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食管癌微创手术治疗食管癌患者的临床效果

2021-04-11沈兆坤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8期
关键词:食管癌微创出血量

沈兆坤 金 昊 吴 迪 李 放 陈 聪

(盘锦辽油宝石花医院,辽宁 盘锦 124010)

食管癌是一种临床发病率较高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典型症状是进行性吞咽困难。我国是食管癌高发国家,临床发病率比其他西方国家高出数倍甚至数十倍。目前,食管癌患者的治疗主要是手术治疗,通过手术治疗可以实现肿瘤病灶的完全切除,同时可以重建食管以有效解决进食问题[1]。目前有关食管癌的手术治疗有几种手术方式可供选择,但具体选择哪种方式要根据肿瘤位置、淋巴结清扫范围、患者的总体状况以及手术医师的喜好。对于食管癌患者,传统上采用开胸和开腹等开放术式,虽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治愈食管癌的途径,但是因为手术切口多术中创伤较大,也因此带来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的增高。近年来,随着微创手术技术的快速发展,食管癌患者的治疗逐渐进入微创治疗时代。一些研究[2-4]已经证实微创食管切除术(MIE)可以显著降低出血量、减轻术后疼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缩短住院时间。目前,很多种微创方法被应用在MIE中,包括任何以下技术的组合,如胸腔镜代替开胸和胸内吻合、腹腔镜代替开腹以及各种混合杂交手术(腹部或胸部小切口加腔镜)。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的80例食管癌手术患者,根据手术模式的差异分为传统组以及微创组。比较应激情况状态以及食管癌生存质量评分、治疗总有效率、手术后疼痛NRS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探讨了食管癌微创手术在食管癌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的80例食管癌手术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手术模式的差异分为传统组以及微创组。微创组男29例,女11例,61~83岁,平均(68.01±2.12)岁。体质量41~83 kg,平均(62.21±12.41)kg。传统组男32例,女8例,61~79岁,平均(68.67±2.67)岁。体质量43~84 kg,平均(62.21±12.01)kg。两组资料P>0.05。

1.2 方法 传统组进行McKeown手术,微创组进行腹部小切口联合胸腔镜McKeown食管切除术(MI-McKeown,颈部吻合)。微创组选择静吸复合麻醉,单腔插管。首先取左侧卧位,右腋中线第7肋间打孔入胸,建立人工气胸。另于右第7肋间腋前线、第5肋间腋前线和腋中线分别插入强生12号、5号戳卡建立操作孔,探查病变后游离胸段食管全程,并做包括左右喉返神经组淋巴结在内的纵隔淋巴结清扫。然后改平卧位,分别在左颈部胸锁乳突肌前缘和上腹正中做5 cm切口、游离颈部食管和胃。胃的游离使用超声刀,保护好胃网膜右血管弓,彻底清扫腹腔淋巴结后用内镜切割缝合闭合器做胃大弯管,管胃的直径保留在5 cm左右。最后将管胃经食管床上拉至颈部做食管胃吻合,经鼻置入空肠营养管。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应激反应指标、生存质量(生存质量量表)、治疗效果、围手术期相关指标(疼痛程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应激反应指标包括CRP、IL-6、肾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疼痛程度采用疼痛数字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进行评估,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疼痛程度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前后应激反应指标比较 术前,两组CRP、IL-6、肾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CRP、IL-6、肾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均较术前改善,且微创组显著低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术前,微创组生存质量评分为(67.20±2.21)分,传统组为(67.45±2.6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86,P>0.05);术后,微创组生存质量评分为(90.74±3.21)分,传统组为(85.21±3.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52,P<0.05)。

2.3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均为10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术后NRS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 微创组术后NRS评分低于传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传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手术前后应激反应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手术前后应激反应指标比较()

表2 两组术后NRS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

表2 两组术后NRS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

2.5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微创组出现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00%,而传统组出现9例并发症,发生率22.50%。微创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食管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学科综合治疗食管癌的效果不断提高,但手术切除仍是食管癌的主要治疗方法。虽然在过去数年间,手术技巧和麻醉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相较于普通外科手术或其他胸部手术而言,食管癌手术仍有较高的风险。食管癌的高发人群为老年人。老年食管癌患者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老年患者身体功能存在退行性改变,各项身体功能相对较弱,且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对手术麻醉的耐受性较差,故手术风险较高。传统开胸切口大、术中失血量多、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术后患者恢复缓慢。食管癌术后疼痛主要是外科创伤性疼痛,手术治疗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创伤,且手术切口越大,患者的疼痛越严重。传统的手术切口很长,需切断很多肌肉,给患者造成较大的创伤,导致术后疼痛剧烈[5-7]。术后翻身、咳嗽等动作造成伤口震荡、拉扯,会给加剧患者的疼痛。部分患者因为惧怕疼痛而不敢咳嗽,导致气管内痰液积聚,增加了呼吸道和肺部感染的风险。肺部并发症是食管癌术后最主要的并发症,且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胸腔镜微创手术与传统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患者痛苦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特别是胸部微创切口不需切断肋骨,不会造成肋间神经、血管和呼吸肌损伤,缩短了关胸缝合所需时间,进一步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术中出血量和麻醉药物用量,减轻了患者的应激反应,缩短了机械通气时间,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8-12]。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前,两组CRP、IL-6、肾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CRP、IL-6、肾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均较术前改善,且微创组显著低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生存质量评分均较术前升高,且微创组显著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后NR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传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传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均为10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手术创伤大,胸部显露时间长,同侧肺和肺门经常受到挫伤和挤压,导致呼吸系统紊乱,使肺组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膈肌完整性受损,严重影响呼吸肌功能,增加术中危险因素。患者术后恢复较慢,肺部感染、肺不张、心律失常、乳糜胸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明显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微创手术虽然对术者的操作技术要求较高,但创伤小,可最大限度地保留呼吸肌的完整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老年患者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13-17]。需要注意的是,微创手术是外科发展的方向和趋势,随着设备的更新和技术的进步,微创手术将在食管癌治疗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目前,不同微创手术缺乏随机对照研究,其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证实。在临床实践中,需根据患者的一般情况、病理变化、经济条件、操作者经验和医院设备等条件进行选择,在保证肿瘤根治的前提下,进行最优化手术[18-23]。

综上所述,采用微创手术治疗食管癌患者可减轻患者的应激反应,改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提高其生存质量。

猜你喜欢

食管癌微创出血量
持续骨牵引复位在近节指骨干骨折微创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肺癌的微创介入治疗——专访北京医院肿瘤微创治疗中心主任李晓光
分析对生产巨大儿的剖宫产产妇联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和缩宫素减少其出血量的效果
不同分娩方式在产后出血量估计上的差异
贲门失弛缓症的微创治疗进展
miRNAs在食管癌中的研究进展
MCM7和P53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食管癌术后远期大出血介入治疗1例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产后出血量的评估及产后出血相关因素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