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归园田居》(其一)必须厘清的两个问题

2021-04-02谭志永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1年2期
关键词:陶渊明语文教学

谭志永

摘 要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是中学《语文》中的经典篇目,在一般教学中,许多教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往往将陶渊明简单地理解成一位淡泊功名、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隐士形象。但事实上,陶渊明的弃官归隐,不是厌弃功名不求仕进,而是遭遇官场挫折后追求自由本性的个性选择;陶渊明的归隐田园并非清高孤傲与世不合,而是真诚地融入乡土的烟火人间生活。

关键词 《归园田居》;陶渊明;隐逸文化;语文教学

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人生的诗意”选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这篇课文一直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诗人用白描手法描绘了一幅淳朴宁静而又充满田园生活乐趣的归隐村居图。全诗结构层次清晰,语言朴素自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也不用典,学生学习起来应该没有多少文字障碍,但是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学生很容易受思维定式的影响,把陶渊明简单地理解成一位淡泊功名、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隐士形象,这显然与诗文内容乃至事实不太契合。因此要让学生真正理解诗歌所塑造的主人公形象——一位洁身自好、甘于清贫、淡泊名利而又非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隐者,则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给学生厘清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陶渊明弃官归隐,不是天生厌弃功名不求仕进,而是几经官场历练后,认识到自身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的本性与束缚颇多的污浊官场不合而作出的个性选择。

其实,陶渊明自幼研习儒家经典,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也曾有过“大济苍生”的宏愿;同时,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盛行老庄思想,因此他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再加上家中妻儿人口众多,生活拮据,陶渊明不得不开始了反复出仕为官,然后又归隐田园的生活。从二十岁开始,陶渊明凭借名士后代的身份,开始了他的宦游生涯,以谋生路。29岁任江州祭酒,但因不堪吏职而辞职归家。后被召为江州主簿,但他不就职而闲居于家;36岁任荆州刺史桓玄的幕僚,但桓玄阴谋篡权,令秉性正直的他再度失望。次年便借陶母去世丁忧归家而再度闲居3年。39岁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后又改任建威将军刘敬宜的参军,但因时局动荡又一次辞官。40岁为彭泽令,但只做了80天便弃官归隐,从此与官场彻底决裂,开始了20多年的田园生活。

纵观陶渊明的这些人生经历,可以说他的前半生是相当纠结的。稍作分析也不难发现陶渊明并非天性就厌弃功名而喜好隐居,只是因为现实中的官场太黑暗、太拘束,秉性正直且有宏愿的他为生活所迫而不得不屡次在仕隐之间徘徊,直到最终“有志不获聘”的他才迫不得已地转而“爱丘山”,所以诗人在这首诗中说自己出仕做官是“误落尘网中”,在《归去来兮辞》中谈自己的人生经历时说:“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综合分析陶渊明反复出仕为官,然后又归隐田园的复杂经历,可以说他最终抛弃官场归隐田园,是几经宦海沉浮的历练后,为摆脱污浊官场的束缚、追求个性自由而在人生道路上作出的个性选择,但他其实并不是一位天生就厌弃功名利禄而热衷于山林田园生活的隐士。

二是陶渊明不是与村民百姓格格不入的孤高傲世之人,他归隐的地方也不是远离尘嚣、与世隔绝无人打扰的自我世界,而是人间烟火气十足的乡村田园。

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末年,朝廷权力之争日趋剧烈。从前面的文字我们也知道陶渊明既不愿成为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污浊的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他的内心是十分痛苦的。他骨子里面是不愿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因此他便不可避免地受到排挤,甚至被孤立。但是他又不愿意改变做人的品性,那就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而固守清贫。由此这也决定了陶渊明的归隐是与上层社会的决裂,而非躲进与世隔绝的山林同村民百姓隐士式的断交。

陶渊明在本诗中表达出了对归隐村居生活的热爱,他用白描手法勾勒了这种生活的场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里描写的一切都是极为平常的:田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但正是这些村民百姓日常生活中平平常常的事物,在他笔下构成了一幅恬静幽美、清新怡人、充满乡村田园乐趣的隐居生活图画,有田地有房舍,堂前屋后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和桃花李花的竞相开放,可谓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而且给人以平静安详,不受任何外界力量干扰的感觉。在这些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朴素、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尤其令人称道的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几句描绘了有村民百姓居住的村落和袅袅炊烟依稀可见、犬吠鸡鸣相闻于耳的田园村落风光,一下子让这幅美好的田园风景画鲜活起来了,作者不写虫吟鸟唱却写了村落中极为平常的犬吠鸡鸣,不仅没有喧嚣和烦躁之感,反而因这鸡犬之声相闻而充满了人间烟火气,使之最富有村居环境的典型特征,与诗歌中描绘的其它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动静之中既恰当地表现出村民百姓的生活状态,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宁静祥和的意境。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是强调诗词中所写景物都有情思寄托,反过来说也就是诗人的情思寄托要通过所写景物表现出来。透过诗人的笔端,可见陶渊明的隐居不是躲进与世隔绝的私密世界,只是远离了污浊的官场与上层社会决裂;陶渊明本人也不是清高孤傲、与村民百姓格格不入的隐士,相反他期待与邻为友、真诚坦率相待地过着普通村民百姓般的寻常日子。对此,苏东坡曾这样评述陶渊明:“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可见,陶渊明的邻里关系融洽和睦的,他的率真自然是极为可贵的。

教师在教授这首诗的时候给学生讲清楚以上两个问题,可以摆脱把陶渊明当作天生鄙弃功名利禄而与世不合、清高自守的隐士的定式思维的误区,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从而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

[作者通联:湖北巴东县一中]

教材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人民教育出版社老同志的回信中,充分肯定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基础教育教材和教育图书编研出版中作出的积极貢献,强调“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弘扬优良传统,推进改革创新,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我国教材建设明确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教育出版界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努力耕耘、久久为功,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要旗帜鲜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教材建设是事关未来的战略工程、基础工程,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高质量的教材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材建设,对教材建设作出顶层规划与设计,提出一系列新理念,实行一系列新政策新举措。做好基础教育教材和教育图书编研出版工作,必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教材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功能,把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作为重中之重,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把握正确方向和价值导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教育,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黄强,《人民日报》,2021-02-19,9版)

猜你喜欢

陶渊明语文教学
陶渊明失败了
贫而无谄的陶渊明
另一面
陶渊明的“粉丝”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