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引领 构建模型

2021-04-13黄海花

家长 2021年3期
关键词:数学模型问题

黄海花

【摘要】“问题”是数学课堂的“灵魂”,有效的问题引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课堂教学有效开展,关键是能让学生自主探究新知识。依据学生的认知起点,用问题引领学生进行数学课堂教学,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让学生在现实生活情境理解概念的内涵,建立模型的数学思想方法。

【关键词】问题;经历过程;数学内涵;数学模型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85(2021)07-0071-02

一、创设情境,构建问题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有悬念、有争议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数学知识。一个好问题往往会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碰撞,只要是学生自己结合情境提出的问题,并在不断的追问中引领着他们不断探索,这样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

教师出示课件:小陈:我去图书馆走了7分钟。小军:我去图书馆走了5分钟。

教师:他们两个谁走得快呢?学生1:小军走得快,因为他花的时间少。

教师:你们赞同他的说法吗?(不赞同)

教师:看来有不同的想法了,数学课就是要大胆畅谈自己的想法,有想法、有思考,才有突破。请你来说说。学生2:不一定,如果他们住同一个地方,那就是小军快,如果不住同一个地方,那就不一定。

教师:她不仅看到时间,还关注时间背后的路程,很会思考。

教师:那看来要比谁走得快,只知道时间还不够,还要知道走了多远,也就是刚才那位同学所说的路程,同意吗?(同意)

出示课件:(增加条件:小陈和小军到图书馆的路程)

教師小结:时间用得少的,不一定就走得快,我们还得知道他们走的路程才行。

本环节中,教师创设了“谁走得快”的现实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仅仅知道时间还不够比较出谁走得快,引发学生认知的冲突,知道解决这样的问题还得知道他们走的路程。理解路程、时间的意义,及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激发了学生分析问题的热情。同时。学生初步理解了速度,为模型的建立作好铺垫。

二、解决问题,建立模型

数学的课堂就是在师生的互动中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在解决问题时,有数学素养的教师,不是单纯地让学生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明白解决的问题背后蕴含的数学本质,从而建立数学模型。

教师:现在你们能发现谁走得快吗?(能)

教师:谁走得快?有结论了吧!说说理由。学生:我用630÷7算出陈越每分钟走了90米,400÷5算出林军每分钟走了80米。90大于80,所以小陈走得快。学生回答,教师板书:630÷7=90(米),400÷5=80(米)。

教师:那这两个算式算出的是什么?学生:分别是小陈和小军每分钟走的路程。

教师:同学们,在数学中每分钟行的路程就叫速度,刚才那位同学用计算的方法算出速度,发现小陈走得快,你们是不是也和他一样,想到了这种方法。学生:是的。师板书:速度。

教师:通过比较他们的速度,发现陈越走得快。观察黑板上的算式,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学生:都是用除法计算的。

教师:结合算式说说你的发现?学生:我发现“路程÷时间=速度”。

教师:你们同意这个发现吗?(同意)(教师适时板书)

教师小结:聪明的你们,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就得出了“路程÷时间=速度”这个数量关系,并解决了“谁走得快”的问题。老师为你们点赞!

教师用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计算等思维活动解决问题。不仅让学生明白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还得出了“路程÷时间=速度”这一数学模型。学生的活动经验得到积累,推理能力得到培养,模型思想初步建立。

三、应用模型,丰富内涵

“速度”是抽象的,速度的单位对学生更是陌生的。教学中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速度的这个复合单位,而是让学生在应用模型解决问题时发现问题,制造认知的冲突,引发速度的复合单位产生。

课件出示:(1)“神舟七号”飞船7秒上升了56千米。(2)小青骑车3小时行驶了24千米。

“神舟七号”飞船和小青的速度各是多少呢?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收集作品。

教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看看这位同学的计算,你们算得和他一样吗?

作品1:56÷7=8(千米)24÷3=8(千米)

(大部分学生认为一样,个别学生认为不一样。)

教师:那你来说说,这哪里有问题呢?学生:从算式上看他们的速度都是8千米,但小青的速度不可能和“神舟七号”飞船一样快啊。

教师:那看来用“千米”这个单位来表示他们的速度就不合适了吧?你是怎样表示的。学生:因为“神舟七号”飞船是每秒8千米,小青骑车是每小时8千米,所以我在算式前面注明每秒、每小时。

作品2:每秒56÷7=8(千米)每小时24÷3=8(千米)

教师:这样是不是就比刚才那位同学书写清楚了些,但老师觉得还不够简洁。其实,在我们教学中,我们在速度单位后加上时间单位,教师板书:用这样的单位表示速度。“神舟七号”飞船速度读作:8千米每秒,一起读一下。

教师引导学生书写速度单位,并读速度单位(认识复合单位)

教师:现在同学们对速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了吧。(课件出示:每秒,每分钟,每时等行的路程叫做速度1学生齐读速度的概念。

通过求“神舟七号”飞船的速度小青骑车的速度的教学活动。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发现问题,知道仅仅用长度单位还不能清楚表示出速度,深刻认识到速度使用复合单位是非常必要的。并将速度单位与“路程÷时间=速度”关系联系起来,建立了数学模型,同时加深了学生对速度这一概念的理解。提供生活中的速度单位,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丰富了“速度”的内涵。

四、整合资源,拓展模型。

教材是提供我们教学的依据,它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应该学会精心整合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学情设计有层次,有内涵,形式丰富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获得数学模型,巩固数学模型,拓展数学模型。

课件出示:在(2)(3)(4)添上条件和问题。学生读一读。(2)5秒跑多少米?(3)4秒传播多少米?(4)3小时大约爬行多少米?请同学们选择其中一道题目进行解决。指名学生板书:学生1:5×30=150(米);学生2:4×340=1360(米);学生3:3×8=240(米/小时)。学生观察三道算式,说说有什么异同?(都是用“速度×时间=路程”)教师引导学生说说知道路程和速度,怎么求时间?

借助三个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发现、交流等活动,获得“速度×时间=路程”的数学模型,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路程÷时间=速度”“速度×时间=路程”数学模型已建立后,对于“路程÷速度=时间”的数学模型学,学生自然而然在大脑中就建立起来了。

有效的课堂需要问题的引领,有价值的问题点燃学生的兴趣点,突破学生的思维点。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发挥;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提升。用问题引领学生数学学习,构建数学模型,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使数学课堂更加有效。

(责编 侯芳)

猜你喜欢

数学模型问题
活用数学模型,理解排列组合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关于“酒后驾车”的数学模型建构
对一个数学模型的思考
“费马点”数学模型在中考中的应用
避开“问题”银行股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如何解不等式型应用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