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静脉留置针在小儿护理中的临床价值探究

2021-03-26田洁

科学与生活 2021年33期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常规护理临床价值

田洁

摘要: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在小儿护理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04月~2021年04月收治的56例患儿进行随机分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患儿,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实施综合护理,对比观察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7%,低于对照组(P<0.05),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为96.43%,高于对照组(P<0.05);患儿疼痛评分比对照组低、留针时间比对照组短(P<0.05)。结论:实施综合护理,可降低静脉留置针患儿并发症发生率,减少患儿应激反应,能够提高护理效果。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小儿护理;临床价值;常规护理

引言:小儿患儿是特殊的诊疗对象,依从性不高,天性好动,不能完全配合临床治疗工作的开展,在小儿静脉输液治疗期间,主要采取静脉留置针的方法,治疗效果显著;在临床应用中发现静脉留置针便于操作,穿刺成功率高,能够降低穿刺痛苦程度,可保证输液效率,但在使用静脉留置针输液过程中,容易发生针头脱落、药物外渗等不良风险事件,会增加患儿的痛苦,不利于患儿康复治疗。研究发现,为静脉留置针患儿提供护理干预服务,可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能够保障患儿安全。有研究指出,综合护理干预效果显著,比常规护理优越性更明显,可减少患儿不良反应,有利于患儿疾病治疗[1]。基于此,本文于本院2020年04月~2021年04月收治的患儿中,随机选取56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静脉留置针护理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随机分组,观察组(n=28),男患儿:16例,女患儿:12例,年龄:1~5岁,平均年龄:(1.85±0.88)岁;住院时间:4~8d,平均住院时间:(3.89±2.05)d。对照组(n=28),男患儿:17例,女患儿:11例,年龄:2~7岁,平均年龄:(2.45±0.46)岁;住院时间:6~12d,平均住院时间:(6.89±1.58)d。纳入标准:①临床资料完整的患儿;②取得患儿家属理解和支持;③配合度较高的患儿;④无治理障碍患儿排除标准:①中途退出本研究的患儿;②不配合本研究的患儿。两组患儿年龄、住院时间等临床资料相比,具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由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与患儿家属签署了知情协议书。

方法

1.2.1 静脉留置针穿刺

对患儿输液部位的皮肤进行消毒,去除导管针,规范进针操作角度,在肝素帽内入针,并一同关闭输液器,将导管内的空气排尽;待回血后,再次调整针头和患儿皮肤角度,压低5~15°,继续推针0.2~0.4cm,正确将针送到血管处,确认无误后,将针芯撤出,对穿刺部位进行固定。

1.2.2 护理路径

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护理,使用钢针进行穿刺,进行输液,护理人员全程监护,加强饮食指导,及时更换静脉滴注药液,健康宣教等。

观察组患儿实施综合护理,具体干预路径:(1)心理护理:患儿在陌生环境中,因紧张、恐惧等心理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哭闹不止,护理人员要用亲和的语气、和蔼的态度安抚患儿,耐心与患儿沟通,询问患儿的需求;为患儿讲故事、播放舒缓音乐等,分散患儿注意力,放松患儿的身心,促使患儿及配合穿刺及护理工作的开展。(2)输液结束后,将调节器关掉,将针头和肝素帽分离,及时消毒灭菌处理;拔除枕头后,使用无菌干棉签按压患儿的穿刺部位,时间为3min,并对穿刺部位进行酒精消毒处理;(3)及时更换留置针胶布,减少患儿的不适感,防范针头堵塞等问题的发生。

1.3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2)观察两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满意度=(非常满意+一般满意)/例数×100%];(3)两组患儿留针时间及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表示。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干预后,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对比

干预后,观察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儿疼痛评分和留针时间对比

干预后,观察组患儿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留置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患儿面对穿刺针感到恐慌和紧张,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难度,为提高患儿治疗依从性,临床上积极开展护理干预工作,旨在提高患儿依从性,保证静脉留置针期间,患儿顺利治疗[2]。静脉留置针可提高输液效率,不易对患儿血管造成损坏,但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较长,容易造成患儿疼痛感,并随着留针时间增加,患儿痛苦程度加剧,尤其在针口堵塞后,严重影响输液效率,容易引发患儿出血、发炎等不良症状,不利于患儿治疗。基于此,本院积极开展护理干预工作,实施常规护理发现,整体的护理效果欠佳。本文研究发现,干预后对照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29%,患儿出现皮下血肿、静脉炎、渗液不良症状;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为78.57%,数据结果表明常规护理取得患儿家属的认可,但患儿并发症生多,提示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有待提升。进一步观察发现,干预后对照组患儿疼痛评分为(3.86±0.55),留针时间为(4.29±1.93),数据结果显示,患儿疼痛程度高,留针时间长,提示常规护理措施有待改进和完善。护理人员在严格规范穿刺操作行为,结合患儿心理特征,进行操作,观察患儿的情绪变化,保证一次穿刺成功,留置针期间,护理人员密切监测,实时观察,加强对不良事件的防范,出现感染等并发症状及时处理。本文研究发现,干预后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3.57%,患儿未出现皮下血肿和静脉炎症状,仅有一例渗液患儿,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说明综合护理安全有效,降低了患儿静脉留针并发症发生率,总体护理效果好。

静脉留置针一次穿刺成功率高,弥补了常规穿刺的缺陷,同时,加强留置针的安全防护,有效提高了护理干预效果,患儿接受程度高,患儿家属也认可[3]。进一步观察发现,干预后对照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为96.43%,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综合护理取得了患儿家属的认可,保证了患儿的护理效果,提升了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实施综合护理措施期间,护理人员与患儿及其家属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真切的关心患儿、关爱患儿,注重对患儿情绪变动的观察和调节,患儿不良反应少,配合度高,整个静脉留置针过程中,患儿疼痛程度低,积极配合治疗。本文研究发现,干预后观察组患儿疼痛评分为(1.23±0.26)、留针时间为(3.25±1.4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疼痛程度低,留针时间短,说明综合护理切实可行,有效性显著。本文研究成果,证实了综合护理在小儿静脉留针护理中的作用,为临床护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在小儿静脉留置针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显著,能够降低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加速患儿康复,临床推广性好。

参考文献:

[1]杨诗月,雍彩霞,席慧菊.临床护理路径在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07):974-976.

[2]王雯.精细化管理在小兒浅静脉留置针护理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34):163.

[3]汤凌霄,周榕.静脉留置针在小儿护理中的临床应用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30):140.

猜你喜欢

静脉留置针常规护理临床价值
集束化护理减少静脉留置针患儿并发症的作用
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的护理与预防
外科手术治疗颞叶脑挫裂伤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标性心理护理应用于恶性肿瘤术后化疗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腰硬联合麻醉中右美托咪定的应用及意义评析
艾滋病患者应用静脉留置针配合无针密闭式输液接头的护理分析
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研究与护理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