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关系研究

2021-03-22李宇剑

旅游纵览 2021年2期
关键词:产城融合溢出效应产业集群

李宇剑

摘 要:以克鲁格曼为首的新经济地理学派的空间发展论断,间接奠定了“产城互促,产城融合”的思想基础。产业集群作为一种具有地缘特征的产业组织形式,具有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以及强大的溢出效应,是城镇化的前提和基础。城镇化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空间地理载体,是产业集群发展的有力支撑。基于国内外学者对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之间互相促进、协同发展的基本共识,通过对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关系现有研究文献的回顾分析,得到3点启示:未来产业集群和城镇化互动关系的研究应突破宏观走向微观;构建一套区域尺度的理想逻辑框架;将研究重心转移至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与新型城镇化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产业集群;城市群;城镇化;产城融合;溢出效应

中图分类号:F127;F299.27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产业集群,被视为具有明显地缘特征的产业组织形式,蕴含强大的集聚功能和战略竞争优势。城镇化作为现代化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直接指标,堪称21世纪中国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事件之一。从经济发展历程来看,工业化集群效应对城镇化影响巨大,工业集群具有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以及强大的溢出效应;城镇化进程推动了工业化的发展,并以工业集群为基础和支撑。可见,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之间相互支撑、相互融合,两者能够产生共振,产业集聚的过程即城镇化过程[1]。一方面产业集聚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应为城市的产生奠定了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城市的发展为产业集聚提供可持续发展动力,产业在空间上的聚集既维系了自身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城市的扩张。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和比较分析法,梳理了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围绕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关系、产业集群与城市群、服务业集群与城镇化以及农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关系,研究其动态和发展趋势。

一、产业集群与城镇化

中日学者关于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关系的研究差异主要体现在其是基于扩散机制还是集聚机制。日本学者长尾谦吉认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导致人口集中流向城市,导致生产要素成本上升,造成产业向外围区域扩散转移,加速了周边地区的城市化。城市产业结构趋同易于形成城市圈,城市圈效应有助于推动产业集群发展。这是基于扩散机制维度来认识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关系的理论判断。我国学者认同产业集聚是城镇化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增强城镇吸纳人口和要素的能力和综合承载力,提升城镇的经济实力和竞争优势,并利用产业的集中布局,形成专业、高效的分工体系,以降低城镇化成本;而城镇良好的区位优势、丰富的自然、人力资源以及完善的基础设施,为产业集聚创造了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并不断促使产业集聚向更高水平推进,产业集群的形成本质上依赖城市功能的支撑,并按照系统性、个性化的原则优化城市功能 [2]。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相生的过程,即两者内部各要素冲突的解决过程,不同要素的冲突形态则导致了两者互动的模式差异,这是基于集聚机制维度来认识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关系的理论判断[3]。

我国学者在不同的尺度上对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进行了研究。区域尺度上,产业集群促进了城镇化所赖以生存的要素的形成和发展,为城镇空间扩张提供了便利;城镇化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地理空间,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4]。但产业聚集一定程度上也会制约城市化进程,因为不同程度的城市化进程会产生产业要素的向心聚集、布局的结构性渐进优化和经济合理增长的差异化[5]。基于协同学视角,产业集群和城镇化在区域中为一对相互作用的系统,二者“耦合”作用表现为相互促进的正反馈或相互限制的负反馈[6]。而两者最为突出的问题即传统模式的城镇化与产业集聚效率低,从而阻碍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耦合协调进程[7]。基于企业维度视角,由于集聚效应驱动,产业集群与城镇化在人口与产业集聚、区位品牌、要素整合、信息外溢、技术创新、规模和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等方面能够互相促进[8]。

二、产业集群与城市群

在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作用下而衍生出的产业集群与城市群的双向关系,在我国也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形成了一批前期研究成果。

(一)产业集群与城市群的互动影响机制

互动影响机制上,产业集聚不仅为城市发展拓展地理空间,而且可以促进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9]。一定区域内,产业群与城市群之间存在着耦合关系,其耦合度与区域发展呈现显著正相关,高度耦合后形成城市群域经济体。耦合过程遵循共生互动、聚散与竞合三大规律,耦合机制包括产业链与城市链融合机制、产业与城市空间组织联动机制、叠加放大机制以及政府推动机制等,具有内生性、自组织性、网络性、柔性、阶段性等特点[10]。跨区域层面,产业链条可通过跨区域发展促进价值鏈的形成和延伸,由此促进城市链的形成并推动城市群和区域的共同发展[11]。

(二)产业集群与城市群的集聚演化机理

在新经济地理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原理的分析框架下,产业关联、产业聚集、技术扩散以及产业转移多元效应共同推动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12]。而且,行业内集聚推动专业镇(村)的形成以及中小城市的独立发展,行业间集聚则促进大城市或城市群的产生[13]。尤其是通过空间集中、产业集聚以及全球化网络环境中培育出来的产业集群将全面推动城市群的发展[14]。

(三)产业集群与城市群的竞争力研究

从竞争力角度来说,产业集群是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城市竞争力从而带动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推动我国城镇化进程,需同时发挥城市聚集经济、产业集群和城市群的作用;城市群作为一种城市体系,由不同层次的产业链联结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而构建。因此,打造城际战略产业链有助于提升城市群整体竞争力[15]。

三、服务业集群与城镇化

(一)服务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关系的理论阐释

城市形成源于商品和服务的集聚,服务业集聚效应则进一步推动城市经济发展[16]。服务业集聚与城镇化在本质上是互为正向影响的内生化过程,且服务业集群影响城镇化发展的系数较之城镇化对服务业集群的影响系数更大、显著性更强[17]。服务业集群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力量,主要体现在吸纳大量非农人口就业、促进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提升和完善城市各项功能3个方面,通过提升服务企业内部的规模经济、服务产业竞争力以及区域创新能力、区域品牌优势,从“量”和“质”两个层面推动城镇化进程;城镇化的要素集聚特征可通过改善服务业集聚形成的社会经济、创新环境和空间等因素,为服务业集聚提供充足劳动力和多样化市场需求,并通过城镇自身区位优势叠加、基础设施建设、交易成本控制来释放服务业集聚效应,提升服务业的区域集聚水平,推动服务业集群的时空演进[18]。服务业集群是架起产业转型和新型城镇化的桥梁,应以发展的眼光、统筹的思路,发挥服务业集群在产业转型和城镇化更新中的积极作用[19]。

(二)服务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关系的实证争议研究

服务业集群与城镇化双向互动关系存在一定争议。相关研究表明,东、中、西及东北各省服务业集群与城镇化均表现出没有或具有单向及双向关联的结论,而且西部服务业集群对城镇化水平的促进作用大于中东部区域[20];就全国而言,服务业集聚度每提高1%将促进城镇化水平提高约0.54%,二者耦合互动具有时空变迁的特点,但整体效果欠佳,东部地区失衡严重,少数省份协同发展[17-18]。从短期来看,服务业集群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小于城镇化对服务业的促进作用;长期内,服务业集群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大于城镇化对服务业集群的推动作用[21]。

(三)旅游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关系研究

研究表明,旅游结构效应和集聚效应通过将资源比较优势化为竞争优势,使城镇化呈现出不同模式与空间特征,从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方面实现新型城镇化“精明增长”[22-23];而城镇化既为旅游业集聚提供充足劳动力,又为旅游企业提供创新源动力,促进旅游业发展所需要素、资源的集聚与流动[24]。所以,旅游小城镇集群研究应聚焦于其形成机制、内部构造演化模式、路径和动力机制、外部空间演化模式和实现过程[25]。蕴含多功能、多业态、多产品于一体的旅游度假综合体的打造,提供了旅游城镇化发展的新模式,能超越传统景区实现旅游业与城镇化良性互动[26]。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与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旅游产业集群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城镇化对旅游产业集群的城乡收入差距缩减效应具有抑制作用[27]。

四、农业集群与城镇化

农业集群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也受到了国内少数学者的关注。研究主要观点认为,农业集群能够有序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双向合理流动,通过提升中小城镇化水平实现我国城镇化均衡发展[28]。尤其是在我国西部地区,农业产业集群网状产业链具有广泛集聚经济效应,庞大的市场组织网络利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农业产业竞争优势、提升农业产业效率,以关联产业的形式间接带动二、三产业发展,从而逐步实现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29];而合理的城镇化空间体系设计可有效引导农业产业要素有序集聚、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并有利于产业的结构调整,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集群的现代化[30]。推动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提重在保持农业集群化和城镇化整体协同发展程度的进一步提高[31]。

五、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

综上所述,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之间联系密切,国内外学者均肯定两者存在互相促进、协同发展的关系。

产业集群与城市群互动发展是对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关系研究的深化,我国学者从互动影响机制、集聚演化机理、互动竞争优势3个层面做了分析研究。服务业集群与城镇化两者相互促进、互动发展,服务业集聚与城镇化在本质上是互为正向影响的内生化过程,但由于两者互动过程的复杂性以及城镇化发展阶段和水平的不同,可能只单方面呈现服务业集群促进城镇化或城镇化促进服务业集群的现象。同时,农业集群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也受到了我国极少数学者的关注。

(二)启示

现有成果聚焦产业集群与城镇化、城市群的互动关系,服务业和农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关系研究,但仍处于研究初级阶段,且均围绕产业集群的宏观层面展开,各自细分领域的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关系研究视角缺乏。同时,不同属性的产业集群如何影响衡量城镇化的细分指标体系,以及城镇化细分指标体系如何影响不同属性的产业集群,这种微观视角的互动关系并未有相应研究佐证。尤其缺乏省域维度、城市群维度以及不同属性的地级市维度的不同产业集与城镇化互动关系异质性的探讨与分析。

首先,未来产业集群的研究应突破宏观走向微观,细分产业集群研究领域,构建不同细分行业的集群度指标,同时细化城镇化尤其是新型城镇化、城市群的评价指标体系,从其互动关系的微观机制、演化动力、整合逻辑、效应提升等方面开展系统研究。其次,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关系研究应构建一套区域尺度的理想逻辑框架,尤其是在省域、城市群、地級市3个维度,需要连续有效的数据及创新研究方法,强化两者互动关系的时空异质性分析,以正确指导我国产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实践。再次,应契合党的十九大报告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主要社会矛盾以及追求高质量发展的伟大研判,顺应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新时代及新型城镇化稳健发展,在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关系研究的指引下,重点探索现代服务业集群与新型城镇化的互动关系研究,全面推动我国“产城互促,产城融合”的互动工程建设。

参考文献

[1] 杨艳琳,李魁,刘淑春.基于产业集聚的我国农村城镇化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06(8):33-36.

[2] 葛海鹰,丁永健,兆文军.产业集群培育与城市功能优化[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36-40.

[3] 程文亮.产业集聚与城镇化互动模式研究:基于TRIZ冲突解决理论[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12):119-123.

[4] 张贵先.重庆市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模式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13-27.

[5] 沈飞,俞武扬.产业集群与区域城市化进程关联的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3(1):81-86.

[6] 李恩平.“十四五”时期长江经济带城镇化与产业集聚协调、优化[J].企业经济,2020(8):25-31,161.

[7] 刘湘辉,孙艳华.集聚效应:中小企业集群与城镇化耦合发展的机理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10(2):95-99.

[8] 赵增耀,陈斌.城镇化与产业集群的耦合对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基于江苏省的实证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32-40,191-192.

[9] 赵淑玲,曹康.产业集群与城市化关系问题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05(2):136-138.

[10] 郭凤城.产业群、城市群的耦合与区域经济发展[D].长春:吉林大学,2008:3-13.

[11] 王红霞.城市群的发展与区域合作:城市与区域合作发展研究热点综述[J].上海经济研究,2006(12):115-123.

[12] 乔彬,李国平.城市群形成的产业机理[J].经济管理,2006(22):78-83.

[13] 左学金,权衡,王红霞.上海城市空间要素均衡配置的理论与实证[J].社会科学,2006(1):5-16.

[14] J Lu, Z Tao. Trends and determinants of Chinas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2009(2):167-180.

[15] 朱英明.长三角城市群产业一体化发展研究:城际战略产业链的视角[J].产业经济研究,2007(6):48-57.

[16] W Christaller, C W Baskin.Central places in southern Germany.Translated from Die zentralen Orte in Süddeutschland[J]. Geography,1966(4):418-419.

[17] 陳立泰,张洪玮,熊海波.服务业集聚能否促进城镇化进程: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J].西北人口,2013(2):55-59,65.

[18] 张勇,蒲勇健,陈立泰.城镇化与服务业集聚:基于系统耦合互动的观点[J].中国工业经济,2013(6):57-69.

[19] 徐小琴.现代服务业集聚、产业转型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性评价[J].商业经济研究,2020(5):181-183.

[20] 纪玉俊,丁科华.我国服务业集聚与地区城市化存在关联关系吗 :基于1987年 ~2011年省级面板数据格兰杰因果检验的分析[J].产业经济评论,2014(5):27-36.

[21] 孔善右,唐德才,程俊杰.江苏省服务业发展、城市化与要素集聚的实证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9,(1):167-170.

[22] J Jackson, P Murphy. Clusters in regional tourism An Australian case[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6(4):1018-1035.

[23] 张振鹏.充分发挥城郊旅游产业对新型城镇化的带动作用[J].经济纵横,2014(2):78-82.

[24] 石龙.旅游产业集聚与城市化互动机制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493-497.

[25] 赵小芸.旅游小城镇产业集群动态演化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0:1-25.

[26] 冯学钢,吴文智.旅游综合体的规划理性与结构艺术[J].旅游学刊,2013(9):8-10.

[27] 王明康,刘彦平.旅游产业集聚、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78-88,163.

[28] 晏小敏,李启平.农业产业集群与农村劳动力迁移、城镇化的关系研究[J].求索,2016(2):93-96.

[29] 莫少颖.论农业产业集群与西部农村城镇化[J].特区经济,2006(1):230-231.

[30] 李菁,揭筱纹.基于农业产业集群的西部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J].天府新论,2014(2):75-80.

[31] 王兆君,任兴旺.农业产业集群化与城镇化协同度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19(3):106-118.

猜你喜欢

产城融合溢出效应产业集群
关于江苏中关村实现产城融合的调研与思考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城融合在产业新城规划中的应用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基于产业集群导向下中小型企业工业产品创新设计模式再造
新常态下蚌埠市玻璃产业集群发展探究
以潍坊滨海区为例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安徽省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
湖北省大冶市食品饮品产业集群效应分析
城镇化中人口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产品伤害危机对区域品牌的溢出效应及应对策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