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语文现代文“慢阅读”教学研究

2021-03-19潘欣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1年29期

潘欣

摘 要:慢阅读指的是用足够的时间,沉浸在一本书中,慢慢欣赏和品味其中的内容。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为了防止学生因阅读速度过慢而影响答题速度,会下意识锻炼其阅读速度,但这会让学生缺少发现文字意义的机会,影响其核心素养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高。本文就核心素养视域下,如何在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开展“慢阅读”展开分析,并提出几点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 初中语文 现代文阅读 慢阅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29.007

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关键时期,教师要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开展“慢阅读”,让学生沉浸在文字的魅力中,并经过思考、质疑和沉淀,促进人格形成与发展。“慢阅读”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通过品味和分析产生更深层次的感悟,进而使情感得到升华。

一、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应用“慢阅读”的意义

在初中教学阶段,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生经历都不丰富,在现代文阅读学习中,很难品味其中的精髓,也难以深入理解作者在文字中融入的情感,更多是在教师的领导下,了解其中的主旨和组成结构,这种学习无疑是浅显的。素质教育理念下,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应改变自身的教学形式,合理应用“慢阅读”,让学生在慢阅读中对文本中的语言进行揣摩、辨析和反复思考,不仅会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增强语感,提高阅读能力,还能升华情感,使核心素养得到提高。另外,现代文阅读教学本身就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阅读是教学的关键,学生只有读的多、感悟多,才能产生认同感和代入感,并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由此可见,在现代文阅读中应用“慢阅读”,能够让学生从语言内容和表达方法两方面品味现代文中的语言魅力。

二、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应用“慢阅读”的策略

1.放慢阅读速度,提高阅读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中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想要做到面面俱到,自然会感到教学时间不充裕,而且这种教学方式也不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先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来确定教学内容及重难点知识,这样才能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在课堂中不要一味追赶进度,而是要放慢脚步,通过精读、自读、分角色朗读、分段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主旨和情感,尤其要重视对关键句和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展开分析,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举例来说,在学习《济南的冬天》一课时,作者在景物描写之中,寄托了对济南冬天的无限喜爱。考虑到这篇文章中的内容较为浅显,教师可以将教学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领悟抓住主要景物特征的细致描写方法。想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需要放慢教学速度,带领学生以多种方式反复诵读文章,使其深入文本内容中,进行深刻感悟,并进行个性化解读,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后读,进而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及语文素养。

2.借助问题引导,促进思维发散

想要构建一节精彩的语文课,不仅需要教师提前精心预设,还需要学生配合生成,生成部分是最有价值的,能够在无形中引导教学节奏慢下来。在讲解现代文阅读时,教师就可以在生成过程中,提出合理的问题,引导学生完成课堂中的交流和讨论,让学生在问题引导下实现思维发散,并在与教师或同学讨论的过程中,完成知识探究,实现智慧增长,从而更好地领略文本内容营造出的美好世界。举例来说,在学习《散步》一课时,教师要先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学生可以很轻易地了解到,文章主要讲了一家四口在春天的田野散步这件事情。在这一过程中,部分学生则会提出“儿子明明知道母亲的身体不好,走远会累,为什么非要劝体弱的母亲出来散步呢?”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值得学生深入探究,教师要鼓励学生朗读第三段,并从原文中找出原因。通过阅读和讨论,学生会发现作者在文中用了两个“太迟”,强调了等待春天之久,也是责怪冬天的时间太长,进而从“我”关心母亲的身体,引申到“孝”这一传统美德上。从语言到文化的转变,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发散,并深入理解文字背后的情感。

3.读写一体化教学,培养写作能力

在“慢阅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在阅读中推敲文字的好习惯,在教学中很多学生在读过一次文章后都会觉得没有反复阅读的必要。这种认知是浅显的,很难认识到更深层次的东西。因此,教师要放慢教学节奏,指导学生斟字酌句,探索文字背后的奥秘,大到修辞手法,小到标点符号,都值得学生仔细品味。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有明显的提高,所积累的词汇和表达技巧也可以应用在写作中。举例来说,在学习《秋天的怀念》一课时,当教师讲到“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这部分内容时,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要用悄悄地、偷偷地来形容母亲的行为呢?能不能将这两个词删除掉呢?”学生在反复阅读和推敲后回答:“母亲先是悄悄地躲出去,目的是想让作者发泄出心中的不愉快,但又因为关心而偷偷关注作者,伟大的母亲独自承受着一切。这两个词也不能删除,删掉后语句中的情感基调就出现了变化,难以突出母爱的伟大。”从句子中的关键词入手,带领学生咬文嚼字,进而理解文字背后的深意。

4.营造安静氛围,加深情感认知

在安静的氛围中,学生会静下心来,有助于解讀和赏析文本内容,因此,教师想要引导学生更快地投入到慢阅读中,要重视营造安静的氛围。同时,新《课标》中也对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逐渐理解、体验、感悟文本内容,从而形成语感,随着阅读量的增加而逐渐提升语文素养。对此,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应为学生营造安静的环境,让其细读文本内容,含英咀华,品味文字中的情感和道理。举例来说,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因为文章的篇幅较长,教师可以采取默读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在安静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阅读效率会明显提升,并掌握文章的情节,接着再让学生仔细阅读,着重体会作者的成长历程。再选出多位学生模仿作者的语气加以朗读,通过比较感悟其中的情感基调,依次品味各段内容,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5.补充原作内容,感受经典魅力

由于教材中的篇幅有限,部分现代文内容存在不完整或是改编的情况,情感和主旨与原作存在些许差别。对于文学素养较低的初中生来说,如果仅阅读课文很难正确理解其中的主旨和情感。对此,教师可以将改变教学方式,不再将目光局限在教材内,将课内外阅读相结合,在教学中补充原文,带着学生逐字逐句朗读,体会其中精彩生动的语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经典的魅力,慢慢体会其中的韵味。举例来说,在学习《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一课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补充原文,再带领学生逐字逐句朗读,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完整的认识,当学生进入到文字情境中后,无须过多讲解,就能够让其感受到原作的魅力。接着,在课堂中用30分钟左右的时间,引导学生揣摩语言、品析细节描写,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阅读原作,让学生由课内阅读转向课外阅读,从而更精准地把握文章中的主旨和情感。

总的来说,在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合理指导学生开展“慢阅读”,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能力,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慢阅读”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品味现代文中的文字和风格,注重心灵与文本内容的互动,真正与人或景产生共鸣,在轻松的阅读氛围中有所体验,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 吴英浓《现代文阅读教学及有效性重构分析》,《语文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22期。

[2] 郑贤铭《关于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的研究》,《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0年第11期。

[3] 谢富强《学科素养下初中现代文细读教学策略探讨》,《中学课程资源》2020年第7期。

[4] 李慧玲《做阅读的点灯人——新〈课标〉下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探》,《考试周刊》2020年第3期。

[5] 徐新利《初中语文课堂现代文阅读教学思考——以鲁迅先生作品为例》,《新作文(语文教学研究)》2020年第3期。

[6] 华晓慧《思考如何在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课外语文》2020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