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枢介导的腹痛综合征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2021-03-28陈婉珍朱方石

广西中医药 2021年3期
关键词:黛力新经方气滞

杨 旭,陈婉珍,朱方石

(1.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8;2.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28)

中枢介导的腹痛综合征(centrally mediated abdominal pain syndrome,CAPS)是“罗马Ⅳ”中新提出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FGIDs)的病名,其取代了“罗马Ⅲ”中的功能性腹痛综合征(FAPS),强调了中枢失调在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1]。其临床表现为持续的、几乎持续的、或反复出现的腹痛,并伴有日常功能活动的下降,常常合并焦虑、抑郁等心理精神问题;并且必须在诊断前至少存在6 个月,与其他功能性胃肠病(FGIDs)一样,没有证据表明是一种结构性疾病导致了这些症状[2]。近年来CAPS 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2-4],由于该病具有反复发作性,对患者工作、社交等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目前,现代医学对此病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和药物,以抗焦虑、抗抑郁、镇静安神等对症处理为主,并结合心理干预[5-6],但大多患者常常否认自身存在精神心理问题,同时对精神类药物存在认知偏见,从而拒绝服用精神类药物,依从性差造成疗效欠佳,且西药不良反应较多[5,7],临床应用存在一定局限性。近年来,中医药对CAPS 临床研究文献报道较多,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本文就近年来有关中医药治疗CAPS的临床研究近况综述如下。

1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不少医家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采取辨证分型治疗CAPS 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傅志泉教授认为肝郁脾虚及本虚标实为本病之病机要点,临床常将CAPS辨证分为脾胃虚弱证、肝郁气滞证、寒凝气滞证、食滞积热证等4型论治,分别予以参苓白术散加减、柴胡疏肝散加减、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藿香正气散加减治疗,临床上取得良好疗效[8]。苏娟萍则根据自身经验,将CAPS分为4种证型辨治:脾虚气滞型,治以健脾行气止痛,方用六君子汤加减;寒热错杂型,治以平调寒热、缓急止痛,方用泻心汤类方加减;气滞血瘀型,治以行气疏肝、化瘀活血、缓急止痛,方用五合汤加减;脾肾阳虚型治以温阳散寒、缓急止痛为主,方用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治疗后患者腹痛等症状改善明显,取得良好疗效[9]。张毅之等[10]从经方方证体系进行辨证,将CAPS分为阳虚寒滞型、寒实内结型、气机郁滞型、湿热内蕴型、寒热错杂型、瘀血内结型,分别予以小建中汤、大黄附子细辛汤、四逆散、半夏泻心汤、乌梅丸、大黄虫丸为主进行加减治疗,疗效满意。

2 经方加减治疗

不少研究报道运用经方治疗CAPS具有良好疗效,并进行了临床观察总结。许亚兵等[11]设立中药复方治疗组35例,运用《伤寒论》中芍药甘草汤联合甘麦大枣汤加减(芍药,小麦,肉桂,甘草,大枣等)治疗CAPS 与对照组(谷维素片+阿米替林片)35 例作比较,治疗28天后结果显示,中药组总有效率为94.2%,高于西药组的82.9%,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对照组出现视力模糊、眼痛、肝功能异常各2例,心动过缓、皮肌炎、甲状腺机能亢进各1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而中药组未见不良反应病例,研究显示了中药经方具有高效低毒的治疗优势。张晓[12]观察了旋覆花汤合芍药甘草汤(旋覆花,葱茎,茜草,白芍,甘草等)对气滞血瘀型CAPS 的疗效,将70 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 例和对照组35 例,治疗组予以中药复方治疗,对照组予以四磨汤口服液治疗。治疗4 周后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1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47%(P<0.05),且治疗组在改善烦躁易怒、善太息、胁痛等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唐晨[13]运用乌梅丸加减(乌梅,细辛,肉桂,当归,川黄柏,黄连,制附子,川花椒,干姜,党参等)治疗寒热错杂型CAPS 患者41 例,与西药黛力新组40 例做对照观察,治疗14~28 天后,乌梅丸组总有效率为95.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P<0.05),不良反应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雷春红等[14]对30例肝郁气滞型CAPS患者采用柴胡疏肝汤(柴胡,白芍,陈皮,川芎,香附,麸炒枳壳,甘草等)治疗,对照组30例予口服谷维素片治疗,疗程4周。结果中药组在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等综合疗效方面均优于对照组,1个月后随访显示,中医治疗组疗效更加持久。上述研究表明,合理运用经方治疗CAPS 具有较好的临床前景,有进一步总结归纳的实用价值和挖掘继承的临床意义。

3 中西医结合治疗

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CAPS 临床应用比较广泛,目的是提高临床疗效,或缩短疗程,或更好地改善症状,并能减少或降低西医化学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或毒副作用。赵松峰等[15]将治疗组30 例采用调肝宁心汤加减(白芍,甘草,百合,乌药,柴胡,茯苓,香附,郁金,当归,薄荷,黄芩,陈皮等)联合黛力新治疗,对照组30 例单纯给予黛力新口服,28 天为1 个疗程,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组在减轻疼痛,减少发病频率、复发率等方面均优于单纯西药组(P<0.05)。唐国柱[16]也进行了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的疗效观察,治疗组48 例CAPS 患者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干姜,黄连,甘草,酒黄芩,党参,法半夏)联合思为普(洛芬待因缓释片)治疗,对照组48 例单用思为普治疗,治疗4 周后中西医结合组总有效率为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9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了半夏泻心汤加减联合思为普治疗有增效作用。此外,也有运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联合黛力新治疗CAPS 的临床观察报道,如王云鹏等[17]运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醋香附,川芎,陈皮,赤芍,麸炒枳壳,炙甘草)联合黛力新治疗40 例肝郁气滞型CAPS 患者,对照组40 例单纯服用黛力新治疗,治疗4 周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为77.5%,两者差异显著(P<0.05),且追访发现,疗效稳定,复发率低。王安琪等[18]也报道柴胡疏肝散加味(柴胡,白芍,川芎,枳壳,陈皮,甘草,香附,郁金,紫苏梗)联合黛力新治疗肝郁气滞型CAPS 30例的临床疗效,治疗4周后,中西医药联用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86.7%,明显高于单纯西药组的73.3%(P<0.01),且在改善临床症状及焦虑抑郁心理状态方面具有疗效优势。中西医结合疗法在临床得到广泛的应用,亦显示了其临床的优效性,值得进一步总结推广。

4 中医外治及其它疗法

也有学者尝试运用中医针灸或穴位敷贴、脐贴等外治方法进行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王雅等[19]认为,CAPS 的病机以气虚血瘀为主,临床上运用针刺方法重在调补气血、活血化瘀,其报道选穴以天枢、中脘、石关、石门、关元、足三里、三阴交为主,针灸获得显著疗效。蒙晓冰等[20]报道,治疗组采用穴位敷贴法,将双香舒腹散(香附子,广木香,高良姜,延胡索)按一定比例加工研成粉末,加少许冰片并用适量生姜汁均匀调配成药膏,穴位敷贴(穴位取神阙和双侧足三里)治疗虚寒型CAPS患者30例;对照组30例给予瑞健(马来酸曲美布汀)和美常安(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口服,疗程为4 周。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随访2个月,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肯定了双香舒腹散穴位敷贴的临床疗效。此外,郑玉等[21]报道采用姜辛固本脐贴辅助治疗虚寒型CAPS 患者获得良好疗效。陈雨波等[22]采用穴位埋线(穴位:肝俞,脾俞,胃俞,章门,阴包,天枢,中脘,足三里)联合黛力新治疗CAPS的报道,治疗总有效率为83.33%。

5 结 语

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CAPS在辨证分型论治、经方应用、中西医结合联用及针灸外治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然而,所报道的辨证分型方法相对弥散,缺乏统一的辨证分型标准;经方应用的选择存在一定的经验性,临床观察病例的样本量偏少,大多缺乏规范的临床科研设计,对照组与治疗组的干预因素不一,缺乏对比的严谨性,上述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医药对CAPS 的疗效评价和推广应用。因此,笔者认为,临床上应进一步按规范的临床研究设计方案评价和扩大验证经方对CAPS 的疗效作用,努力开展中西医结合疗法和药物组合的探索,以及客观评价一些外治疗法的疗效,对提高CAPS 中医药临床诊疗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猜你喜欢

黛力新经方气滞
对经方薯蓣丸的认识及临床思考
柴桂龙牡汤加减与黛力新治疗恶性肿瘤伴焦虑效果分析
张仲景:经方善用姜
脾胃气滞多因肝胃不和
A Meta-analysis of Dachaihu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 with the TCM syndrome of liver qi depression and liver-gallbladder dampness-heat
七制香附丸加味治疗卵巢囊肿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
联用黛力新、莫沙必利和雷贝拉唑治疗慢性胃炎合并反流性食管炎的效果评价
逍遥散加减联合果酸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疗效观察
埃索美拉唑联合铝碳酸镁片和黛力新治疗胃食管反流病70例
经方辨证治疗慢性荨麻疹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