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俄谚语语义的比较研究

2021-04-12熊珍

文学教育 2021年2期
关键词:谚语民族文化语义

熊珍

内容摘要:俄汉谚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本文通过对中俄谚语语义的三方面对比和研究,探究谚语中体现的俄汉民族文化的共性和个性,这对学习俄语语言文化的精辟和提升民族文化认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谚语 语义 民族文化

“任何一种民间创作的形式都不能像谚语那样多维度、多层面地体现人民的智慧,深刻地反映其民族历史、社会制度、生活方式及世界观”,М.Шолохов

曾这样说道。[1]谚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文化符号,短小精悍,往往具有深层次的隐身内涵,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俄汉谚语构成中俄语言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而语义研究是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语言离不开对语言的诠释,否则语言研究将不完整。运用语义学理论对俄汉谚语的语义内涵进行比较研究,从中窥探俄汉民族文化的共性和个性,这不仅可以扩充我们的知识储备、增长见识,还能够拓展我们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手段、增加语言的鲜明性和生动性,更能让我们感受到中俄两国民族文化的无限魅力和独具一格的风土人情。下面我们将对俄汉谚语语义进行三方面的比较研究,来领略俄汉民族文化的风采。

一.中俄谚语语义完全相同

谚语是各民族经验和智慧积淀的结晶,用于传递民族情感、表达民族价值观念、传播民族智慧,但由于人类文明的同一性、客观规律的普遍性、人们思维取向的共通性等因素导致俄谚与中谚存在某些语义完全相同的例子。如:

总之,在俄汉谚语中语义完全一致的谚语数量并不是寥若晨星,它们所使用的词语以及句式的完全一致性,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人类文明的同一性,说明不同民族的思维理念与文化是能够融会贯通的[2]。这些谚语总结生活的真谛,告诉我们为人处世的道理,给予我们深刻的人生启迪。

二.中俄谚语语义基本相同

即俄汉谚语意思大体一致,但语言形象各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常采用引申义进行对照。如:

1.历史形象

俄谚:Близ царя - близ смерти.(在沙皇近旁, 就像在死亡近旁。)

中谚:伴君如伴虎。

沙皇一词源自于古希腊语κασαρ的俄语转写цезарь,简化后为царь,俄罗斯人尊称拜占庭的君主为“沙皇”,沙皇控制着所有的权力和财富分布,享有至高无上的荣耀,与中国古代的“皇帝”、“君王”形象等质。这句谚语是指大人物喜怒无常,横生祸端。

俄谚:Ум хорошо, а два лучше того.(一人不及二人智。)

中谚: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俄谚是说集思广益,人多智慧多。采用意译即对应中谚“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指的是三个副将的智慧能顶一个诸葛亮。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他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足智多谋、善于发明,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集忠诚与智慧于一身的典范。

2.动物形象

俄谚:Удобройлисыпотриотн

орка.(聪明的狐狸有三窟。)

中谚:狡兔三窟。

俄谚:Заяц от лисицы а лягу,шка от зайца бежит. (兔子见狐狸就跑, 青蛙见兔子就逃.。)寓意一物害怕另一物。

中谚:一物降一物。

在中国文化中兔子被认为是非常聪明的动物,行动敏捷,常常能够化险为夷,固有“狡兔三窟”一说,而俄罗斯文化中则认为狐狸比兔子聪明,兔子有邪恶、胆小、怯懦的象征意义,狐狸则警惕性很高,性格上小心谨慎,同时也有“阿谀奉承”、“奸诈狡猾”的象征意义。

3.数字形象

俄谚:У семи нянек дитя без глазу.(雇七个保姆,孩子还无人照管。)

中谚:人多不管事。

俄谚:Семь раз отмерь,оди

н раз отрежь.(量七次,剪一次)

中谚:三思而后行。

在俄罗斯文化中,常用数字7来指代多数。俄罗斯民族比较偏爱数字7以及7的倍数,7在远古就被认为是神奇数字,古巴比伦人将一月28天分为七段,每段7天。因此俄罗斯人广泛运用数字7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3]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则倾向于用数字3来指代多数或不确定的数,如“吾日三省吾身”。除此之外,中国的数字文化常与谐音有关,如六,八,九,分别类似于“顺”、“发”、“久”。

我们可以看到,俄汉谚语表达相同的语义,却运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方式。这是由种种社会历史文化渊源、民族心理和民族认知等方面的差异性决定的,俄汉谚语传达同样的含义时使用不同的语言形象,颇有民族特色,并且往往带有内在的文化伴随意义。

三.中俄谚语语义基本不同

语义基本不同:即一则谚语在另一种语言中无法找到基本相同的谚语,只能进行解释性说明。谚语来自生活,受到多方面文化条件影响,中俄谚语各自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性。

1.地域环境方面

中国背靠亚欧大陆,东临太平洋,季风气候显著。这样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最适宜进行农业生产,因地制宜,农耕自然经济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最主要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因此我国许多谚语都与农事活动息息相关,由此产生的农谚是中谚的独特组成部分,如“稻如莺色红,全得水来供”、“头伏萝卜二伏菜”、“五月蝶,討无食”、“寸麦不怕尺水,尺麦但怕寸水”、“六月不热,五谷不结”等。

而俄罗斯是横跨亚欧大陆的领土第一大国,国土辽阔,多森林和草原植被和大江湖泊,这种自然环境使得俄罗斯民族秉承着游牧民族和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因此他们常用包含大江湖泊和森林植被的谚语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如:

Сестра с сестрой, как река с водой.姐妹就像河流和水。

Тихо озеро, а чертей полно.湖面静悄悄,湖里却满是魔鬼。

Человек без друзей, что дерово без корней.人没有朋友,就像树没有根。

俄罗斯冬季漫长而寒冷,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要沉浸在乌云和寒冷的笼罩之中,因此俄罗斯人对阳光有着特殊的执念和偏爱,对于俄罗斯人而言,在阳关灿烂的日子里晒个日光浴是件美好的事情。于是在俄谚中有云:“Худо лето,когда солнца нету.”(没有阳光的夏天是糟糕的夏天)、“Без солнышка нельзя пробыть, без милого нельзя прожить.”(没有阳光不能活,没有爱人活不了)。

2.宗教信仰方面

伟大的俄罗斯思想家Бердяев曾说:“俄罗斯人民,从自己的类型和心灵结构上讲,是信仰宗教的人民。”[4]俄罗斯民族是一个笃信宗教的民族,在俄罗斯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宗教信仰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自公元988年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接受洗礼以来,俄罗斯人确定了自己一千多年的思想根基。宗教深刻影响着俄罗斯人民的思维,而语言作为思维的外部表现形式自然与宗教不可避免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5]因此产生的俄谚带有浓厚的宗教韵味,如:

Каковавера, таковунейБ

ог.信仰是什么,上帝就是什么。

Богправдувидит, данеск

ороскажет.上帝看见了真理,但他不会立马说出来。

Деньгá попакупитиБога

обманет.牧师会被钱收买并欺骗上帝。

而在古代中国,则并不存在像俄罗斯一样的全民性宗教,而且深度信仰宗教的人很少。中国儒家讲究信鬼神而远之,这基本在儒学大兴后,代表了大多数人的宗教信仰。故中国人是见神拜神,但绝不深度信仰。除此之外,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和从印度传来的佛教也曾得统治者利用重视而盛行一时。因此中谚有:“无色无相,无嗔无狂”、“没有信仰之根,难有佛法之株”、“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当一天和尚,敲一天钟”等。

3.社会历史方面

俄汉谚语中存在着不少反映中俄两国特定社会现象和历史背景的例子,带有浓厚的社会历史韵味。如俄谚“Лучше грозный царь,чем

семибоярщина.”意思是“一个残酷的沙皇胜过一个七领主政府”。这句谚语形成于17世纪初,意在讽刺和谴责使得俄国实质上沦为波兰傀儡的七领主临时政府的统治。1610年7月,在波兰入侵者兵临莫斯科的局势下,沙皇瓦西里·舒伊斯基( Василий Шуйский)被推翻后,七位波雅尔杜马贵族王公在莫斯科建立临时政府,俗称“七领主政府”。在9月12日夜,临时政府将波兰军队迎入莫斯科,从此临时政府实际上被波兰军队统帅控制。[6]再如俄谚“Новгород , Новгород, а постарше старшего.”意思是“诺夫哥罗德,诺夫哥罗德,比古老还要古老”。诺夫哥罗德是坐落于俄罗斯西北部的一座历史古城,这句谚语诞生于诺夫哥罗德繁荣时期,意在赞颂这座古老的英雄城市。除此之外,还有“Дожидайся Юрьева дня, когда рак свистнет.”意思是“等到尤利夫日的那天就是公鸡下蛋的日子”。这句谚语反映的是1581年后俄国废除了“尤利夫日”,农民离开封建主土地的自由完全被剥夺,俄国农奴制度加强,农民所受奴役加深[7]。后来人们用这句谚语来暗指永远等不到一个人的出现或者一件事情永远不可能发生。这些俄谚产生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历史现象。中谚也有:“大意失荆州”、“此地无银三百两”、“近水楼台先得月”、“醉翁之意不在酒”、“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反映社会现象和历史背景的例子。总之,这样带有强烈的社会历史性质的中俄谚语例子不胜枚举,各成一派。

4.民俗风情方面

民族风俗习惯是各民族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相沿积久而形成的生活方式。俄汉民族风俗习惯差异大,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由此产生的谚语自成一格。

首先,从饮食习俗看,中国人喜食大米,所以汉语中的谚语少不了米,粥,糠等,如“人是铁,饭是钢”、“每天喝点粥,养生防病入”、“吃米带点糠,一家老小都安康”。中国人喜欢品茶,中国是茶的原产地,我国可以说是一个茶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家。因此汉谚有:“宁可三日无盐,不可一日无茶”、“茶好客自来”、“吃饭勿过饱,喝茶勿过浓”等。而俄罗斯人偏爱面包(хлеб)和盐(соль),好饮酒,爱伏特加。在俄罗斯人看来,面包和盐是人一生中不可或缺的东西,在迎接尊贵的客人时,要呈上面包和盐,以示最高礼遇。因此俄谚有:

Без хлеба не обедают.食不可无面包。

Безсоли - чтобезволи: жизньнепроживёшь.没有盐-就是没有意志:无法生存。

Безсолиневкусно, абезх

лебанесытно.没有盐就不好吃,没有面包就吃不饱。

Водка—смазкамеждутобо

йимиром.伏特加是你和世界之间的润滑剂。

Еслибынебыловодки, был

быздоров, нонесчастен.如果没有伏特加,会更健康,但不会幸福。

再者,從传统节日上来看,中国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此相关的中谚有:“大年三十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清明冷,好年景”、“端午请菩萨,端六发乌贼”、“八月十五月儿圆,西瓜月饼摆的全”等。

俄罗斯主要的传统节日包括新年、送冬节、桦树节、丰收节等。其中谢肉节,又称送冬节,是最能体现俄罗斯民族民俗风情的节日。过谢肉节一定要烙薄饼,桌上摆上丰盛的饭菜,因此俄谚有云:“без блина не масленица.”(不吃薄饼就不算过谢肉节)、“хоть с себя что заложить,а масленицу

проводить.”(即便把自己的东西典当了,也要过谢肉节。)

四.结语

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文化影响语言,语言记录文化。谚语是语言文化宝库里的一支奇葩,谚语反映文化的特点,但又受文化的制约和影响。从俄汉谚语语义的对比与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人类衣食住行存在的共同之处以及人们思维取向的共通之处,使得俄汉谚语具有相似性,但综合考虑中俄两国地理、历史、宗教信仰、民俗习惯等文化背景因素,又导致俄汉谚语呈现出鲜明的民族个性。我们抓住俄谚和中谚的特征,从中窥探到俄汉民族文化的共性与个性,深刻了解俄汉谚语的文化内涵、民族特点,这有助于我们提高文化認知,促进跨文化交际,更有助于俄语学习者提高俄语语言水平。

参考文献

[1]陈颖.从俄汉谚语的对译中看民族个性[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1期:81-90.[2]韦苇、张浩泽选译.外国谚语选[M].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

[3]王觉非主编.欧洲历史大辞典·下[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12月.

[4]魏天红.漫谈俄汉谚语中的民族文化[J].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2年05期:73-75.

[5]温端政.现代汉语谚语词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

[6]于轶.浅谈俄汉谚语之比较[J].文学与艺术,2009年09期:59.

[7]张岚.俄汉民族数字文化对比[J].文化之窗, 2011年第1期:17-20

[8]赵荣,张宏莉.俄罗斯谚语和俗语中的宗教文化色彩[J].文化与教育,2010年第37卷05期:53-58.

[9]В.И.Даль,Пословицы русскогонарода.,1861.

注 释

[1]韦苇、张浩泽选译.外国谚语选[M].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

[2]黄苏华.含义相同的汉俄谚语刍议[J].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3]张岚.俄汉民族数字文化对比[J].文化之窗,2011年第1期:17-20

[4]赵荣,张宏莉.俄罗斯谚语和俗语中的宗教文化色彩[J].文化与教育,2010年第37卷05期:53-58.

[5]俄罗斯谚语俗语中的宗教色彩,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98ad7b0100e5ia.html,2012.

[6]王觉非主编.《欧洲历史大辞典·下》: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236页

[7]尤利夫日—搜狗百科(https://baike.sogou.com/v68968078.htm)

2020年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项目《新文科视域下小语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编号:JG202021).

本文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2019年度“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资助(NO.CSC:201907080032).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系)

猜你喜欢

谚语民族文化语义
韩国语“容入-离析”关系表达及认知语义解释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论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中的乡村镜像与民间想象
谚语趣画
谚语趣画(一)
24节气
英语口语常见谚语(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