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典戏曲教学探索

2021-04-02王宏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1年2期
关键词:教学探索新课标

王宏

摘 要 高中语文中的中国古典戏曲教学一直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在新課标背景下,语文教师应该站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充分认识到戏曲教学的重大意义,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深化教学改革,多维度推进中国古典戏曲教学,让中国古典戏曲教学从单一走向综合,从静止走向动态,推进多文本多体裁与戏曲教学的融合,创设多样活动课程,建设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在对戏曲语言的涵咏中提高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学会欣赏进而热爱戏曲,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理解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 新课标;中国古典戏曲;文化理解与传承;教学探索

中国古典戏曲文学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意蕴、独特的文学价值,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对中国古典戏曲这些特点的理解鉴赏,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培养其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其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中国古典戏曲教学要从单一走向综合

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戏曲修养,针对戏曲的特点展开语文教学,教学过程要展现戏曲的特性——综合性的舞台艺术。

首先,戏曲文本的教学要体现综合性。戏曲文学的体裁无所不包。中国古典戏曲文学作为剧作家按照戏曲舞台演出的要求而写出的书面戏剧,它既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与诗歌、小说、散文等其他文体并驰于文坛,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戏曲文学却又是无体不备的兼容艺术花开花落,它几乎把所有文学体裁的艺术成份都囊括了进来,诗、词、赋,骈文、散文,小说……都被它加以吸收和融化。戏曲文学最大的特点是既包含了诗歌的抒情成份,又包含了小说的叙事成份。我们在戏曲文本的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领略叙事中品悟抒情,又能够在抒情中不脱离叙事的特点”,要紧紧抓住戏曲文学不同于诗歌、小说的文本特征,从戏曲文学的语言入手,把握人物情节的言语结构,激发学生的言语兴趣,培养学生对戏曲文学语言的语感能力。

其次,戏曲教学要素要体现综合性,要加强学科融合。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联系学生生活,加强语文实践,应以专门性和综合性、边缘性相结合的学习内容,向学生展示层次多样的语文课程图景,提供丰富的语文营养和多向度发展的途径,也给语文课程自身增添生长活力。”

戏曲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戏曲作品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它是通过演员表演故事来反映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冲突的艺术,是以表演艺术为中心的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的综合。因此我们要加强语文戏曲课堂与音乐、美术等学科的沟联和融合,通过专题讲座,让学生认识了解戏曲的音乐美、舞蹈美、服饰美、表演美等,从而获得戏曲欣赏的必要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戏剧单元时,如果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即使老师讲得很精彩,学生也所获不多。

二、中国古典戏曲教学要从静止走向动态

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联系学生生活,加强语文实践,向学生展示层次多样的语文课程图景,提供丰富的语文营养和多向度发展的途径,也给语文课程自身增添生长活力。

中国古典戏曲作为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正如戏剧教育家加文·博尔顿所说:“戏剧不仅以文字的形式向人们传递信息,而且以声音、空间、行为等舞台因素与人们进行交流。”中学课本上的与小说、诗歌、散文并列的戏剧文学,指的是供舞台表演使用的文学剧本,一方面它具有文学性,和其他一切文学形式一样,可以通过文字来进行欣赏。另一方面又具有舞台性,需要走向社会,走向舞台展示其艺术魅力。

戏曲教学如果忽视戏曲的舞台性特点,仅仅停留在对剧本的分析体验上,那是一种不完善的教学。当然,课本提供给我们的只是剧本,虽然剧本是死的,教学的关键是让死的剧本活起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必须考虑到舞台艺术的特点。因此,教师应该努力促使阅读与表演的相互结合,戏曲教学要从静止走向动态,促使学生内在的领会与外在的表现相得益彰,从而展现戏曲艺术自身的魅力。

一方面是让学生欣赏名家名段。当课本上的《窦娥冤》化为高亢的秦腔,窦娥的冤屈一唱三叹,学生才能深度理解“三桩誓愿”的音乐美、情感美;当“长亭送别”的画面次第展开,学生才能真切感受到崔莺莺的痴情,唱词的意境之美。让“躺着”的文本“活起来,戏曲之美才能真正为学生所感受。

另一方面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戏曲表演活动。要创设学生体验的学习情境、引领学生涵泳品析语言,还必须引导学生在互动环境中排练演出,让学生亲身参与戏曲表演。学生既是台上的表演者,又是台下的观众,不仅使他们同时拥有审美的共公空间,而且拥有共享空间。双重身份让他们不仅能体会到戏曲演员的表演难度之大,艺术水准之高超,更能真正领略到戏曲的文字之美、唱腔之美、表演之美。

三、挖掘教材中经典篇目的戏曲元素,推进多文本、多体裁与戏曲教学的融合

要破解教材戏曲篇目少的问题,我们可以打破文学体裁的壁垒,在小说教学、诗歌教学中渗透戏曲元素,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戏曲的兴趣,并且深化文本理解,让知识与能力得到融会贯通。

例如:在教学文言文《鸿门宴》时,拓展到《垓下之围》,引入京剧《霸王别姬》,即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艺术表现形式中深刻理解霸王项羽的复杂形象;教学小说《林黛玉进贾府》时,引入越剧《天上掉下个林妹妹》《黛玉葬花》《宝玉哭灵》,深化对故事情节、宝黛形象的认识;从小说古诗《咏怀古迹》(李白)到京剧《昭君出塞》,深度理解昭君的悲剧形象;从古诗《马嵬》(李商隐)到京剧《贵妃醉酒》,学生看到了不同的长生殿故事的演绎形式。

多文本、多体裁与戏曲教学的融合,打破了文体体裁的壁垒,拓展了丰富的戏曲教学资源,而且通过不同艺术形式的比较,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特色,见识不同艺术形式的美学价值,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语文营养,提高了学生深度探究和融会贯通的能力。

四、创设多样的活动课程,建设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

要深入推进戏曲教学改革走向深水区,就要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发展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开展各类语文学习活动,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戏曲课程体系。

建构立体的中国古典戏曲课程,需要挖掘必修教材中的古典戏曲资源及不同体裁的教学资源,建构选修课程,必修与选修相结合,开发利用不同学科及校内外的课程资源。

1.以必修教材中国古典戏曲经典节选为范本,积累中国古典戏曲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鉴赏中国古典戏曲的综合能力。

2.编写中国古典戏曲知识校本教材,通过中国古典戏曲系列专题讲座,让学生深度了解中国古典戏曲鉴赏知识,形成鉴赏能力。

3.充分开发利用不同学科(音乐、美术等)及校内外(中国古典戏曲表演团体)的课程资源,建构校本选修课程。

4.成立学校戏曲社,创设多层次的、丰富的活动课程,如戏曲欣赏、演出、创作等丰富多彩和形象生动的课程形式,让学生在体验中提高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

我们相信,只要语文教师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力,通过多维的戏曲课程推进,就可以为语文教学打开一扇窗,让学生更关注个体的阅读体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能力,由此及彼,提炼聚焦的思维品质,学会合作分享的团体意识,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理解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让中国古典戏曲的艺术之花绽放在菁菁校园。

[作者通联:四川崇州市崇庆中学]

猜你喜欢

教学探索新课标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基于新课标的历史复习深度教学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基于新课标的历史复习深度教学
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国际商务会计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探索与实践
高职国际交流与合作背景下的剑桥商务英语教学探索
基于素质教育视角下的民族高校逻辑学教学探索与实践
高中数学课堂中德育溶合的探索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综合实验的教学探索
对一道新课标高考题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