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小学美术课程融合田园美学教学的尝试

2021-03-24周燕

家庭教育报·教师论坛 2021年47期
关键词:乡村小学美术课程教学措施

周燕

【摘要】改善目前乡村美术教学硬件、软件设施不完善,提高乡村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的效率,能使美术课程切实达到美育育人的作用,是乡村小学层面美术学科需解决的核心问题。利用美术课程融合田园美学教学的模式 ,尝试课程计划和特有的乡村田园环境紧密结合,解决乡村小学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依托乡村优势的人文和环境,将课堂延伸到户外和课外,制定学科融合、理论讲解、写生创作、对景赏析等多方法全方位的教学措施,构建课程教学中美术技法训练、创作思维启发、审美能力培养体系的同时,树立学生的家国情怀,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學习的习惯,高效率的完成美术学科的教学目标。这也是乡村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的新方向。

【关键词】乡村小学、美术课程、田园美学、教学措施

引言:小学阶段的美术课程教育,是我国义务教育中培养德、智、体、美全面素质的重要学科,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美术理论和美术技能,从而培养小学生发现美、创作美、欣赏美的能力,为养成全面的美术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传统的小学课堂以课本为依托,按部就班传授美术基础知识、课堂训练基本技能,赏析名画名作及手工制作等教法为主。低年级和高年级的教学形式基本相同。为了适应时代性教育的发展要求,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高年级的美学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强调学习的综合性、体验性,注重课程教学和生活经验紧密结合的原则,以解决美术领域的问题,学会欣赏自然美、认识自然的美。使学生在生活审美情感中去发散思维,激发创造力,最终达到新课程规定的教学目标要求[1]。

一、乡村小学美术教学的现状

受师资、硬件、经济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大部分学校不够重视,不乏让有美术爱好的非专业老师去担任美术课程老师,且同时兼任其它主课的现象,这样美术学科教学的专业性无从谈起。由于学生身处农村环境,对美术课程的兴趣远不如城市学生高,造成美术课程只是完成任务式的教学,直接影响了小学阶段学生审美素养的养成。

1.1、对课程认识不够

乡村美术课程在整个教学序列中的重要性普遍被忽视,体现在学校对美育教育的认识不够,认为美术课程和升学率、考核没关系,以至于每周两课时的美术课经常被语文数学等所谓的主干课占用,至使美术教学常常间断时间过长,无法形成延续性教学。家长也基本不花时间就美术课程作业进行过督促辅导,认为美术课只是可有可无的偏科。在教学条件配备方面,设置的美术室形同虚设,既无写生创作的设施,也没有开展其它美育教育活动,根本没有发挥其课程的作用。在专业老师配备方面,各种条件制约,使的乡村学校美术老师配备严重不足,非专业老师担任课程教学,导致课程教学形式机械呆板,甚至将美术课变成了学生自由涂鸦完成作业的“放养”式课堂。这种既不完善更无创新的教学模式导致美术学科教学效率低下。

1.2、教学模式无创新

教学模式可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好的教学模式能不断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好奇心,从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而传统的理论讲解学生作业的方式已无法满足美术新课程的要求,更不能适应现在小朋友的学习习惯。在课堂上老师只按照教材机械的完成章节教学任务,不结合生活现象,缺乏趣味性,启发性、探索性的教法,反而消磨了学生接受美术美育教育的兴趣。美术课中老师讲解完理论和作业要求后,都是自由涂鸦式的完成作业,所有教学过程全在教室完成,这是目前比较通行的教学方法。所以,创新教学模式,利用乡村学校环境优势,融合体验性,将课堂和学生熟悉的乡村田园、人文风物紧密结合,开展探索、启发式教学,才是乡村美术教育创新性尝试。美术学科是培育学生爱美、发现美、创造美的美育普及教学,而对乡村田园美学的探索学习就是乡村小学美术教育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

二、田园美学的范畴

田园美学是中国乡村美学的范畴,是中国五千年农耕文化的升华,学界一般认为田园美学源于魏晋的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 描写的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但自古以来,无论是东西方文化,都发现了对自然的审美,特别是道家主张,认为世间万物都以自然美为基础,并对其加以颂扬。其中中国山水画就是典型的田园画卷,强调的是可游可居的山水画审美价值。中国传统文化中,文人士大夫以寄情山水,归隐田园为人生的境界,他们追求闲适、平淡、恬静的生活环境,田园就成为庶族士人特有的审美方式。也成了几千年农耕文明的审美符号。农耕社会的农事耕作、原生态的环境、民俗民情、聚落、慢节奏的生活等等因素构成了田园审美对象。而田园生活的文化精神则表现为;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原则,在中国传统审美价值观下,应时则指按节气时令指导生产生活去顺应天时的规律。取宜则指因地制宜的择地耕作、建舍方面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优秀品格。守则是指农耕社会里人们遵守规则、社会秩序的行为准则。和谐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所在。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乡村社会受西方美学观念的影响及文化的融合,田园美学已经发展成为聚落美、景观美、环境美、产业美、人文美的范式[2]。审美对象包括乡村的山水等自然环境、农作物等田园景观及聚落风貌和地域人文。这些田园美学元素为乡村小学美术课程的综合教学探索提供了便利性和可行性。

三、融合田园美学教育

乡村是山水环境和人文、聚落共同组成的生活载体,不同的乡村有不同的山水特征,不同的居住人群有不同的人文风俗,不同的气候环境有不同的种植作物,但这些地域差别显著的乡村特点都具备相同的审美对象,及山水田园、人文聚落、产业形态。乡村的小朋友从小就生活在这种环境中,对村一山一水、一桥一路、民俗民情都了如指掌,在她们的思维印象里,这些元素是与生俱来的,并无特别之处,这正是传承地域文化教育和普及田园美学教育的一种缺失。乡村小学美术课程教学就可以有效的弥补这一不足,通过美术教学融合乡村田园美学教育,既可以提升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从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中就感知到家园的美好,对树立家国情怀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就需要在课程教学中敢于创新,采取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措施,充分发挥乡村小学美术教育的环境优势去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措施

因地制宜的利用乡村环境,从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及熟知的场景中去完成教学,利用审美理论教授学生以美的眼光欣赏乡村的一草一木、发现乡村的人文和聚落之美。在有限的课程教学条件下,发挥最高的教学效率,切实提升乡村学生的审美情趣[3]。为此,可以采取以下教学措施;首先可进行乡村情境体验环节,将课堂延伸到乡村田园、聚落,有针对性分析讲解学生熟知的场景、人文、风貌等因素会产生美感的原因,用审美理论进行讲解教学,如,面对大片田野,用韵律、节奏的形式法则和错落、对比构成原理,分析阡陌纵横的田野给人以壮观的人工自然美的美学原理。用色彩原理分析乡村植物、农作物的季相之美。通过讲解乡村元素的审美原理,认识田园之美。本章节的作业可以是体验后的感悟,也可以要求学生拾取某一个点结合老师讲解的美学原理加以思考。其次是描绘田园教学,采取对景写生或感知表现,在描绘乡村景色的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怎样将平凡的一草一木,一桥一路、田园聚落场景转换为美术创作表现的题材。老师讲解审美元素的提炼,突出感性认识的表达。

结语

乡村小学美术课程融合田园美学教学,是针对乡村美术课程教学的改革探索,也是满足美术新课程要求“综合性探索性教学”的尝试,是对乡村美术课程教学一次重新定位,基于乡村田园环境开展融合田园美学教学,是学习和生活紧密结合的最生动的实践,这种模式完全具备可操作性。对培养审美情趣、审美能力,提升乡村小学美术课程效率具有积极的实践价值。融合田园美学教学的模式需进一步细化教学程序和方法,接下来将持续关注、研究。

参考文献:

[1]甘晓霞.乡村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本土艺术的研究[J].亚太教育,2019(01):52.DOI:10.16550/j.cnki.2095-9214.2019.01.029.

[2]、谭保斌.论我国传统美学中的“内美”观[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报,2011,11(02):65-70.DOI:10.13829/j.cnki.issn.1671-9654.2011.02.013.

[3]、吴峰.新时期小学美术素养的培养与方式创新[J].中国文艺家,2021(02):157-158.

[4]、胡晓佳.小学美术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实践[J].知识文库,2021(24):31-33.

[5]、顾勇.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与科学学科的有效融合[J].新课程,2021(48):217.

[6]侯春荣.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0,6(11):85-86.DOI:10.16681/j.cnki.wcqe.202011040.

[7]、陳婷婷.趣味性教学模式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2021(22):162-163.

猜你喜欢

乡村小学美术课程教学措施
如何提高西藏乡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浅谈乡村小学电教设备管理
以生为本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研究
中等师范学校美术课中的素描教学研究
对小学低年龄段的学生如何进行设计意识的培养
MOOC在高职公选课教学中应用的思考
新课改背景下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措施
彝汉双语教学的现状和策略
基于视觉识别时代的学校美术课程
初中语文活动式教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