作用即在通过调畅气机,带动全身的津精血液的运行,气血调和,则正气充足。所以在疫情之外的平常时期,亦可用于日常所见的因正气虚弱而感染邪气的疾病,以“缓则治其本”,最终达“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效。

2 动作要领

2.1 起势:五气护身迎北斗,正气存内邪不干 动作:南面而立,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全身放松,双膝微屈,虚领顶劲,竖颈收颌,沉肩坠肘,坐胯敛臂,两臂外旋,向前合抱于腹前,微闭双眼,舌抵上腭,凝神静气,鼻吸口呼,腹式呼吸。

存思:首先,想象金色的太阳照耀着自己的身体,给身体以温暖和力量,从身体的左边升起一股青色的气,变成一片树林;从身体的右边升起一股白色的气,变成了盔甲;接着从心脏的部位升起一股红色的气,往上变成火焰;再从腰部升起一股黑色的气,往下变成了水;最后想象一股黄色的气,在身体的中央,变成了土地。5种颜色的气体从您的五脏而出,围绕着您,保护着您,再想象头顶有北斗七星的光芒,照耀着您的全身,心情变得平静、愉悦,充满信心和能量。

功效:存思守神,静心养正。

2.2 搓面梳头揉双耳,叩齿运目精神长 动作:(1)搓面:搓热双手,五指并拢,掌面贴合面部,中指放于嘴角旁,向上推至鼻翼旁,经过鼻翼两侧到达内眼角、眉头至额头中央,然后左右分开顺脸颊而下至下颌,致整个面颊微微发热,连续4个八拍。(2)梳头:五指分开,从前额推至头顶,再往下推至后脑勺,用中指按揉风池穴,连续4个八拍。(3)揉耳:五指并拢,食、中指分开,置于耳根处,夹着耳朵往头顶推,双手交汇于头顶,并按揉头顶,连续4个八拍。(4)叩齿:双手握固,轻轻地闭上双唇,让牙齿上下碰撞,连续4个八拍。(5)咽津:双手握固,舌头顺时针、逆时针沿口腔内壁搅动各两个八拍。首先顺时针搅动两个八拍,再逆时针搅动两个八拍。口中有唾液后慢慢咽下。(6)运目:双手握固,睁开双眼,转动眼球顺时针、逆时针各两个八拍。首先顺时针转动两个八拍,再逆时针转动两个八拍。

功效:行气握固,辟邪抗疫。

2.3 开胸散结双手甩,升阳补虚夹脊开 动作:(1)甩手:双手平举,与肩同宽,掌心向下。先向下向后甩4个八拍;再掌心相对,向身体左右甩4个八拍;最后向身体两侧上、下方交叉甩4个八拍。(2)夹脊:双手背后交叉,向内向下翻掌(不能翻掌者握拳即可),先向下配合肩部上下用力,连续4个八拍,再向后向上用力连续4个八拍。

功效:宣通气脉,升阳散结。

2.4 调理肠胃腹常揉,摆腰扭膝肝肾强(摇山晃海固本元)摆腰扭膝动作:(1)揉腹:双手搓热,掌面叠加于肚脐上部,绕脐顺时针、逆时针各两个八拍;两手叠加从心窝部推至耻骨联合两个八拍;再从左乳下推至腹股沟两个八拍;最后从右乳下推至腹股沟两个八拍。(2)摆腰:双脚与肩同宽,全身放松,使肩膀下沉,抬起肘部,双膝微屈,左右扭动腰部,同时双手自然甩至腰部,连续4个八拍。(3)扭膝:双膝并拢,双腿弯曲,双手放至双膝上,旋转双腿顺时针、逆时针各两个八拍。

摇山晃海动作[4](若以防治正虚感邪类肺系疾病,增强机体免疫力为目的,则用此节动作替代“摆腰扭膝肝肾强”):(1)盘坐式晃海:盘腿而坐,挺胸直腰,双臂后展,腰部带动上身,先由左至右,再由右至左,做“划圈”动作,臀部尽量贴合坐垫。划圈动作宜慢,双向各划36圈。单盘、双盘、散盘都可以。单盘时要注意从左向右转时,右脚要放在上面,自右向左旋转时,左脚要放在上面。(2)平坐式晃海:在常坐法的基础上要放松全身,以腰为轴先从左(男左女右)向前向右俯身,再向左旋转,舒身上起再转向左向前向右摇晃,这样从左向右旋转重复36次,然后从右到左旋转36次,共晃72次,动作宜慢。

功效:益筋填髓,培本固元。

2.5 拍胸颠足阴阳和,水火即济身心安 动作:双脚分开与肩同宽,脚趾抓地,足尖着地,足跟离地,上下颠地,同时,双手合掌,五指分开,配合颠地节奏,有规律的拍打胸部两乳头中间处,配合“哈”音。拍打力度应适中,拍至胸口微微发热即可,连续4个八拍。

功效:调和阴阳,水火既济。

2.6 收势 动作: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膝微屈,手从身体两侧,掌心向上至头顶,配合吸气。翻掌,从胸口缓缓落下,置于两侧,双膝伸直,双腿并拢,配合呼气。

3 动作释义

3.1 “起势:五气护身迎北斗,正气存内邪不干”释义 疫病肆虐之时,人群普遍易产生惊恐、忧思、焦虑、悲伤、愤怒等不良情志。《素问·举痛论篇》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5]200-204不良情志的刺激,可以影响人体气机的运行,气机运行失常,则会引起血液、津液等瘀滞,从而引发脏腑功能失调,百病丛生。

神气本相依,神离开气,神无所养;气离开神,气无所驭。《素问·本病论篇》曰:“人气不足,天气如虚,人神失守,神光不聚……一切邪犯者,皆是神失守位故也,此谓得守者生,失守者死,得神者昌,失神者亡。”[6]184强调了“正气不足,精神失守”是疫疠之邪及其余致病之邪伤人的致病因素。邪气,不仅是瘟疫爆发的疫疠之邪,也包括了存在于外界或人体内产生的各种致病因素。所以,培补正气,神守心安不仅是抗击疫疠,更是日常防治正虚感邪类肺系疾病,保持健康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节起势意在通过存思和站桩相结合的方法,培补正气,守神摄神。《灵枢·九针十二原》曰:“上工守神,粗工守形。”[3]501-508明代张景岳云:“神不外驰,即为守神。”存思,为守神的具体方法之一,其是一种以调神为基本练功手段的气功功法[7]。存思内容取自于《素问·刺法论篇》:“先想青气自肝而出,左行于东,化作林木;次想白气自肺而出,右行于西,化作戈甲;次想赤气自心而出,南行于上,化作焰明;次想黑气自肾而出,北行于下,化作水;次想黄气自脾而出,存于中央,化作土。五气护身之毕,以想头上如北斗之煌煌。”[6]172-177它是运用中医“五行对应五脏,五色五气入五脏”的理论。通过观想身中内景和身体外景相结合的方法,以起到激发五脏气机,平衡脏腑功能的作用,亦可帮助大脑去除杂念,缓解不良情绪。神气内守,才能保全真气[8-9]。其最后一句“神不守,非达至真”也很好的呼应了开篇《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中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5]1-5之意。《诸病源候论·温诸病》中亦有相似存念方法和内容。

本节体势选自传统养生功法站桩中的浑圆桩。浑圆桩[10]又名太极桩,如果说无极桩的主要作用是分,浑圆桩则是合,“浑圆归一气,一气即太极”。浑圆桩之核心是练意得气、一气周流。站桩,是静中求动,静出动功。静是形静、心静、神静。动是气血津精的流动,通过站桩时的竖颈收颌,沉肩坠肘,坐跨敛臀,屈膝下蹲等动作,放松平时常用的肌肉,如肩、臂、胸部的肌肉,而锻炼背部、腹部等不常用的惰性肌肉,起到拉紧脊柱,收紧腹部的作用,站桩时的腹式呼吸,主要是靠腹肌与膈肌的放松、收缩而进行的一种呼吸运动,是一种深缓呼吸方式,和浅促的胸式呼吸相比可以提高潮气容积,减少无效死腔,增加肺泡通气量,改善气体分布,降低呼吸功耗,从而缓解气促、胸闷、气喘等症状。《庄子·大宗师》云:“圣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11]95站桩体势下的腹式呼吸,可以起到使心肺之气下行,肝肾之气上行,促进一气周流之功效。同时可以改变身体上焦壅滞,下焦虚衰的状态,从而培补正气,增加正气。

现代科学证明,冥想对身心健康的益处,包括对中枢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冥想能影响大脑结构及功能,包括增加灰质密度,增加前额叶皮层、胼胝体等脑区的活性,能改变机体激素的分泌,例如肾上腺素、促甲肾上腺素、皮质醇等。冥想时大脑出现大量α波,可以明显促进血管扩张和血液流畅,会使人体机构组织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物质——三磷酸腺苷明显增高,大大增加人体的免疫功能,并有助于大脑排除杂念,缓解压力,舒缓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宇宙的万物都有不同的振动频率,不同颜色的光色振动的频率也不一样。冥想不同颜色的光,可以吸收不同频率的能量,增强与之同频共振脏腑的功能[8-9]。

3.2 “搓面梳头揉双耳,叩齿运目精神长”释义 《素问·刺法论篇》论述了“五疫之至”是“天牝从来”[6]172-177。张景岳曰:“鼻受天气,固曰天牝。”指出了疫病的传播途径是由鼻而入,这次新型冠状病毒入侵人体,亦是通过鼻、口、眼睛的黏膜。此节动作,主要作用是通过增强体面部的气血循环,从而增强黏膜的屏障保护作用,防止疫气入侵。五脏皆开窍于头面,疏通头面部的经络亦可同时增强五脏的生理功能。

本节动作设计参考了《遵生八笺·延年却病笺》中的“幻真先生服内元气诀”[12]。搓面时按揉了地仓、迎香、四白、睛明、攒竹、印堂、瞳子髎、太阳等面部近口、鼻、眼周围的穴位。梳头按揉了头顶及后脑部的经络和穴位,如百会、风府、风池等。揉耳则是按揉了双耳及两侧头部的经络穴位。齿为骨之余,肾主骨生髓。叩齿可以激发、固护肾气。

中医学认为“脾为涎,肾为唾”,喻唾液为脾肾所化。李时珍曰:“津,乃人之精气所化。”咽津为历代医学家所推崇。唐代孙思邈《养生铭》言:“晨兴漱玉津,可祛病益寿。”[13]《黄庭经》《诸病源候论》亦有记载。《素问·刺法论篇》认为:“肾有久病者,可咽津七遍以治之。”[6]172-177《医学心悟·治阴虚无上妙方》[14]更将唾液看作治阴虚无上妙方,谓其“以真水补真阴,同气相求,必然之理也”。所以,咽津能补肾之真阴。

《灵枢·大惑论》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3]844-847《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诸阳之气,皆在于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之气上走于目而为精”[3]517-529。《灵枢·卫气行》:“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3]827-831综上所述,不难理解,为什么《黄帝内经》将目称为命门。因为目是卫气循行的起始之地。《灵枢·禁服》曰:“审查卫气,为百病母。”[3]717-722搓面、运目、梳头,皆可促进眼睛及周围的气血循环,从而促进人体的保卫之气、抗病之气——卫气的循行。

叩齿、咽津、运目时,双手握固,是将大拇指指尖位于无名指根部,其余四指弯曲,将大拇指握牢。握固又称婴儿诀,《老子》曰:“骨弱筋柔而握固”[15]。《诸病源候论》曰:“握固双手,如婴儿握,不令气出。”[16]《云笈七签》载:“拘魂门,制魄户,名曰握固与魂魄安户也,此固精明目……邪气百毒不得入。”[17]意为握固可安魂定魄,收摄精气,辟邪防疫。

3.3 “开胸散结双手甩,升阳补虚夹脊开”释义 疫气是“天牝从来”,从口鼻而入,而“肺开窍于鼻”,所以必先伤肺。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一旦功能失常则会出现咳嗽、喘促、胸闷,甚则呼吸衰竭等气机失常的表现。“气行则血行”“气行则津行”,中医学认为精、血、津液在体内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作用。若推动作用失常,血滞则为瘀血,津液凝滞则为痰饮,此次疫病患者多有痰湿舌象和体征。正常生理情况下,水液的输布排泄,主要依靠三焦的气化作用和肺、脾、肾的功能活动。《难经·三十一难》云:“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18]36《难经·六十六难》云:“三焦者,元气之别使也。”[18]52-53《素问·灵兰秘典论篇》云:“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5]47-48《圣济总录·痰饮统论》云:“三焦调适,气脉平匀,则能宣通水液,行入与经,化而为血,溉灌全身。若三焦气涩,脉道壅闭,则水饮停滞,不得宣行,聚成痰饮……病虽多端,悉由三焦不调,气道痞涩而生病焉。在人最多,善疗此者,要以宣通气脉为先,则饮无所凝滞。所以治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以人之气血,得温则宣流也。”[19]

内治之理即是外治之法,治痰饮引起的气机不畅诸症,以宣通气脉,提升阳气为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阳化气,阴成形。”[5]24张介宾解释为:“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意谓人体各脏腑之气为无形的精微物质,皆由元阳而化,故并称为阳气。精血津液为有形的精微物质,皆由元阴所成,故并称阴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阴在内,阳之守,阳在外,阴之使。”[5]32说明阳气在外是保护我们的机体不受外邪侵袭的屏障,阴液在内,承载着、吸附着阳气,使它不至于挥散无踪。此次疫毒首伤阳经、阳位进而导致阳气受伤,痰饮内聚。于人身而言,背为阳,腹为阴;于五脏而言,心肺为阳,肝脾肾为阴。所以患者出现气虚所致的乏力、气滞所致的胸闷、气逆所致的咳嗽、直至危重症的气脱、气闭证候。故《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5]16背部的重要经脉为督脉和膀胱经,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气。六经中“太阳主开”,足太阳膀胱经上有五脏六腑的背俞穴相连,是排出邪气、吸收正气的通道。所以,甩手夹脊的动作运动了肩颈部、胸背部的肌肉和关节,可以起到宣通气脉、振奋阳气、排出邪气的功效。

“气化则水行”“治痰先治气,气行痰自消”,甩手动作疏通了手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手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灵枢·经别》曰:“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叶天士曰:“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3]588-591吴塘主张“凡温病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手三阴经从心肺发出,手三阳经是与心肺相表里的经络,通过甩手动作疏通了双手三阴、三阳经,锻炼、增强了心肺功能,宣通了气脉,三阳经中的三焦经是原气之别使通调水道,小肠是受盛之官,大肠是传导之官。从现代免疫学看,肠道也是免疫系统发挥作用的重要场地。所以此套动作可以增强心肺及其相表里的大、小肠功能,并促进全身的气血循环,通调水道,可以缓解胸闷、气喘症状,并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

夹脊的动作可以起到捏脊的功效,它可以疏通背部督脉和膀胱经及刺激夹脊穴,脊髓(督脉)是人体的中枢免疫器官,此方法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素问·刺禁论篇》云:“鬲肓之上,中有父母。”[5]256《灵枢·九针十二原》说:“膏之原在鸠尾。”[3]506膏肓穴位于背部第四胸椎棘突下,是心肺的门户,处于肩胛骨内里侧,是药力不容易到达的地方。此节动作通过反捉双手配合肩关节运动,挤压、牵拉、活动肩、胸、背部肌肉,可以摩动膏肓、大椎、肺俞、心俞、中府、云门等心肺周围的穴位和经络,改善心肺气血循环。

此节动作不仅运动疏通了双手、胸背部的相应经络,还锻炼了相应部位的呼吸肌,如肋间肌、膈肌、胸锁乳突肌、背部肌群、胸部肌群等,可改善呼吸功能,增强通气量,预防和减轻慢性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所引起的各种症状。

3.4 “调理肠胃腹常揉,摆腰扭膝肝肾强(摇山晃海固本元)”释义 中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胃主受纳,脾主运化。《素问·经脉别论篇》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浊气归心……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5]121-122形象的说明了食物水饮进入胃之后,经过胃的腐熟,然后由脾吸收,生化成精微物质,再由脾上输于心肺,由心肺肝散布全身。《素问·平人气象论篇》说:“人以水谷为本,人绝水谷则死。”[5]99说明生命的维持,身体的健康,有赖于脾胃健全的生理功能,能将饮食转化为身体需要的营养物质。脾气升清,胃气降浊,升降有序是胃肠道运动的根本。脾胃位于中焦,若中焦阻滞,则上焦心肺之气不能下降,下焦肝肾之气不能上升,若脾气虚弱不能升清,浊气亦不得下降,则上不得精微之滋养而头目眩晕、神疲乏力,中有浊气停滞而胸腹满闷,下有精微下流而便溏泄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瞋胀。”[5]25

脾胃功能失调,不仅影响身体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供给,还会影响全身气机的调畅,不可谓不重要。此节动作可以增强胃肠蠕动提升腹腔内部温度,促进中、下焦气机循环,使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会明显缓解头晕、烦闷、纳差等症状,并对腹泻、便秘有双向调节作用。揉腹动作可以按揉到中脘、中极、关元等穴位,可以调补人体正气,还可以疏通相关经络如冲脉、任脉、肝经、胆经、脾经等。从五行对应五脏的关系来看,脾为土,肺为金。土生金,脾土为肺金的母亲。脾土虚弱,则肺气容易亏虚,“虚则补其母”,揉腹健脾养胃,亦是强健肺气。

中医学认为,肾处下焦,为先天之本。《灵枢·决气》云:“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3]671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藏之于肾,是生命的来源。《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5]4说明了肾主藏精,生髓化血,为五脏六腑之本也。精能生髓,精髓不仅可上充脑髓,还可充养脊髓、骨髓。髓充于骨,骨中精髓为化生血液之源,也是现代医学免疫学中的中枢免疫器官之一,是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肾主持御外邪,《素问·金匮真言论篇》云:“精者,身之本。”[5]20《灵枢·营卫生会》言:“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3]613张景岳《类经》注:“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不入于脉,故于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循头项下行,始于足太阳膀胱经而行于阳分,日西阳尽,则始于足少阴肾经而行于阴分,其气自膀胱与肾,由下而出。故卫气出于下焦。”[20]145-152由此说明,精足则生命力强,卫外固密。适应能力强,邪不易侵。

肾主纳气,故《难经·四难》说:“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18]18。《类证治裁·喘证》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21]肺司呼吸,呼气赖肺气宣发,吸气赖肺气肃降。但吸气维持一定的深度,除肺气肃降所用外,还有赖于肾气的摄纳潜藏,肾气充沛,摄纳有权,则呼吸均匀和调,气息深长。若肾气衰弱,摄纳无力,肺吸入之清气不能下纳于肾,则会出现呼吸表浅,动则气喘等现象。《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腰者,肾之府。”[5]85摆动腰部的同时甩动双手,可以刺激肾脏和相应穴位肾俞、命门、关元、大横、神阙、带脉、京门、章门等部位,起到固肾壮腰之功效。从五行关系来看,肺金生肾水,“实”则泻其子。肺气壅滞而产生的郁热伤阴症状,可以通过活动腰部得到缓解。

“肾者水脏,主津液”[5]182(《素问·逆调论篇》),易燥伤阴液为病。清·叶天士《外感温热论》云:“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22]此次疫邪为冬行春令,天地之间牝其时而有其气,肾失潜藏,少阳相火上越而致,所以患者多有咽干、苔燥、眼红等阴伤之热象。中医学认为,肝和肾均内藏相火,且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生,故肝肾同源。《灵枢·本神》曰:“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3]544《素问·五运行大论篇》曰:“恐伤肾”[5]337。肝的生理功能之一是主疏泄。主疏泄的中心环节是调畅情志,维持血液循环。肝气条达,则脏腑经络之气血的运行通畅无阻,则心情开朗,身康体健。肝气疏泄功能失常,郁结则情志抑郁,血行不畅,甚则停滞为瘀;亢逆则急躁易怒,血随气逆;虚弱则胆怯易惊,因虚致瘀。“肝主筋,爪为筋之余,膝为筋之府。”在摆腰扭膝的同时两脚抓地,两手握固,可强筋壮骨,增强肝肾功能,从而调畅情志,固精填髓。

《难经·四难》言:“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18]18呼吸不仅包括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还包括心的推动、脾的中枢旋斡、肾的纳气、肝的疏泄作用,所以摆腰扭膝增强肝肾功能,可以促进气机的深入,带动全身的血液循环。《庄子·大宗师》云:“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11]95呼吸的深厚绵长,方可以是气血充盈于身体的每一处组织、细胞,而不会出现缺氧症状。

吴塘亦说:“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虽病位在肺,但是中医看待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心、肝、脾、肺、肾五脏的平衡协调,形、气、神的和谐统一,以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所以正气抗疫(感)操是在宣通气脉、调畅气机的重点上,兼合了其相生相克脏腑功能的锻炼,注重了形与神俱、神气合一的调形摄神方法。

“山”指身体的上半部分,“海”指肾,“晃海”是一种坐功。在静坐的基础上,轻柔地旋转、摇晃上身,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得到运动,推动经络全面正常运行,调和气血,增强内脏功能,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晃海”意在大补肾气,为“强化先天之本的固肾运动”[4]。练习晃海,能起到自我按摩整体内外的作用,尤其对内脏更为明显,能够协调脏腑和经络之气,使之运化正常,对于消化不良、肠胃病、大便不正常、神经衰弱、失眠、腰酸背痛及上实下虚各症,都有较好的疗效。晃海动作还可以纠偏差,消除练功法偏后的不适感觉。

3.5 “拍胸颠足阴阳和,水火即济身心安”释义 膻中穴,是中医经络理论中“八会穴”之“气会膻中”,膻中位于上焦,毗邻心肺。《灵枢·营卫生会》云:“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3]616《类经·藏象类》曰:“上焦不治,则水泛高原。”[20]17意谓上焦主布散水谷精气,如自然界天空的雾露蒸腾,如果为病邪所侵,则失去雾气氤氲之象,痰饮瘀结。《难经·三十一难》云:“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其治在膻中。”[18]36意为身体一切有关“气”与“上焦”的问题,都可以通过膻中得到改善和解决。气,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范畴,也是中医学用来认识和解释人的生命活动及健康与疾病,指导养生、诊断和治疗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思维方法。

气是宇宙本体和万物之源。庄子提出“通天下一气耳”,并以气聚散说明人的生死。《庄子·知北游》曰:“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11]359形气本为一体。《素问·气交变大论篇》云:“善言气者,必彰于物。”[5]367气之无形,并非气不存在,只不过肉眼难辨而已。气的存在,可以通过其运动变化及其产生的物质而表现出来。如此次疫病,人体出现的症状:乏力为气虚,胸闷为气滞,呕吐为胃气上逆,气喘为肾不纳气,腹泻为脾气不升,咳嗽为肺失宣肃……。中医学将构成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各种物质皆视为一气。《灵枢·决气》:“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3]671人的生命活动的表现形式是气的运动所产生的结果。《素问·六微旨大论篇》曰:“升降出入,无器不有”[5]353;“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5]353。民间俗语“人活一口气”,意为如此。

中医经络学中,从百会而下,经过上丹田泥丸宫,中丹田膻中,下丹田关元至会阴穴的一条线,是人体的中线,在躯体的内部,一般在皮肤表面的按跷、推拿、伸展不容易达到此部位。俗言道:“百练不如一抖。”是说抖动、震颤可以起到让身体各部位同频共振、全身协调的作用。膻中穴既是“气会膻中”的治气病大穴,又为上、下丹田、人体中线的中点。拍打膻中穴即是守中,即是调气。膻中位于任脉,任脉为阴脉之海,任者妊也,乃人生养之本,调摄之源,气血之根。膻中区有心之募穴巨阙,膏之原鸠尾,腑之会中脘,拍打膻中区,可以促进这个区域的气血循环。口呼气同时发出“哈”音,属于腹肌弹发训练方法,可以锻炼腹肌和膈肌,增加腹部压力,增强呼吸功能,促进机体的回心血量,从而促进浊气的排出。

拍打膻中区,结合“八段锦”中的“背后七颠百病消”,同时配合口呼出“哈”音,可以起到沟通全身上下、表里、内外的作用。而且膻中为心之臣使之官,喜乐出焉,涌泉为肾之井穴,结合《灵枢·阴阳系月》[3]693-700和《易经》[23]得出:心为火脏,属阳脏,是阳中之太阳,为离卦;肾为水脏,属阴脏,是阴中之太阴,为坎卦,心火下降,肾水上承,组成阴阳和合的水火既济卦,肾水上行以灭心火,心火下行以温肾水,心肾相交,阴阳和谐,气血顺畅,一气周流,则身康体健。

现代医学中,膻中区亦是中枢免疫器官胸腺位居处。胸腺是T淋巴细胞的发育成熟场所,人体的胸腺自青春期即开始退化萎缩。而抗病毒所需要的的胞内免疫属于细胞免疫,细胞免疫是由T淋巴细胞介导发生的[24-26]。所以拍打膻中增加了局部区域的气血循环,可以激活胸腺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

4 小结与展望

全套动作动静结合,既有站桩冥想,让人平心静气,守神固精,又有针对头面部,上、中、下三焦和四肢经络、关节、骨骼、肌肉、筋膜、皮肤的牵拉、拍打、按揉,可以调畅全身的气血循环,促进一气周流,固本培元,阴阳和合,身康体健。

正气抗疫(感)操是结合了《黄帝内经》、历代中医经典、中国传统功法及现代医学免疫学等所创建,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及依据。创建后立即制作了教学及练习视频用于传播,在武汉江夏方舱医院实践时,患者反映对改善胸闷、气促效果颇佳。目前暂未有统计数据来支持,将在接下来进行进一步研究,以致力于为正气抗疫(感)操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和正虚感邪类肺系疾病防治及康复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猜你喜欢

膻中正气素问
夏天养生要先养一身“正气”
正气方天祥
藿香正气真的治疗中暑吗
夏季祛火 多揉膻中
化解怒火 不妨“捶胸顿足”
化解怒火攻心,不妨“捶胸顿足”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每天做做养心操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试论多纪元简对金漥七朗《素问考》的借鉴和袭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