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批判话语分析研究

2021-04-12赵佳慧叶苏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中国形象媒体问卷调查

赵佳慧 叶苏

内容摘要:如今,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地位相较以往有了显著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尝试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待这个正在崛起中的大国,但同时可以发现,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努力树立起的国际形象并没有完全受到世界的广泛认可。欧洲作为中国重要的经济、贸易伙伴,无疑在中国形象的海外建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中,德国作為欧洲的“领头羊”,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们不难看出,德国媒体对于中国的相关报道积极正面或是中立的并不少,然而有关的负面报道也是屡屡出现,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本文将从自今年年初起至今的德国各大媒体对中国相关报道出发,探讨并研究分析其中的批判性话语对中国形象的海外建构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媒体 中国形象 问卷调查

国家形象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可以体现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一个良好的国际形象有利于推动这个国家各个领域,尤其是外交合作领域的发展。因此,国家形象的建构得到了各国政府的重视。而人们对一个国家形象的形成主要来源于获取有关的信息,其中新闻媒体利用其传播信息的深度、广度以及速度,无疑成为了塑造国家形象的一个重要媒介。美国新闻工作者李普曼曾在其经典作品《公众舆论》(Public Opinion)中提到:“新闻媒介影响‘我们脑中的图像”,意思即为新闻媒体直接影响到了一个事物在人脑中的形成过程和最终形成的形象。李普曼同时提出这样的图像可能是不完整,甚至是扭曲的。牵引到国家形象,这意味着新闻媒体的相关报道事实上无法使读者对一个国家形成全面、正确的了解,只能依此构建一个与获取到的信息相对应的较为片面的国家形象。

一.中国国家形象全球报告2018

2018年5月至7月,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携手凯度集团展开了第6次中国国际形象全球调查(2018),本次调查共覆盖了六大洲的22个国家,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采集了有关中国国际形象的调查数据,并进行了数据对比和分析。

根据报告,海外总体国家对中国的印象基本保持稳定,发展中国家则呈现了一个持续上涨的趋势。然而在这儿我们要特别关注的是包括德国在内的发达国家对于中国的印象,在17-18年区间出现了0.2分的下滑,并且其数据一直低于海外总体的平均水平。(见表一)

再单从每个国家的具体数据来看,根据统计报告,相较于2016-2017年间(5.4),2018年(5.2)德国对于中国印象的打分同样下降了0.2分。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出,这一年多的时间以来中国的国际形象在部分甚至更多的德国人民的眼中是打了折扣的。

其实早在2014年,由英国广播公司国际部委托国际民调公司Globe Scan进行的全球24国民意调查结果中,就得出了一个并不理想的数据:德国有76%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主要是消极的”,并且在该组数据中德国民众是所有国家中看法最消极的。其中德国媒体的相关报道所产生的“效果”不容小觑。那么,接下来我将通过德国媒体近期对华报道分析来深入研究批判性话语对国家形象构建的影响。

二.德国媒体对华报道分析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席卷了全球,而中国作为较早发现疫情的国家,无疑成为了世界关注的焦点以及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

2.1图片报(Bild):德国和欧洲发行量最大的日报

针对这次全球性的新冠疫情,有许多德国媒体大肆宣扬“中国该为疫情买单”,其中《图片报》便是最大的代表。图片报是以零售为主的大众报纸,其读者大多数为数量众多的工人以及低收入人群,在历史上的最高发行量超过500万份,在德国乃至欧洲的传阅率极高,对于中国形象在德国大众的形成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在疫情初期图片报就曾采用其标志性“大字报”的形式刊登了多则相关的短新闻,并在其中对中国进行猛烈的抨击。现如今《图片报》虽不再处于主流媒体的行业,但其未经核实乃至充斥着自我论断的报道,严重缺失了该报本身作为媒体应有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仅仅呈现给了德国甚至欧洲民众一个被“德国化”过的中国形象,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飞速传播并发挥其对于塑造中国形象的消极作用。

2.2德国时代周报(Die Zeit):覆盖全德国的德语周报

德国本身就是一个批判性较强的国家,《德国时代周报》正是很好地迎合了这一点。该报纸的目标读者与前文提到的《图片报》有很大差别,主要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德国公民并且他们代表的一般都是自由的政治立场,表达的大多都是自由的政治观点。

该报评论家Martin Klingst曾在3月16号发表了一篇专栏文章“Wir müssen über China reden”,该文在开始站在中立的角度上认为许多国家没有重视科学家的忠告,从而未能给予新冠疫情足够的重视,因此有必要来谈谈中国。接下来的板块用了如下几个标题:“In Chinas Abh?覿ngigkeit”(对中国的依赖)、“China zermalmt Menschenrechte und Werte”(中国正在践踏人权和价值观)、“Coronavirus nur ein neuer Vorwand”(新冠病毒只是一个新借口)。文章利用疫情的话题作为一个引入点,站在西方自由主义者的角度上,将中国作为“假想敌”,表面上是有关疫情的讨论,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中国的应对措施,却实实在在地给中国安上了一个“阴谋论”。

《德国时代周报》多数表达的是笔者自身的观点,凭借其在高级知识分子中的影响力,同样会在一定程度上致使中国形象的构建在德国特定人群中遇到阻碍,加深原有的刻板印象。

2.3德国之声(Deutsche Welle):德国公法性国际化媒体

德国之声是以制作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资讯服务于全球的国际化媒体,以其所报道新闻传播的广度而闻名。该媒体侧重于报道国际、德国时事,以及德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

《德国之声》网站曾在3月8日发表了由其特约专栏作家Frank Sieren撰写的中文名为《学习中国的抗疫经验》一文,文章中肯定了中国政府为抗击防范疫情所采取的措施有效控制了疫情,并且号召欧洲各国积极向中国学习适用于本国情况的防控措施,最重要的是避免恐慌和猜疑。该文传递出的是一个较为积极的态度,并没有偏离或者,借由疫情的话题,对中国展开所谓的“污名化”,而是客观地描述事实,并未刻意引导民众,这样的报道是对中国形象的海外建构有所助益的。

上文中所举例对比说明的只是部分德国媒体或者个人的看法与报道,类似的相关报道还有很多。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一家媒体所报道的新闻、传达出的讯息,并不一定代表其真正的立场或态度,前后可能有负面也有正面的报道。因此,比起单纯的指责报道的内容,更应该做的是去发掘负面消极报道背后的原因。

三.德媒对华负面报道原因探究

近日,就“有关外媒对中国相关报道”在大学生群体中展开了一次小范围的问卷调研。选取了其中有关负面报道原因探究的调查结果。根据调研结果:对当代中国国情缺乏了解、存在相关人士刻意引导以及对中国原有的刻板印象是选择人数最多的三个理由,其他理由中则包括政治形态的差异等。(见表二)

第一,对当代中国国情缺乏了解以及原有刻板印象。这两大原因究其本源是联系在一起,并且是从媒体自身层面出发的。刻板印象一般指的是人们对某个事物形成的一种固定的看法,并且会把这种看法推而广之。刻板印象并非全无优点,但在国家形象的建构上主要表现为消极的作用:固守刻板印象只是在有限的认知上作出相应的判断,不仅自己先入为主,也会妨碍到他人做出正确的判断。一味坚持原有的相对较为落后的看法,从自身出发主观上“拒绝”去了解当代中国的真实国情和文化,也就是所谓德国媒体的主观意识性,这导致很多报道的内容并非基于事实数据。

第二,存在相关人士刻意引导。这一点其实是从国家层面上出发的。德国的新闻媒体绝大多数都并非是完全独立性质的,他们对政府或是政党有很强的依赖性,比如津贴补助等。因此在筛选信息和最终形成报道是几乎不可能做到完全的客观公正,他们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更是背后的利益集团,他们需要站在集团或者政府的立场上发表新闻。

其他原因中包括的意识形态差异事实上属于历史文化层面。中德两国从根本上来说本就是不同的政治制度,德国作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自古强调人权、民主,这也成为了对华负面报道的主要内容之一。这一点其实是同对中国国情缺乏了解联系在一起的,因为中国的制度与政策正是适用于中国国情的,并不能拿西方的“那一套”来片面评价中国的现状,这样是不符合实际的,也不应该因此造成西方民众对中国的曲解。

四.建构中国国家形象的对策及总结

第一,追求文化传播多样性。这里的“多样性”指的主要是文化传播的内容和媒介,中国一直都在进行中华文化的对外宣传,例如武术、中医以及在国外经常可见的中华街,但一直都是较为单一的方式。如今自媒体迅速发展,特别是其中一种叫做vlog的形式,集文字、图像、音频于一体,记录拍摄者的日常生活,再上传到社交或视频网站上,以另一种形式与大家进行互动。

第二,把握以及利用国际媒体。前一点中提到的是中国自身向外传播,这一点谈的就是如何利用国际媒体塑造良好的中国形象。我们需要清楚地认识到,身处的政治、文化环境不同,孕育出的必然是不同的媒体运作规则和习惯。因此,在向国际媒体传达中国观点或立场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去运用不同的方式,宣扬中国的发展成果固然没问题,但同时也需要展现尚且存在的问题,并且积极学习他国的先进经验,而部署选择去回避,主动给予国际媒体一个更加包容的环境。

第三,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体体现在提高中国国民素质上。国民是建构国家形象过程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很多外国人形成对中国印象的最主要参考因素之一。我们作为公民需继续遵守社会文明公约,从心里做到自觉、自信;国家更应当积极宣传文明规范,加以立法辅助,让国民能够真正做到从小做起,从我做起。

在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国际地位逐渐提高的今天,树立一个与之相符的国家形象是不可忽视的。外媒在态度上的不信任、猜测,在报道内容上的不实的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外国民众的看法,继而影响到中国形象的塑造。从根本上我们无法左右他人的意志,但我们却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去尽可能的消除误解和隔阂,即使是作为中国公民个人,也能为建构良好的中国形象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普曼.《公共舆论》(Public Opinion)[M].

[2]郭镇之.《关于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J].国际新闻界,1997年03期

[3]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凯度集团《中国国家形象全球报告2018》

[4]杨闰.《简析近年来德国媒体对华负面报道的原因》[J].才智,2015年第11期

[5]金辰一.《新时期德国媒體对华报道状况及成因探析》[J].传播与版权,2014

[6]刘继南、何辉等.《中国形象——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现状与对策》[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7]沈妍.《德国媒体中的中国形象——以德国<图片报>对奥运前后的中国报道为例分析》,东南传播,2009年第1期

本论文受上海理工大学2020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XJ2020268)资助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

猜你喜欢

中国形象媒体问卷调查
西班牙媒体眼中的中国形象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如何通过媒体提高英语听力水平
高校“院任选课” 情况调查及问题解析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