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国海运用李氏三合汤治疗气虚湿滞型肝硬化腹水的经验

2021-03-28李薇薇刘先洋

广西中医药 2021年3期
关键词:防己腹水病机

李薇薇,刘先洋,刘 磊

指导 张国海

(1.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8;2.郑州市金水区总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8)

张国海系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主任中医师、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李发枝教授学术继承人、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张师从医30 余年,学宗内经,法崇仲景,旁及东垣,方采诸家,治病主张方证相应、专方专病与辨证论治相结合,擅长诊治内、妇、儿科疑难病症。笔者有幸跟师侍诊,现将张师运用李氏三合汤治疗气虚湿滞型肝硬化腹水经验浅述于下。

1 肝硬化腹水的病因病机

肝硬化腹水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病,可由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遗传代谢性肝病、血吸虫病、药物性肝炎等引起。腹腔内出现过多游离液体(>200 ml)时称为腹水,临床多伴乏力、腹胀及食欲不振,面色晦暗,营养状况较差,可出现蜘蛛痣、脾大等,部分患者有黄疸及下肢凹陷性水肿[1]。腹水是肝硬化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肝硬化病程进入失代偿期的标志,如不进行积极治疗预后较差。

肝硬化腹水属于中医学“臌胀”范畴,是中医四大难证“风、痨、臌、膈”之一,其治疗颇为不易。关于肝硬化腹水的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如《灵枢·水胀》载:“鼓胀何如?岐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在病因病机方面,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水气病》篇中提出“血不利则为水”,为活血化瘀法治疗本病奠定了理论基础。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水癥候》篇中提出臌胀的病机为“经络痞涩,水气停聚,在于腹内”。清代喻昌在《医门法律·胀病论》中指出“胀病亦不外水裹、气结、血凝……凡有癥瘕、积块、痞块,即是胀病之根”,至此对本病的认识更加全面,其病机“气、血、水”的病理观最终确立下来。现代中医内科学认为其病因有感受湿热疫毒、饮食不节、嗜酒无度、疲倦过度、精神因素等,其病机为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肝失条达、脾失健运、肾不化水,以致气血瘀滞、壅结腹中遂成腹水。本病临床以腹胀大、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特征[2]。张国海老师认为肝硬化腹水之病机为肝、脾、肾三脏受病,气、血、水瘀积腹内,肝郁脾虚,气血瘀滞,水湿内停,以致腹部日渐胀大而成臌胀。而疏肝健脾、理气祛湿切中肝硬化腹水之病机,通过培补人体正气、调整脏腑升降平衡和气血津液代谢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肝硬化腹水中医诊疗规范专家共识意见(2011年,海南)》[1]指出肝硬化腹水病因治疗是关键,而“本虚标实”是本病的基本特征,治则当权衡虚实,切忌滥攻滥补,慎用峻下逐水药物。顽固性腹水应采用西医结合治疗,病情缓解后应注意培固正气。

2 对于合方的认知

合方是指由两首或两首以上的成方组合后进行应用,针对的是临床上病因病机及证候错综复杂、难以用单一方剂治疗的疾病。合方后不仅可以拓展方剂的治疗范围,也可以产生新的治疗作用。合方之法自古就有,如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中的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越婢一汤、柴胡桂枝汤,分别是桂枝汤与麻黄汤、越婢汤、小柴胡汤的合方。董振华教授[3]指出后世也有典型的合方应用,如八珍汤为四君子汤与四物汤的合方,用以治疗气血两虚之证;滋水清肝饮是丹栀逍遥散与六味地黄丸的合方,用以治疗阴虚肝郁之证;这些都是合方运用的典范。现代中医大家焦树德教授在《方剂心得十讲》关于“方剂加减变化要有方法”中提出“合方就是根据治则要求把两个或三个、四个药方合并成一方、有轻重主次的结合起来应用”,指的就是合方治病的方法。其中焦老分别在1987 年《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89年《中医杂志》上分享了治疗胃脘痛的经验方三合汤(良附丸、百合汤、丹参饮)及四合汤(三合汤合失笑散)实则为中医治病的“合方”形式,焦老认为每方各有其特长,把三个或四个药方合为一方,可取其所长,并互纠其短,发挥它们治疗的协同共济作用[4-5]。

3 李氏三合汤成方溯源

李氏三合汤为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李发枝教授命名,由《金匮要略》的当归芍药散、防己黄芪汤及《证治准绳》的鸡鸣散三方加减而成。《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云“妇人怀妊,腹中㽲痛,当归芍药散主之”,《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云“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当归芍药散具疏肝健脾、养血活血、理气祛湿之功效,主治女子妊娠腹中痛及其他腹中诸疾痛。《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第二》云“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云“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防己黄芪汤具健脾益气、祛风湿之功效,主治风水或风湿之表虚证,症有恶风汗出、身重、小便不利、脉浮。鸡鸣散由槟榔、陈皮、木瓜、吴茱萸、紫苏叶、桔梗、生姜、姜皮组成,具有祛湿化浊下气之效[6],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湿肿“脚气病”疼痛,见足肿胫重无力、麻木冷痛、恶寒发热或挛急上冲甚至胸闷泛恶等症。

4 方药分析及临证应用

三合之方皆具祛湿浊、通血络之功效,却各有偏重,当归芍药散由当归、川芎、白芍、茯苓、白术、泽泻组成,其中当归、芍药、川芎入肝为血分药,重在养血活血,茯苓、白术、泽泻入脾为气分药,以健脾渗湿,诸药共奏滋肝健脾、活血养血、气血两和、血水同治之功,虚实兼顾故为主方[7]。防己黄芪汤由黄芪、防己、白术、甘草、生姜、大枣组成,重用黄芪50~60 g,意在益气健脾;鸡鸣散由槟榔、木瓜、吴茱萸、陈皮、紫苏叶、桔梗、生姜、姜皮组成,组方时仅取三味:大腹皮(槟榔皮)、紫苏叶、木瓜,因臌胀病位在腹,故将质重下行的槟榔更换为大腹皮以缓腹急,大腹皮《本草纲目》曰其“降逆气消肌肤中水气浮肿,脚气壅逆,瘴疟痞满,胎气恶阻胀闷”;木瓜酸温归肝、脾经,能于土中泻木,兼能行水;紫苏叶《本草纲目》云其“行气宽中,消痰利肺,和血,温中,止痛,定喘,安胎”。三药共用则重在行气宽中、降气利水[8]。诸方集疏肝理气、健脾祛湿、补气化瘀功效于一身。故对于病机属水湿停滞而兼有血瘀、气虚、气滞之病症,均可酌情用之。

本病临床辨证要点:除腹水外,可见脘腹痞满,下肢水肿,周身乏力,劳则重,舌淡苔白或腻,脉沉涩,多有气虚气滞、水停瘀阻病理因素。李氏三合汤方药组成及常用剂量如下:当归12 g,川芎10 g,白芍20 g,白术12 g,茯苓15 g,泽泻30 g,黄芪50 g,防己15 g,紫苏叶12 g,木瓜12 g,大腹皮12 g。加减运用:若下肢肿甚则加冬瓜皮30 g,改茯苓为茯苓皮以增利水消肿之效;伴鼻衄者加大黄3~6 g 取其降气活血以止血;若伴眩晕、恶心呕吐者泽泻增至40 g,并入煨葛根12 g以升清降浊;或伴胸胁隐痛、发热者,酌情加柴胡、黄芩、清半夏,取柴胡剂之义疏肝理气、退热;若伴脾大加入鳖甲煎丸、生牡蛎30~50 g 以软坚散结。汤剂服用期间及腹水消退后均可配合服用鳖甲煎丸,对改善肝脏纤维化,阻止肝硬化继续发展有较好治疗作用,并配合香砂六君子丸顾护后天脾胃之气。

5 病案举隅

患者,男,51 岁,于 2020 年 5 月 18 日来诊。主诉:腹胀1个月余。患者既往因“牛皮癣”口服药物治疗,具体不详,现病情已稳定,传染病史不明。刻诊:神志清,精神可,面色少华,面部见2处蟹爪纹,腹部胀大,绷急如鼓,可见一处脉络显露,劳累后则发鼻衄,仅自觉轻微腹胀,无腹痛,食欲可,无乏力,无小便不利,大便质稀,每日1次,下肢水肿,舌湿滑苔白,脉弦、尺脉弱,近期体重增加。查体:面部可见两处蜘蛛痣,巩膜黄染,腹部膨隆,腹壁可见一处静脉曲张,肝脾触诊不满意,叩诊浊音,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轻度指凹性水肿。辅助检查:彩超示:肝实质回声弥漫性损伤;胆囊壁厚水肿,胆囊沉积物;脾大(长171 mm、厚79 mm),腹腔积液(中等量)。胸及上腹部CT 平扫示:右肺中叶结节,肝硬化、脾大、腹水。生化检查:ALT 51.5 IU/L,ALB28.1g/L,TBIL 54.7 μmol/L,间接胆红素28.2 μmol/L,UA 175.7 μmol/L。血常规:WBC 2.31×109/L,RBC 3.73×1012/L,PLT 41×109/L。凝血功能:PT 19.6 s,PT-INR 1.72%,FIB 1.40 g/L。丙肝抗体测定阳性。西医诊断:肝硬化腹水;中医诊断:臌胀,证属肝郁脾虚、水湿内停、气血瘀滞,治用李氏三合汤加减:当归12 g,川芎12 g,白芍15 g,白术15 g,茯苓15 g,泽泻40 g,黄芪60 g,防己15 g,紫苏叶12 g,木瓜12 g,大腹皮15 g。3剂,每日1剂,水煎服。

2020年5月22日二诊:患者服上方后,小便增多,腹胀及下肢浮肿大减,大便前轻微腹痛,白术增至20 g,5剂,每日1剂,水煎服。

2020年5月27日三诊:诉服药后体重下降约6 kg,小便量多,腹胀及下肢浮肿消失,肝肋下未触及,脾触及平脐,舌淡红、苔薄白、脉沉。患者因HCV-RNA 结果阳性,欲求治于市级医院,希望再行中药调理。上方泽泻调整为20 g,加柴胡12 g、黄芩10 g、大黄3 g。7剂,水煎服,每日1 剂。之后改口服中成药调护,鳖甲煎丸每次3 g,每日3次;香砂六君子丸每次10粒,每日3 次。如无不适服用3 个月可停药。嘱软食,不宜过劳及情绪刺激,多卧,适当劳作,戒除烟酒,定期复查。

按:患者无明显不适症状,仅觉近日衣裤渐紧,腹部膨大来诊,精神状态及体力均可,虽患者不能说明既往有无传染病史,但考虑病毒性肝炎是我国最常见的肝硬化腹水致病因素,故不能排除。完善相关检查,西医诊断提示“丙肝肝硬化腹水”。临床表现及舌脉较为典型:腹胀如鼓,下肢水肿,腹壁静脉曲张,面部赤缕,劳后鼻衄,舌湿滑苔白,脉弦尺脉弱,中医辨病为“臌胀”,证属肝郁脾虚,水停湿滞,兼瘀停。中医认为肝具有条畅气机、通利三焦、疏通水道的作用,故水液的运行与肝的疏泄功能息息相关,而水之留止,又全赖于气,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停。此即《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中“气与水,本属一家,治气即治水”的理论要旨所在。《血证论》又云“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金匮要略·水气》篇云“血不利则为水”,故治疗水肿采用肝脾同治、活血利水的当归芍药散合补气健脾利水的防己黄芪汤,祛湿行气通络的鸡鸣散治疗恰合病机。二诊服药后症减,仍有腹胀,增白术至20 g 以增健脾渗湿、利水除胀之功;三诊腹胀及下肢浮肿消失,小便量多,邪气已减,恐利水太过伤及气阴,故减泽泻至20 g,加柴胡、黄芩增强疏肝理气功效,患者有鼻衄一症故加大黄降逆止血,“大黄一味,既是气药,又是血药,止血而不留瘀,尤为妙药”。

猜你喜欢

防己腹水病机
《本草图经》兴化军防己的本草考证
肉鸡腹水咋防治
一例黄颡鱼腹水病的处理案例
论《金匮要略》木防己汤应作术防己汤
粉防己碱抗肿瘤机制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30例
老年痴呆病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
高血压病中医病机探讨
气虚发热病机探析
泽芪汤联合腹水超滤回输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4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