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学内容转向学方法

2021-03-24闫志英

陕西教育·教学 2021年12期
关键词:说明文事物习作

闫志英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以“介绍某一事物”为主题,重点介绍了说明文的写作方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文和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介绍事物的能力,这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用好语文教材,合理重组教材内容,利用教材中的“初试身手”帮助学生搭好写作支架,降低单元习作的难度。此外,教师还应积极从教学生“写什么”向教学生“怎么写”转变,以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一、吃透教材,用好教材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体裁多样,其中说明文不在少数。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介绍知识为基本内容,通过解释事物、阐明事理给人以知识。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是一个说明文习作单元,以“介绍某一事物”为主题,对学生进行说明文读写训练。这是教材新增的特殊功能单元,是统编版教材内容的一个创新。它由“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和“写作”五个部分构成,这五个部分都是为“如何把一个事物介绍清楚”这一语文要素服务的。这五个形式不同、内容不同的部分体现了一种整体的、系统的教学功能。既然这个单元不同于常规单元,是专门培养学生习作表达能力的,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根据文本夯实学生的识字、写字基本功,还要以教材为载体,帮助学生学习说明文写作的相关知识,如让学生通过学习“精读课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再通过学习“习作例文”,顺利完成本单元的习作任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地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整合,这样学生学习的难度就会降低,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学生来说,了解简单的说明方法不算太难,难的是要运用说明方法完成该单元的习作。为了顺利实现单元教学目标,笔者认真研读教材后发现,该单元的精读课文《太阳》是一篇科普短文,作者通过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等说明方法为学生介绍了太阳的相关知识,为学生提供了说明性文章的基本样式。而《松鼠》是一篇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较强的说明文,作者以准确性说明为前提,以形象化描写为手段,在说明角度、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与《太阳》有很多不同。文章語言生动活泼,为我们介绍了松鼠的形态与颜色、驯良与乖巧,肉、毛、皮用途广,繁殖能力及其他特点。这两篇文章虽然都是说明文,但表达的方法却不同,正是学生学习说明文表达方法的好文章。

因此,笔者不再像往常一篇一篇地单独讲授课文,而是根据该单元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对课文进行了重组,主要采取内容穿插和相互补充的方式进行教学。讲授精读课文《太阳》时,笔者结合该单元“交流平台”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了解说明方法,认识说明文的基本样式,课后让学生完成“初试身手一”,尝试运用说明方法介绍某种事物的典型特点。在此基础上,讲授精读课文《松鼠》时,笔者主要运用对比的方法带领学生了解说明文不同的语言风格,让学生在课堂上运用文艺性说明文的表达方式进行“初试身手二”的改写。此外,笔者将“习作例文”部分与单元习作部分放在一节课进行,并以“习作例文”《鲸》为例,指导学生根据事物的典型特点进行写作。

二、关注说明方法,了解语言特点

为了使抽象复杂的事物更加清晰明了,作者写说明性文章时往往会采取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列数字等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细细品味,让学生从中了解不同说明方法的作用,体会文章语言的奥秘,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应用能力,还能够增强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

例如,第五单元的精读课文《太阳》就是一篇典型的说明文。在讲授这篇课文时,笔者以学生为主体,紧紧围绕叶圣陶先生提出的“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的观点,引导学生找一找文中介绍了太阳的哪些特点,并让学生说一说作者是用什么说明方法介绍太阳的。基本的说明方法学生之前已经接触过,所以这部分内容以自主学习为主,相互交流为辅。此外,笔者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了三个句子,这三个句子分别使用了“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笔者将它们放到一起,让学生对照学习,学生很容易就会发现这三种说明方法不同的表达效果。

三、对比学习,体会表达

说明文除了用词精当、语言准确、讲求科学外,还能够表达作者的感受,尤其是那些相对来说文艺性较为浓厚的说明文,作者通常会运用细致的描写、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第五单元第二篇精读课文《松鼠》与《太阳》不同,是一篇语言生动传神、极具文学色彩的文艺性说明文,文章字里行间都体现着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显然,编者是想通过这些阅读材料让学生对不同说明性文章的语言风格有所了解。因此,讲授《松鼠》一课时,笔者以对比阅读作为支架,引导学生展开学习。先让学生将课后第二题与文中相对应的内容进行对比,从中了解文本生动、活泼的说明特点,体会不同说明性文章的不同语言风格,并明确“无论哪种文体表述都要准确、清楚、有条理”。再让学生将《松鼠》与《太阳》的语言风格进行了对比,学生又一次感受到了不同说明文的语言风格,接着笔者顺势提出问题:“同是说明文,《太阳》与《松鼠》在写法上差别很大,这两篇课文的介绍方法能不能换一换?为什么?”学生的回答让笔者看到了他们思考与思维的广度:“无论哪种风格,描述都要准确、清楚、有条理”“表达方式的选择取决于说明对象的特点”“只要说明白了就是成功的”。至此,笔者带领学生对文本表达方式的学习就告一段落了,学生的表现非常令人欣慰。

在这节课上,对比学习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说明文准确、活泼的语言特点,明确说明性文章语言风格的多样,为学生“介绍清楚一种事物”打开了思路。

四、搭建支架,降低习作难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为了落实本单元的习作目标,笔者将“交流平台”的相关内容与两篇精读课文结合了起来,学生通过学习对说明文的表达方法及表达特点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他们发现原来说明文除了准确的文字、科学的数据外,还可以用描写性的语言准确地介绍事物,这种教学方式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基础上,笔者还根据不同文本的表达特点,分两次结合“初试身手”让学生完成相应的练笔。通过练笔,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知识转化能力也提高了。

该单元“初试身手”共两个内容:一是让学生选择身边的一个事物,试着运用多种方法说明它的特征;二是让学生将一篇散文改写成说明性文章,进一步了解说明文语言风格与其他文体风格的不同之处,起到明确文体的作用。

讲授精读课文《太阳》后,笔者要求学生完成“初试身手”的第一个内容,让学生根据教材中的例子了解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并以自己熟悉的事物为写作对象,尝试介绍一种事物的特点。在课堂交流过程中,有学生选择了窗外的树,他很自然地就把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等说明方法运用到了文章中,达到了练笔的目的,但有学生选择的素材很难综合运用以上说明方法。由此可见,选材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对学生进行了相应的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了课后习作。讲授《松鼠》一课后,笔者结合“初试身手”,让学生尝试将本册第一单元《白鹭》中的一段改写为文艺性说明文,让学生从中感受说明文不同表达方式带来的不同表达效果,为落实习作单元的教学目标奠定了基础。

有了“初试身手”片段说明方法做铺垫,学生在完成该单元习作时,大多能选择自己较为熟悉的事物,借助“思维导图”,运用恰当的说明文表达方法,抓住事物的典型特点,准确、清楚地介绍事物。

总之,在该单元教学中,笔者根据课文内容和表达特点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分散到了每节课中,使每节课的教学设计都有训练的重点,通过“学习—发现—模仿”的教学方式,从教学生“写什么”转向教学生“怎么写”,从关注内容转为关注方法,让学生每节课都有所收获,进而“梯度性”地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有效地实现了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目的。

作者单位  西安交大阳光小学

猜你喜欢

说明文事物习作
来来来,一起装修数据库——说明文也能很生动
说明文阅读专练
单独中的洞见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习作展示
春天来啦(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