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大型综合医院加快推进中西医结合发展实践与思考

2021-04-03张义丹

中国医院 2021年2期
关键词:西医中医药学科

■ 张义丹 许 栋 胡 豫 范 恒 张 明 丁 宁 危 莉 陈 稳

大型综合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的核心力量。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公报显示,三级医院诊疗人次数占到医院总体诊疗人次的50%以上[1]。加快大型综合医院中西医结合发展,有助于进一步扩展中医药的使用范围和影响力,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1 加快大型综合医院中西医结合发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1.1 新冠肺炎疫情为中西医结合发展提供契机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中西医结合救治方案显现出了中国特色和明显成效。据统计,全国和湖北全省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中医药使用率和总有效率均超过90%。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能有效缓解新冠肺炎症状,减少轻型、普通型向重型发展,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促进恢复期人群机体康复[2]。中西医结合在新冠肺炎疫情方面的广泛应用,大大提升了社会公众对于中医药的了解与认可。

1.2 大型综合医院拥有中西医结合发展的先天优势

中西医结合发展的关键在于实际疗效和患者认同。大型综合医院专科门类齐全,覆盖病种广泛,服务人群众多,疑难疾病占比高,拥有丰富多样的患者群体。与此同时,由于专科分类过细,围绕疾病诊治的多学科协作和个性化治疗需求持续增长。中医药在慢病调理、顽症缓解、术后康复等范畴的作用可与西医以器官为中心的诊疗模式形成互补,在提升疗效的同时有助于增加患者对于中西医结合的认可[3]。再者,大型综合医院注重医教研并行,拥有较好的科研基础和实力,利于吸引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出产高质量研究成果。

1.3 大型综合医院理应成为中西医结合发展新的增长极

以基层为重点、以中医院和中医药大学为侧重,国家相继实施了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等系列中医药发展促进举措,中医药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以中医医院为例,其床位数量从2014年的66.5万张增加到2018年的87.2万张,诊疗人次数从2014年的4.72亿人次增加到2018年的5.48亿人次。但与此同时,综合医院中医类临床科室发展相对缓慢,中医类科室门急诊量占比由2014年的4.6%降至2018年的4.1%[4]。若要推进中医药跨越式发展,需要把握当前契机,挖掘调动大型综合医院中西医结合优势力量,促进中医药覆盖更多患者群体。

2 协和医院推动中西医结合发展实践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简称“医院”)始终坚持中西医并重,优势互补。

2.1 鼓励中西医结合技术创新

医院出台新技术新业务学习资助政策,设立专项基金,鼓励打破学科界限,围绕某类疾病,组团式外出学习最新技术。同时,实施新技术新业务学习质量管理,在学习过程中先行给予80%的资助金,学成归来后,对新技术新业务开展情况进行评估,达到合格/优秀等级的拨付相应比例剩余资助金。学习完成后18个月内未成功开展经医疗管理部门认定的临床新技术新业务,则不能考核为优秀。此外,设立新技术新业务奖励基金,每两年评审一次,对表现优异的业务技术团队给予奖励。在持续的技术创新政策支持下,医院逐步形成中医消化、中医肾病、中医肿瘤、中西医结合骨科等医疗特色,与传统西医诊疗形成错位发展。中西医结合科病房床位利用率超过120%,年收治病人超过5000人次,年门诊量超过20万人次,省外就诊患者占比超过40%。

2.2 坚持医教协同以教促医

充分依托华中科技大学中西医结合系教学平台,广泛开展临床带教、继教培训、教材编写、精品课程建设等教学活动。设立专项经费,支持科室开展教学方式改革,提升带教效果。大课教学、PBL教学法、三明治教学法、小讲课、跟师抄方等系列方法在中西医结合科蓬勃开展。设立奖励基金,鼓励参与主编国家级中医、中西医结合规划教材。开展教学竞赛,引导激励青年人员自我锻炼提升。在职称晋升方面单列指标,为教学优秀者提供单独通道。近5年,中西医结合科累计培养硕士、博士近40名,主编/副主编《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等国家级教材8部,为中西医结合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

2.3 以学科评估促进中西医结合学科成长

医院出台学科评估及建设考核管理办法,每年从人才及梯队建设、学科支撑平台、科学研究水平、医疗与社会服务、专科声誉5个维度对学科建设发展情况进行定量评估考核,根据考核结果给予不同等级经费支持,要求学科自己同过往比较,进步越多,奖励越大。学科建设经费滚动投入,可用于学术交流、设备购置、实验室建设等,支持学科补短板强弱项。基于持续的学科建设投入,中西医结合科入选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培育),中医老年病专业入选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2.4 将中医药融入医疗发展规划

依托新门诊楼建设契机,整合扩充中医针灸、中医门诊、中医草药房业务用房,打造一站式大中医门诊,面积超过400平米。在分院区建设中,同步推进中医药诊疗布局。比如在肿瘤院区,专门设置配套的中西医结合病房,聚焦中医肿瘤治疗特色,与肿瘤外科、肿瘤放化疗一起打造集群效应。加大院内中医药诊疗宣传,定期开展“冬病夏治”特色中医药活动,提升中医药知晓认知度。将中医会诊绩效考核至个人,提升中医人员会诊积极性。目前,西医科室请中医会诊月均超过50次,请会诊科室占西医科室总体比例超过80%。

2.5 构建中西医结合发展平台

瞄准群众就医需求和中西医结合发展前景,医院于1985年率先成立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并以此为基础,成功申请中西医结合硕士点和博士点。整合学术资源,在1993年创办并主编《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创造条件,建立中西医结合实验室,坚持同步开展基础研究,并于2002年被批准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历经近70年发展,医院逐步构建起集门诊、病房、实验室、教研室、杂志社五位一体的中西医结合发展大平台,为人才、技术、学科品牌建设奠定基础。

3 加快大型综合医院中西医结合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3.1 强化医保基金对于中西医结合发展的引导和支持

当前国家医保部门已成为居民看病就医的主要出资人。可以此次疫情防治为契机,发挥医保基金在战略采购方面的引导作用,采取激励举措,进一步提高中医药在综合医院的使用比例,扩展中医药覆盖范围[5]。如针对个人体检中的指标异常情况,鼓励使用中医药进行干预调理,医保给予报销,预防和延缓“小病变成大病”[6];针对肿瘤等部分适宜病种,将中医药使用纳入临床路径,强制推广应用,医保给予优先支持;单列价格项目,鼓励组建中西医共同参与的MDT团队,开展联合诊治,对此类项目费用医保给予认可报销[7]。通过引导推广,为中西医结合发展凝聚更多群众基础。

3.2 鼓励中西医联合科技攻关

中医和西医作用特长不同,但又优势互补,并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得到了实际验证。可面向大型综合医院设立专项计划,针对传染性疾病以及中医、西医治疗效果不佳的疑难病症,依托综合性医院患者体量大、病种多等优势,开展中西医共同参与的多学科临床研究,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探索中西结合的诊疗技术方案,研发特效中药制剂,促进提升综合治疗效果。同时,立足长远,支持利用信息化手段,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8],整理中医药古籍和病例资料,开展大数据分析,探索中医药作用规律和原理,为中西医结合突破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3.3 强化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

近年来,国家实施了中医岐黄人才、国医大师等人才项目[9],但主要针对各地中医院和中医药大学。人才是推进中西医结合发展的根本[10],有必要面向综合性医院设立针对性人才项目,扩充中西医结合人才基数。此外,目前住培基地建设中缺少中西医结合系列,可面向综合性教学医院,建设一批中西医结合住培基地,培养更多的青年人才,完善中西医结合人才梯队,促进提升区域中西医结合诊疗水平。再者,可选取部分综合医院作为试点,探索整合型全科人才培养模式,编写基于整合医学理念的规划教材,针对专病或某个系统,同时阐述西医和中医的原理和诊疗技术,培养高端中西医融合型人才。

猜你喜欢

西医中医药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超学科”来啦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浅谈心房颤动的蒙西医治疗
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
蒙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