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胸腔镜手术治疗纵隔肿瘤患者的临床价值

2021-04-11常宗纹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8期
关键词:纵膈胸腔镜切口

常宗纹

(大连市第五人民医院,辽宁 大连 116021)

纵膈肿瘤是临床常见的肿瘤,主要发病部位包括食管、气管、支气管、心脏等,属于胸部肿瘤的一种[1-2]。该肿瘤可分为原发性肿瘤与继发性肿瘤。原发性肿瘤主要根据纵膈肿瘤发生位置进行确定,分为前、中、后3种,在发病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但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会出现胸痛、咳嗽等症状[3-4]。继发性纵膈肿瘤一般是因其他位置的肿瘤发生转移造成的。临床治疗纵膈肿瘤的方式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药物治疗,其中手术治疗较为常见,且治疗效果较好。开胸手术是传统治疗纵膈肿瘤的有效方法,但因其切口大、不良反应较多,往往不利于患者的预后恢复[5-6]。胸腔镜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具有切口小、对患者伤害小、治疗效果显著、患者术后恢复快等特点。为此,本次研究旨在探究胸腔镜手术治疗纵隔肿瘤患者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我院胸外科接收并治疗的98例纵隔肿瘤患者作为观察主体,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9例。两组一般资料见表1。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参与本研究的患者及家属均对研究内容知情,在经过详细了解后,在知情同意研究书上签字,同意医学分组观察。本研究已经上报伦理委员会审批,经过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后开始项目研究。纳入标准:经过临床相关诊断确诊为纵膈肿瘤患者;自愿接受临床医学观察的患者;治疗依从性好的患者。排除标准:重要脏器损伤者;合并其他疾病者;患有严重精神类障碍者;语言沟通能力不健全者;临床资料不全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使用传统开腔手术治疗:为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处理,麻醉满意后用健侧单肺通气。根据在检查过程中确定的肿瘤具体位置以及医师手术习惯确定切口,使用分离钳、剪刀和医用器械对肿瘤组织进行分离处理,分离肿瘤后,阻断并清除为肿瘤生长提供营养的组织。如果选择胸部正中央切口,需科学为患者进行纵膈引流,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如果选择肋骨间切口位置,引流方式可为胸腔引流。研究组患者使用经胸腔镜手术治疗。术前为患者进行支气管全身麻醉处理,麻醉满意后,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健侧卧位、半侧卧位或者侧卧位。根据患者肿瘤位置以及手术医师手术习惯确定手术切口。在确定切口位置后,使用医用消毒棉签对切口周围进行消毒,铺巾,行胸腔气管插管处理,而后做三孔处理。第1个孔选择腋下中线出第7根肋骨间,将胸腔镜植入,置入深度控制在10~30 cm,将其作为手术观察孔,通过胸腔镜观察肿瘤具体位置。第2个孔以第3~6跟肋骨间为最佳位置,作为手术过程中的辅助操作孔,逐层切开,将肿瘤组织彻底显露在医师视野下,使用专业器具将包裹肿瘤的纵膈胸膜及包膜打开,用抓钳对肿瘤进行处理,用力进行牵引,使肿瘤彻底剥离胸腔,切除游离的肿瘤囊腔。在完成肿瘤切除后,对肿瘤的蒂部以及为肿瘤生长提供营养的组织进行结扎,使用钛夹钳处理,利用胸腔镜孔,设置胸腔引流管,注重无菌操作。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应激反应、围手术期相关指标以及预后效果。不良反应主要有切口发热、切口红肿、切口流脓、肺栓塞、大出血、肺不张等。应激反应指标包括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术后24 h引流量、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预后效果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SF-36简明健康状况量表(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SF-36)进行评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治疗后的应激反应指标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表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表3 两组治疗后的应激反应指标比较(ng/mL,)

表3 两组治疗后的应激反应指标比较(ng/mL,)

2.3 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比较 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量、24 h引流量、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费用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与SF-36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VAS评分、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4 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比较()

表4 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比较()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与SF-36评分比较(分,)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与SF-36评分比较(分,)

3 讨 论

纵膈肿瘤是临床常见的肿瘤,由于肿瘤的发生位置较为特殊,所以治疗难度较大[7-8]。目前临床对于纵膈肿瘤的发生机制尚未明确。纵膈肿瘤在发病初期的症状较轻,很多患者不注意,随着病情的加重,临床症状得以充分显现,但此时病情已发展至中期或者末期,治疗效果往往受到影响,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9-10]。如果肿瘤是良性的,及时进行相应的手术切除,可实现疾病转归,进而改善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11-12]。纵膈肿瘤在临床中主要以手术切除治疗为主,一般不建议放疗和化疗,因为放疗和化疗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造成更严重的影响,往往不利于患者恢复健康[13-14]。

随着临床医学水平的发展,疾病治疗方法逐渐多样化。微创手术是一种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在临床疾病手术治疗过程中被普遍应用。相比于传统的开胸手术,胸腔镜手术存在一定的临床优势[15]。胸腔镜手术主要适用于以下情况:①纵膈肿瘤体积相对较小,直径<9 cm。②影像学检查显示肿瘤外周包膜完整,与大血管无界限。③无外侵性胸腺肿瘤。胸腔镜手术可将整个手术过程进行全程的可视化,使手术目标更加明确,术后患者可在短时间内恢复[16-17]。胸腔镜手术切口较小,仅在肋骨作切口进行腔镜探查,对骨性胸廓有很好的保护价值,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的对机体的损伤。特别是对于老年人,老年人的年龄较大,心脏耐受度较低,利用胸腔镜手术为患者进行疾病治疗,可对肿瘤情况进行全面掌握,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18-19]。但如果患者纵膈肿瘤发生位置血管较为密集,且肿瘤与重要脏器出现粘连,肿瘤体积≥9 cm时,建议选择开胸手术治疗,以最大限度的观察病灶情况。开胸式手术与胸腔镜手术都存在各自的优势,在选择治疗方式时需根据患者的纵膈肿瘤大小、位置、规格等情况,根据医师建议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20]。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量、24 h引流量、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费用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术后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运用胸腔镜手术治疗纵膈肿瘤患者,可进一步降低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和应激反应,提升患者的预后效果。但开胸手术也是无法替代的,在手术方式的选择方面还需根据患者的病情评估结果科学选择。

猜你喜欢

纵膈胸腔镜切口
快速康复外科在胸腔镜肺叶切除围手术期中的应用
立法小切口破解停车大难题
你了解纵隔肿瘤吗
内科胸腔镜术后留置细引流管的利弊分析
纵隔型肺癌的X线及CT表现分析
子宫纵膈会影响怀孕吗
食管鳞状细胞癌淋巴转移规律与放疗临床靶区勾画设计的相关性
初中历史“小切口”的教学实践
胸腔镜胸腺切除术后不留置引流管的安全性分析
自制小切口拉钩在腹腔镜手术戳孔切口缝合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