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方哲学史》与“课程思政”融汇研究

2021-03-26郭晓蓓朱亚倩

科学与生活 2021年33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

郭晓蓓 朱亚倩

摘要:《西方哲学史》立足于培养学生探究事物本质的思维和面对问题保持理性思考的态度,而“课程思政”注重的理念是协同育人,二者相融可形成最佳育人格局。从课程教学面临的主体入手,合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作用,势必能为《西方哲学史》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汇提供助力。

关键词:西方哲学史;    课程思政;     路径

近年来,“课程思政”逐渐发展成为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新的着力点、增长点。在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后,全国高等院校加快“课程思政”建设的步伐,实现了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在新时代的创新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养成科学思维习惯,促进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这段话不仅指明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使命与责任,同时也说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理应与“课程思政”相融汇。

一、“西方哲学史”课程与“课程思政”融汇存在的主要问题

《西方哲学史》作为高校哲社类专业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必修科目,立足于培养学生探究事物本质的思维和面对问题保持理性思考的态度,而“课程思政”注重的理念是协同育人,可见,二者相融可形成最佳育人格局。但由于哲学类课程自身所具有的特殊难度,对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教师的教学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这也导致在《西方哲学史》这门课程与“课程思政”相融汇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首先是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单一,多以教师开展理论讲述为主,学生参与度低,不利于“课程思政”教育效果的实现。其次是教学内容单一,缺乏“课程思政”元素,哲学内容大多为思维知识的教育,思政元素融入较少,二者缺乏协同效应。最后是教师“课程思政”的素养和教学能力参差,导致课程思政推行的效果不佳。

二、“西方哲学史”课程与“课程思政”融汇的可能路径

1.利用“课程思政”资源,更新“西方哲学史”教学模式和方法

教学模式决定学生在课程中的参与度,教学方法影响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兴趣度。因此,采用合理科学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能有效的推动《西方哲学史》“课程思政”建设,从而提高课程的德育效果。

首先可以转变教学模式,从以往的老师讲、学生听转变为老师讲授并引导学生讨论的模式,增加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其次从教学方法出发,充分挖掘和利用“课程思政”的教育资源,可将现代信息技术等教育资源运用到课程中,最大效力发挥“课程思政”的教育效果。例如讲述柏拉图“三喻”时,因其属于理念论的一部分,学生不易理解,便可在课堂导入时选择角色扮演模式将柏拉图的重要生平经历表现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可利用VR或沉浸式视频资料,对 “洞喻”中囚徒被锁链束缚无法看见真实世界的场景与近代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以及其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翻压迫的种种历史场景相关联,从而自然过渡到“日喻”中囚徒走出洞穴并在太阳指引下探索真实世界的场景,促使学生将哲学家的思想与新中国的建设史联系起来,领悟理性鉴别思维以及核心领导的重要性。

2.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完善“西方哲学史”的教育内容

推动《西方哲学史》课程的“课程思政”教育必须立足于课程本身的教育内容,要改变以往仅关注西方哲学家思想传播的旧观念,深入挖掘西方哲学思想中所蕴含的人文内涵与价值,强调西方哲学讨论的问题也都来源人类的实践之中,从而指导学生知行合一。以此发挥二者协同效应,使得“西方哲学史”课程与“课程思政”融汇的成果能够使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以讲述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为例,首先可通过多媒体资源,以图片、视频、音乐等形式向学生展示希腊化时期战争频发,百姓流离失所困苦不堪的场景,让学生形象化的理解伊壁鸠鲁提出此思想的背景。其次可通过小组讨论、教师指引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何谓“自然且必要的快乐”、“自然但不必要的快樂”、“既不自然又不必要的快乐”以及“静态快乐”与“动态快乐”的完整内涵。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富含思政元素的客观事例,让学生直观理解思想的含义,并感受其重要性。比如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著名科学家南仁东的真实案例,其出生于吉林省辽源市,曾在日本国立天文台当客座教授;而后在北京天文台需要时,毅然放弃国外待遇优厚的高薪挽留,果断决定回国为祖国的科研事业发展做贡献,并历时22年建成中国“天眼”。而在这个过程中,南仁东厉行勤俭节约,在贵州施工期间与工人同吃同住,还捐助支持了多项希望工程项目,FAST评审会的钱从来不拿,去大学进行科普讲座也是尽量拒绝酬劳,直到年迈去世丧事亦一切从简,不举办追悼仪式。显而易见,南仁东的生活态度与伊壁鸠鲁提出的“自然且必要的快乐”以及“静态的快乐”相得益彰,即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思想,也能让学生从中获得正确价值观的力量,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中国特色的伟大精神。

3.提高“西方哲学史”教师“课程思政”的素养和教学能力

从教育的双主体性看,西哲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之一,其自身“课程思政”素养以及教学能力是决定《西方哲学史》“课程思政”建设优良的关键因素。教师在课程教学中首先应增强自身的“课程思政”意识,始终坚持把培养学生健康、健全的人格以及“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放在首位,自觉地承担起育人责任。此外,教师要增强自身对于课程知识的把握,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做好资源链接,在对西方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融合的过程中用唯物辩证法帮助自身设计规划恰当的教学内容,注重使“课程思政”的原则内化于自身的价值信念,外化于自身的行为准则,从根本上增强“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

三、小结

《西方哲学史》课程的育人目标与“课程思政”是一致的,而二者融汇建设的过程是需要长期发展的。“课程思政”本就是“三全育人”格局下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虽然建设存在一定的困难,但从课程教学面临的主体入手,合理分配各个主体在“课程思政”开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势必能为《西方哲学史》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汇提供推动力,同时也为整个高校“课程思政”的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吕燕飞.西方哲学史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探讨及实践分析[J].智库时代,2019(46):166-167.

[2]董尚文.推进哲学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0):42-44.

[3]黄丁,翁芝涵.高校哲学课程在线教学实践探索——以《西方哲学史》为例[J].中国高等教育评论,2021,14(01):157-167.

作者简介:

1.郭晓蓓(1984.01-),女,汉族,陕西省西安市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安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哲学。

2.朱亚倩(1999.05-),女,汉族,陕西省汉中市人,安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系2019级本科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收刊地址: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南环路教院路纸厂家属院,郭晓蓓,15771993660。

基金项目:安康学院2020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名称:课程思政全面育人机理与建设路径研究,项目编号:JG202014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
高校思政课程的现状与改革措施研究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专企融合”模式下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
高职顶岗实践课“课程思政创新”管理实效初探
高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反思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课程思政理念下英汉口译教学改革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