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本科“生态旅游”课程思政资源挖掘与教学策略*

2021-04-12何方永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生态旅游课程思政

【摘 要】课程思政就是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生态旅游天然与思政相融合,思政教育是“生态旅游”课程教学的核心内容与根本任务。“生态旅游”课程的思政元素十分丰富,包括普世类思政元素与中国特色类思政元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生态旅游”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通过情境创设、多重协作、高频会话与以任务为导向的意义构建,“生态旅游”课程有望实现其思政育人目标。

【关键词】生态旅游;课程思政;建构主义理论;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1)06-0008-03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作出了许多重要论述,强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明确要求 “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教育部强调“加强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十分重要”“高校要明确所有课程的育人要素和责任,推动每一位专业课老师制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3]。课程思政强调当代教育要形成思想塑造、知识架构、能力提升等多位一体的现代教学体系[4-5],其实质上是一种课程观[6],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

一、思政教育是“生态旅游”课程教学的根本任务

从生态旅游的产生背景、课程任务来看,生态旅游本身就是与思政相融合的,思政教育是生态旅游课程教学的核心内容与根本任务。

(一)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旅游发展意识

生态旅游是可持续旅游的代表,是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旅游发展意识是“生态旅游”课程的核心内容,如若缺乏可持续发展思想,一味追求旅游经济效益,忽视旅游业的社会与文化效益,必然会使旅游资源遭到破坏、旅游生态环境恶化、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的庸俗化与商业化,最终导致当地旅游业的不可持续发展。

(二)以旅游业为载体,培养学生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与先行者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自觉把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旅游业是典型的生态产业、绿色产业、环境依赖型产业,是生态文明建設的重要载体。通过生态旅游课程,培养学生在未来的旅游规划开发、投资建设与经营管理中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发展新时代旅游业,自觉把旅游经济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与先行者。

(三)培养学生勇于承担“让旅游业成为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历史责任

“让旅游业成为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是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确定的我国旅游业的两大战略目标之一,是“生态旅游”课程的重要使命。将旅游业培育成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就意味着旅游产品供给更充足,旅游产业结构更合理、功能更强大、技术更先进、效益更好,旅游从业者素质更高,旅游地环境更优、形象更美。其中,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优质生态旅游产品,以“绿水青山”增强人民群众游览的愉悦感、幸福感,是“让旅游业成为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实现路径。生态旅游课程应培养学生勇于担当这份历史责任,而不是仅仅培养学生只掌握生态旅游规划的技术与技巧、生态旅游产品的设计与策划技能。

(四)培养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伦理观,做一个负责任的旅游者

生态旅游课程以生态哲学、生态经济学、生态人类学等学科理论为基础,从生态旅游产业背景、生态旅游的内涵、生态旅游者的价值观与生态旅游行为多角度剖析如何成为一个真正负责任的旅游者。让学生从价值观层面改变,在态度与行为上成为一个合格的生态旅游者,拒绝“伪生态旅游”。

二、生态旅游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

生态旅游课程天然具有课程思政的特点与功能,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极为丰富,与从个人道义责任、人文情怀到生态伦理、文化自信乃至历史使命、国家战略都有紧密的关联。在实际教学中,生态旅游课程的思政元素可分为两大类:普世类思政元素与中国特色类思政元素,前者包括如自然生态伦理、社会责任和人格养成等,后者包括如国家战略、文化自信、爱国精神等。本课程在教学中分为四个专题,即“生态旅游概念体系”“生态旅游者”“生态旅游资源与环境”“生态旅游业”,本文对与各类型思政元素相对应的教学内容、专业培养目标和思政育人目标进行了梳理,结果见表1。

三、“生态旅游”课程思政教育

(一)传统大学课程教学难以完成“生态旅游”课程思政教育的目标

“生态旅游”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的自然生态伦理观、可持续旅游发展意识为宗旨,从很大程度上讲,该课程对学生思想意识培养的关注远远超过对技能的关注。但与大多数传统大学课程一样,课程教学,通常以教师为主导,以“灌输式”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和理念,虽然学生能在短期内掌握生态旅游的思想,但由于未能主动、深入、独立地参与知识学习,他们难以将知识转化为自身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从长远看,学生与知识迟早会分裂分离,知识学习对学生能力、价值观产生的影响可能会有所减弱甚至消失。从以往的教学实践看,虽然很多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对生态旅游的本质有了新的认识,但可持续的生态伦理观还并没有成为其个人价值观的一部分,其日常生活行为和职业操守未能很好反映生态旅游所倡导的理念,“生态旅游”课程思政教育的目标难以实现,需要新的教学理念来改变这一现象。

(二)建构主义理论是“生态旅游”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理论最早由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学习是个体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进行积极主动的意义建构的过程,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的四大要素[7]。建构主义理论正好能弥补“生态旅游”课程传统课堂教学在思政育人方面的不足。“生态旅游”课程思政教育可尝试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革新传统大学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教师引导,通过“情境”“协作”“会话”等教学途径实现生态旅游的意义建构,实现生态旅游课程在知识、技能与思政育人方面的多重目标。

(三)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生态旅游”课程思政教育策略

1.以学生为中心,创设多样而生动的教学情境

创设的教学情境通常是与学生现有的经验相符合的,或者是在其认知范围内容易理解的,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可以快速进入新的情境,完成意义构建。生态旅游课程中情境创设的途径包括案例教学、材料阅读、小组活动、课程实践、视频播放等。如在“国家公园”的教学中,知识性目标是要求学生熟悉国家公园产生的背景、过程与意义,熟悉我国国家公园制度试点工作。

思政育人目标为培育学生的爱国精神,引导学生不盲目崇洋媚外,通过专业领域的学习,获得文化自信与民族自信感。笔者在课堂中一共引入了三个学生熟悉且容易理解的材料,即《国家公园与国家认同——以黄石公园诞生为例》[4]《创建荒野:印第安人的移徙与美国国家公园》[5]以及自编材料“中国国家公园制度试点与社区管理”。通过阅读材料,学生认识到美国的国家公园制度虽有优点,但无情地驱赶杀戮国家公园内的原住民的历史事实,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血腥与残忍,学生理解了中国国家公园制度所彰显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认识到应建立中国国家公园特有的研究体系与建设路径。

2.多重协作,加强思政意义构建

协作发生于学习的整个过程,协作的过程包括资料搜集、分析、假设的提出或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等,意义的最终建构是在此基础上完成的。协作是主体与主体、主体与客体交互的过程,学生在协作过程中将获得丰富的知识量,从而加强意义的构建。为了实现多重协作,可不固定协作小组,让学生通过多方交互碰撞,获取知识。如在讲解“生态旅游者的行为特征识别与类型划分”时,笔者通过使用澳大利亚学者设计的生态旅游者测量量表,让学生观测思考自己的生态旅游行为与态度,并对其进行测量。获得分数后,分数相近的学生组成小组,分析不同类型生态旅游者的行为特征,反思自己的生态旅游行为。又如在关于生态旅游开发的“青山绿山就是金山银山”讨论中,笔者根据经济发达程度对学生的家乡进行小组整合,碰撞出了惊人的火花。

3.高频率的“会话”解构原有意义与建构新的思政育人意义

“会话”本质上是一种思想的互动,生态旅游中的思政教育极容易被学生视为“说教”,而结合情境与协作,通过高频率“会话”,能深化学生深层次的思想意识,解构其原有的不科学的生态旅游意识,从而建构起新的思政育人意义。案例教学、小组协作、课堂讨论、头脑风暴、在线网络平台讨论都是“会话”的途径。如在讨论“生态旅游者的生态旅游态度与行为”时,笔者就“我在自然景区旅游时扔垃圾的行为”设计了以下几个选项:①经常乱扔垃圾;②偶尔乱扔垃圾;③从不乱扔垃圾;④如果看到别人乱扔垃圾,我会主动上前拾捡;⑤如果看到别人乱扔垃圾,我会上前严厉阻止。学生通过反思自己的行为理解了生态旅游意识、态度、行为与职业操守之间的差异。

4.以任务为导向,完成“生态旅游”思政育人目标的最终意义建构

意义建构的最终目标是学生最终真正完成了课程思政中设定的育人目标。可通过设置相应的任务对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进行整合、强化与考核,课程论文、课程实践、产品设计等任务都是较好的工具。根据不同学期安排,本课程设置了“生态旅游产品认证体系设计”“某生态旅游产品设计”“某生态旅游景区游客環境态度与生态旅游行为特征分析”等课程实践内容,在学期中设置了阅读《寂静的春天》《沙乡年鉴》,并撰写读后感等任务。

【参考文献】

[1]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8(Z3).

[2]伍醒,顾建民.“课程思政”理念的历史逻辑、制度诉求与行动路向[J].大学教育科学,2019(3).

[3]赵继伟.“课程思政”:涵义,理念,问题与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9(2).

[4]孟庆楠,郑君.基于“课程思政”的高校课程转化:价值、目标与路径[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

[5]托马斯·韦洛克,史红帅.创建荒野:印第安人的移徙与美国国家公园[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9(4).

【作者简介】

何方永(1975~),女,重庆合川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建构主义理论生态旅游课程思政
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探讨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研究
建构主义理论对法语课堂的启示
建构主义理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建构主义教学法在离散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新闻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