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熊立功的微小说《脱贫》鉴赏

2021-04-01周国瑞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脱贫

周国瑞

内容摘要:熊立功是湖北省微型小说精英作家之一。他坚持三十年笔耕不辍,尤其是在微小说创作上颇有建树,已在全国许多报刊上创作发表了不少篇迅捷反映现实生活的微小说,其作品善于通过准确捕捉现实生活中美的闪光点,使读者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得某种有益的感悟和启发。本文选择了熊立功先生最近创作的一篇微小说《脱贫》进行鉴赏,来看作家观察生活的敏锐性、文学反映现实的迅捷性、作品带给我们的启示性,以及艺术表现上的技巧性。

关键词:微小说鉴赏 作品意义 思想启示 表现技巧

脱贫攻坚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党的十九大更是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定为“十三五”时期的重要任务和奋斗目标,这一重大国策必然也成为了文学艺术创作的一个重大主题。湖北省红安县作家协会主席熊立功先生就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创作发表了他的微小说《脱贫》(原载《检察日报》2019年1月24日第8版),原文如下——

脱 贫

熊立功

张青在外面跑业务的时候出了车祸,双腿截肢,总算保住了性命。不能在外创业,他回到家乡的小镇,每天坐轮椅守着一个水果摊,妻子在乡下务农带孩子,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精准扶贫政策出台后,张青被评定为贫困户,经常被通知去开会,听扶贫政策,参加脱贫技能培训。每次去听会或者参加活动,他都要领一大沓资料,填各种各样的表,在各式各样的本子册子上签字。

这天,他突然想到一个问题:这得用多少纸啊。想了一会儿,他转动轮椅,去到镇政府办公室,要找汪镇长。镇长下乡去了,张青要了镇长的电话,打电话约好见面时间。

第二天,张青见到汪镇长,先把自己的特长和家庭情况作了介绍,然后说了自己准备脱贫的计划。汪镇长听得直点头。

最后,张青提出要求:帮我拿到贷款就行,其他方面别干预,也不用给我派干部。

见汪镇长有些迟疑,张青说:“您放心吧,这条路我看准了,保证一年之内脱贫。”

“好吧,看你这么有把握,就给你一年时间,祝你马到成功。”汪镇长同意了。

一年过去,县里要派工作组下来检查扶贫效果,要求镇政府推荐脱贫典型,介绍相关经验。汪镇长想起张青,这个贫困户可是在自己面前拍过胸脯的,便安排工作人员去张青家进行重点摸查。

摸查结果很快反馈回来:张青一家全年纯收入超过十万元。“数据准确吗,你们不会搞错了吧?”汪镇长惊喜之余,还有些不敢相信。

摸查人员拿出一叠纸,是张青家一年来的各种收支票据和数据资料。其中最打眼的,当属那份脱贫申请书。“好家伙,真是块料,言而有信!”汪镇长越看越兴奋,为确定真伪,又亲自到张青家调研了一番。随后,张青作为全镇脱贫典型之一,被推荐给扶贫工作组。

工作组说到就到,先在镇上听取汇报,然后走村入户了解情况。在张青开的店里,工作组人员问:“你是怎么做到只用一年就脱贫致富的?”

张青指着电脑、打印机、复印机等设备,还有几个忙碌的店员说:“在村里开文印店,光是各种跟扶贫有关的文件资料就能接好多活。以前我在外面跑业务,做的就是文印设备销售,算是内行。下一步,我准备到别的村再开两家店。”

熊立功的微小说《脱贫》一经发表,立即被中央重点思想理论门户网站、人民日报社主办的“人民论坛网”转载,以及被河南省省政府《研究与探讨》转载,可见其影响着实不小。

据作家本人介绍说,该作品发表后曾颇受争议,甚至亲朋好友们还为他捏了一把汗——担心其中(尽管是文学虚构)反映出的现象或问题会触及某些人的政治神经。我想,有这种担心的人,可能是只看到了文学作品具有针砭官场作风、嘲讽形式主义的一面——仅一个小小的乡镇政府靠让下面村“填各种各样的表”和“各式各样的本子册子”,其文印费、装订费就能让身有残疾的贫困户“张青一家全年纯收入超过十万元”——形式主义竟然也成了让某些人“脱贫”的一条新路子。

毋庸置疑,微小说《脱贫》就像一个喜剧小品——因为它具有喜剧小品的所有特点:贴近生活,角度新颖;适度夸张,事例典型;短小精悍,情节简单;幽默风趣,滑稽可笑;世相百态,雅俗共赏;针砭时弊,寓教于乐——透过表面现象,讽刺一些不合理的事物,揭示一定的哲理。但是除此之外,不知大家还能从作品中看到一些什么呢?比如我,就还从这篇微小说中看到了如下几点——

一.作家观察生活的敏锐性

众所周知,从事文学创作既离不开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正如鲁迅指导文学爱好者时所说的:“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鲁迅全集》第十卷:《致董永舒》)——即任何作品的内容都来源于创作者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与深刻体验;同时,更离不开对生活的敏锐感受,就像陆游告诫儿子的那句名言:“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示子遹》)——这里所说的“诗外功夫”就是对生活的敏锐感受与独特认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创作者能够洞察世态人情,了解社会人心,懂得人与人之间种种复杂微妙的关联,就能获得丰富的学问,转化为笔下的文章。如果对社会生活缺乏关注和体验,对世态百象缺乏敏感和认识,是难以从事文学创作的。

最近在网上看到格非老师(本名刘勇,1981年考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先锋文学代表作家之一;200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著有《格非文集》、《欲望的旗帜》、《塞壬的歌声》、《小说艺术面面观》、《小说叙事研究》、《小说讲稿》等)的一个讲座视频,其中讲到“作家在文学上的敏感性正逐渐被残酷的现实社会消磨殆尽”这个问题。现代社会的日渐商业化和人情的淡漠使得现代人只有用更粗砺的神经才能适应下来,然而没有对现实生活的敏感性是無法创作出深刻的文学作品的。

开文印店能赚钱,这应是许多人都能看得到和想得到的——君不见那些开在大机关附近、开在中小学门前的文印店,哪家不是生意盈门的?开在大机关附近的文印店,打印、复印文件报表或会议材料,多是赚的公家的钱;开在中小学门前的文印店,打印、复印模拟试卷或辅导资料,多是赚的私人的钱。然而,能将扶贫攻坚工作中的一种形式主义——繁复的统计报表,同农民“脱贫致富”的一条门路联系起来,可就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得到的。这只有那些对社会现实生活具有非常细致的观察力、对领导机关作风具有十分敏锐的洞察力,且具有无私无畏精神的文学作家,才能形成诸如微小说《脱贫》这样独辟蹊径、别出心裁、以小见大、发人深省的创作思路。

二.文学反映现实的迅捷性

用800来字的短小篇幅来反映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大事件与时代主题,看来除了诗歌这一文学体裁之外,微小说也可以担此重任。微小说是一种超短篇小说,亦称“小小说”“闪小说”和“一分钟小说”,是最适应当代社会节奏和迅捷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其显著特点是篇幅短小、人物少、故事情节简单,只截取生活中具有特殊意义的某个片断或某个场景进行横断面的描写。在艺术处理上,对情节、环境不做精雕细刻,只集中精力描绘人物、深化主题。节奏变化紧凑,构思结构精巧,能收到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正因为与其它文学体裁相比,微小说能更及时地把握时代变革及其在人们心理上的反响,所以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心理和审美趣味。

据有关资料介绍,熊立功是湖北省微型小说精英作家之一。他坚持三十年笔耕不辍,尤其是在微小说创作上颇有建树,已在全国许多报刊上创作发表了不少篇迅捷反映现实生活的微小说,其作品善于通过准确捕捉现实生活中美的闪光点,使读者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得某种有益的感悟和启发。但同熊立功创作的其他微小说相比,我感到这篇微小说《脱贫》另有一种独特的风味儿——我读《脱贫》,丝毫没觉得是在读一篇虚构的文学作品,相反,却仿佛是在读一篇即时性的通讯报道。

在微小说《脱贫》中,有新闻人物——贫困户、残疾人张青;有中心事件——扶贫与脱贫;有新闻背景——“县里要派工作组下来检查扶贫效果,要求镇政府推荐脱贫典型,介绍相关经验”;有脱贫过程——“张青在外面跑业务的时候出了车祸,双腿截肢,总算保住了性命。不能在外创业,他回到家乡的小镇,每天坐轮椅守着一个水果摊,妻子在乡下务农带孩子,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精准扶贫政策出台后,张青被评定为贫困户,经常被通知去开会,听扶贫政策,参加脱贫技能培训。每次去听会或者参加活动,他都要领一大沓资料,填各种各样的表,在各式各样的本子册子上签字。”“这天,他突然想到一个问题:这得用多少纸啊。……第二天,张青见到汪镇长,先把自己的特长和家庭情况作了介绍,然后说了自己准备脱贫的计划。”“见汪镇长有些迟疑,张青说:‘您放心吧,这条路我看准了,保证一年之内脱贫。”;有脱贫结果——“一年过去,县里要派工作组下来检查扶贫效果,……汪镇长想起张青,这个贫困户可是在自己面前拍过胸脯的,便安排工作人员去张青家进行重点摸查。”“摸查结果很快反馈回来:张青一家全年纯收入超过十万元。”像微小说《脱贫》这样能通过文学形式把社会时事热点即时、迅捷地反映出来,充分显示出了微小说比之诗歌来“有过之而无不及”的独特优势。由此可见,熊立功先生在微小说创作上的确达到了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境界。

三.作品带给我们的启示性

大凡优秀作品,无论篇幅长短,都无不是内涵丰富或意味深长,能让读者产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联想与想象。例如这篇微小说《脱贫》,其现实意义和审美价值并不仅仅是针砭官场作风、嘲讽形式主义或表现勤劳致富,而且还带给了我们多方面的启示。

启示之一是:身虽残而志不残。《脱贫》中的男主人公张青是一个因“车祸,双腿截肢”的残疾人,像这样一个曾经常“在外面跑业务”和曾经见过大世面和风光过的能干人,倘若是他自己对人生失去了信心而自暴自弃了的话,那真会是“破罐子破摔”——后半生依靠吃低保来得过且过。然而,张青不是一个因遭遇了人生不幸就变得精神颓废了的人,在他身上似乎有一种海明威笔下的“老渔夫圣地亚哥”的精神——“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老人与海》)。张青因“车祸,双腿截肢,总算保住了性命”,虽然再“不能在外创业”了,但“他回到家乡的小镇,每天坐轮椅守着一个水果摊”,尽管“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也没见他对生活有任何怨艾、对命运有任何屈从。由此可见,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一旦看准和抓住了机会,张青由“扶贫”对象转变成为“脱贫”典型则是自然而然的——事实上也正是张青本人主动发现商机:“在村里开文印店,光是各种跟扶贫有关的文件资料就能接好多活”、主动找汪镇长谈自己“准备脱贫的计划”、主动立下军令状:“保证一年之内脱贫”的,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别人的“扶贫”帮助而达到“脱贫”的。

启示之二是:缺腿却不缺头脑。正因为张青身虽残而志不残,缺了腿却不缺智慧,所以他能善于发现商机和果断把握商机——“精准扶贫政策出台后,张青被评定为贫困户,经常被通知去开会,听扶贫政策,参加脱贫技能培训。每次去听会或者参加活动,他都要领一大沓资料,填各种各样的表,在各式各样的本子册子上签字……他突然想到一个问题:这得用多少纸啊”,于是张青申请贷款办起了文印店,他自购了“电脑、打印机、复印机等设备”,自请了“几个忙碌的店员”。他既没有钻政策的空子,也没有靠别人的施舍,而是靠自己的发现寻机、靠自己的智慧生财、靠自己的勤劳脱贫、靠自己的勤奋致富,并且还为他人(如那“几个忙碌的店员”)提供了劳动就业(也许就是“脱贫”)的机会。由此可见,只要眼界够开阔,脱贫致富门路多。这一点,对于某些脚、手健全却只想着等、靠、要别人来帮扶的“贫困户”来说,是否会有一种鞭策和激励的作用呢?

启示之三是:条条大道通罗马。“条条大道通罗马”是著名的西方谚语,与汉语成语“殊途同归”相似,比喻为:达到同一目的(例如“脱贫”)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方法和途径。毋庸讳言,创作者在微小说《脱贫》中,通过“贫困户”的残疾人张青抓住镇政府在“扶贫”工作中的某种形式主义——繁复的各种统计报表需要耗费大量的文印费、装订费这一点,仅开在一个“村里的文印店”就使“张青一家全年纯收入超过十万元”,致使精明而有头脑的张青对县里的“扶贫工作组”说:“下一步,我准备到别的村再开两家店。”——虽然这里的夸张意味不言而喻,但是假若放大到全国范围来看,据“百度”搜索到的信息,根据中国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统计,截止2017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691510个行政村,261.7万个自然村。既然1个行政村在扶贫推进工作中的文印费、装订费就能让1个贫困户“全年纯收入超过10万元”,那么全国691510个行政村在扶贫推进工作中的文印费、装订费就几乎能让691510个像张青这样精明有头脑的贫困户“脱贫致富”。仅因一种繁复的各种统计报表项目就能让人“脱贫致富”,那么还有没有其他的“生财之道”可让更多的人“脱贫致富”呢?2014年2月11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第二次廉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有一句“金句”——“法无禁止即可为”。如何理解和实践这句“金句”,就要看各人的眼光与胆识了——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贫困户都能做到像张青这样子的,所以这篇文学作品中的“张青”也就成为了黑格尔美学理论中所说的“这一个”(原指感官感知的具體、确定的对象,在美学上引申为具体、个别的典型形象)。

当然,微小说《脱贫》所给我的启示并不止于以上所说的三点,只要大家善于阅读、善于思考、善于发现,是一定还能谈出许多感悟的。

四.艺术表现上的技巧性

通常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都一定是蕴含着创作者的艺术匠心的,尤其是篇幅短小、内容精悍的微小说。我认为这篇微小说《脱贫》的艺术技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精心截取生活横断面。前文说过,微小说亦称“小小说”“闪小说”“一分钟小说”,由于它篇幅短小、时空有限的体裁特点,增加了它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蕴涵深刻思想的难度,因此要解决这一难题,最好的办法就是精心截取生活横断面上的一个点,使情节、画面高度集中。作家熊立功在这篇微小说中,只截取了主人公张青在“一年之内脱贫”的经历,至于他过去有如何的知识背景和成长经历,此前是如何的聪明能干,小日子曾经是过得如何滋润的……一概省略不提。微小说只在第1自然段开门见山地交代了张青是由于什么原因而成为了贫困户的——“张青在外面跑业务的时候出了车祸,双腿截肢,总算保住了性命。不能在外创业,他回到家乡的小镇,每天坐轮椅守着一个水果摊,妻子在乡下务农带孩子,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这也就能笔力集中地来写张青是如何在“一年之内脱贫”的,使故事情节显得不枝不蔓、毫不拖泥带水。并且在表现张青如何在“一年之内脱贫”的过程中,作家也没有事无巨细地面面俱到,而是紧紧围绕着“脱贫”这一主题,精心撷取了三个片段:一是善于发现致富商机(见文中:“精准扶贫政策出台后,张青被评定为贫困户,经常被通知去开会,听扶贫政策,参加脱贫技能培训。每次去听会或者参加活动,他都要领一大沓资料,填各种各样的表,在各式各样的本子册子上签字。这天,他突然想到一个问题:这得用多少纸啊。”);二是主动制定脱贫计划(见文中:“第二天,张青见到汪镇长,先把自己的特长和家庭情况作了介绍,然后说了自己准备脱贫的计划。……见汪镇长有些迟疑,张青说:‘您放心吧,这条路我看准了,保证一年之内脱贫。”);三是果然成为脱贫典型(见文中:“一年过去,县里要派工作组下来检查扶贫效果,要求镇政府推荐脱贫典型,介绍相关经验。汪镇长想起张青,这个贫困户可是在自己面前拍过胸脯的,便安排工作人员去张青家进行重点摸查。摸查结果很快反馈回来:张青一家全年纯收入超过十万元。”)全篇的来龙去脉十分清晰,交代张青致贫的原因、脱贫的过程、脱贫的结果也都有详有略,十分简洁明了。由此可见,创作者在精心截取生活横断面时,的确是匠心独运的。

二是巧妙营造典型环境。文艺创作理论告诉我们,典型环境是文艺作品中典型人物所生活的、形成其性格并驱使其行动的特定环境;每一个典型人物都处在各自不同的、具体独特的典型环境之中;作品中人物性格的典型性,只有在典型环境中才能得以最深刻、最充分的揭示。倘若把“张青一家全年纯收入超过十万元”放在一个普通的生活环境中,本是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事情,比如那些开在政府机关附近的文印店、那些开在小学中学大学附近的文印店,他们的一年纯收入岂只“超过十万元”。然而,在一个行政村的狭小范围里,在推进“扶贫脱贫”工作的这一特殊背景下,仅仅只是那一部分被确定为“贫困户”的“经常被通知去开会,听扶贫政策,参加脱贫技能培训,每次去听会或者参加活动”,他们“都要领一大沓资料,填各种各样的表,在各式各样的本子册子上签字”。由“这得用多少纸啊”的感叹中,竟让精明的张青从中窥见到了、并及时抓住了“脱贫”的有利契机——“在村里开文印店,光是各種跟扶贫有关的文件资料就能接好多活”。真是“无意插柳柳成荫”呀——基层镇政府无意中搞的一种形式主义,竟然成了张青“保证一年之内脱贫”的一条致富捷径。由此可看出,作家通过巧妙营造典型环境,就把一个十分普通的发家致富故事,转化成了一篇社会意义十分深刻的文学艺术作品,并且形象而具体地诠释了鲁迅关于“喜剧”的定义:“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从而让人们在笑过之后去进行深刻反思。

三是合理塑造典型人物。“典型人物”这一名词由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首次提出,最初用于文学领域,后来扩展到了艺术的各个领域,是艺术创作中经常用到的一种创作方式。小说等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塑造的具有典型性的人物形象,是指那些具有鲜明特点的个性,同时又能反映出特定社会生活的普遍性,揭示出社会关系发展的某些规律性和本质方面的人物形象。如这篇微小说《脱贫》中的男主人公张青,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人物形象。张青虽是一个因“车祸,双腿截肢”的残疾人,但他的智商并不差,其原因是他曾经多年“在外面跑业务”的生活经历,使他见过大世面,让他具有开阔的视野和懂经济的头脑,特别是他以前“在外面跑业务,做的就是文印设备销售,算是内行”,所以他能敏锐地从“经常被通知去开会,听扶贫政策,参加脱贫技能培训,每次去听会或者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发现大家“都要领一大沓资料,填各种各样的表,在各式各样的本子册子上签字”,“这得用多少纸啊”,于是及时抓住“脱贫”的契机——“在村里开文印店,光是各种跟扶贫有关的文件资料就能接好多活”。这里可以看出,张青能发现和选择与文印相关的致富商机,是有丰富的生活经历作为基础、有过硬的业务能力作为基础、有非凡的创业胆识作为基础的。假若换成另外一个缺乏类似经历、能力和胆识的人,即使地上有块金子也可能看不见、认不出,或者看见了、认出了却不敢去捡。当然,作为一个能成功“脱贫”的典型人物,在张青身上还有许多宝贵的精神——除了前文说的他身虽残而志不残、能凭着自己的勤劳和勤奋致富之外,他还有一种不安于小富、不满足现状、勇于开拓创新、敢把产业做大做强的精神。这从微小说的最后结尾句可以看出——“下一步,我准备到别的村再开两家店”——虽是只言片语,却将一个超越了一般小农思想、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的农民企业家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或许会有人像“看《三国》掉眼泪——替古人担忧”一样,认为张青是靠在乡村扶贫工作中的某种形式主义契机而发家致富的,一旦所有人都脱贫了,大家再也用不着填写各种各样的表、册了,张青家的文印店就会断了收入来源,以前的积累也免不了坐吃山空,那么身为残疾人的张青,在众人脱贫之后岂不自己又将陷入贫困之中?我劝有这种担心的人莫要“杞人忧天”,我相信,凭着张青的人生阅历、聪明头脑、精明算计和“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的精神,他是一定不会束手无策的,一定会另谋出路再创人生辉煌的。这就是作家熊立功在微小说《脱贫》中塑造张青这一典型人物形象的文学价值与美学意义。

综上所述,微小说《脱贫》的确是一篇贴近生活,角度新颖;适度夸张,事例典型;短小精悍,幽默风趣;世相百态,雅俗共赏;针砭时弊,寓教于乐的艺术精品。

(作者单位:湖北省孝感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猜你喜欢

脱贫
精准扶贫中贫困母亲脱贫的问题和对策
桂林有机茶在市场中的经济效益体现
唐县精准发力助推精准扶贫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探析
巴士在线 “脱贫”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