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子宫双球囊导管与缩宫素促宫颈成熟引产效果比较

2021-03-18王梅花徐慧玲崔凤玲高玉婷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1年10期
关键词:宫素球囊产程

王梅花 徐慧玲 崔凤玲 高玉婷

安徽省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34000)

宫颈成熟是提高分娩率必不可少的因素[1-2]。为保证母婴安全,临床一般采取一定手段使产妇宫颈扩张成熟,达到正常分娩,但有80%~90%引产产妇宫颈条件不成熟,导致分娩困难[3]。对宫颈不成熟的足月妊娠产妇,临床多采用机械扩张与药物促进宫颈成熟,研究发现小剂量缩宫素促宫颈成熟效果明确且安全性较高,在临床应用广泛[4]。而另有研究发现,双球囊导管促宫颈成熟,可有效缓解产妇痛苦,缩短产程,效果显著[5]。但目前临床关于子宫双球囊导管、缩宫素两种促宫颈成熟引产方式的效果比较尚未完全明确。为此本研究纳入相关病例,探究二者促进宫颈成熟引产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样本量的确定采用优效性检验样本量计算,检验水准α=0.05,把握度取90%,结合既往文献报道及研究,采用PASS软件计算每组需样本量为110例。选取2018年5月—2019年6月本院产科收治的头位足月妊娠产妇22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6]:①年龄≥20岁;②胎儿正常、头位、单胎、未进入产程且胎膜完整,无头盆不称、孕周37~42周,宫颈Bishop评分<6分;③可伴有糖尿病、肾病和高血压;④经彩超检查评估胎儿体重<4000 g。排除标准[6]:①软产道及骨产道畸形或异常;②合并前置胎盘、急性阴道炎、胎盘早剥、无法处理的阴道流血等妊娠并发症;③有宫颈手术病史;④缩宫素引产禁忌;⑤子宫破裂病史或子宫肌瘤剔除术。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两组各110例。纳入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1.2.1双球囊组使用双球囊导管促宫颈成熟后引产。常规术前准备,置双球囊导管入宫颈管内,40 ml 0.9% NaCl注射液注入宫腔球囊中,下拉球囊使宫颈球囊外露,探查宫腔球囊部位。听胎心,观察产妇情况30 min无异常送入病房继续观察,若出现宫口开大、规律宫缩及水囊脱出及时进行分娩;若产妇出现阴道流血、破膜、发热或感染等不适反应,及时取出球囊;若一切正常,则在放置12h后取出球囊导管,行宫颈Bishop 评分,≥6分进行人工破膜;若1h后产妇仍未临产给予缩宫素静滴引产,专人监护,密切观察,并准备紧急预案。

1.2.2缩宫素组以4滴/min静脉滴注2.5u缩宫素+500ml平衡液,根据宫缩情况调节滴速。静脉滴注过程中观察产妇宫缩情况和胎心,若异常立刻停止给药并对症处理。规律宫缩指标:间隔3~5 min/次,持续时间20~30 s/次。若给药8 h后仍未出现规律宫缩即停药,次日再重复给药,如48 h内仍未临产改为剖宫产分娩。

1.3 观察指标

1.3.1促宫颈成熟效果产妇宫颈Bishop评分>6分或较治疗前提升≥3分为显效;Bishop评分较治疗前提升2分为有效;Bishop评分较治疗前提升1分为无效。总有效=显效+有效。

1.3.2产妇分娩情况统计对比两组产妇产后出血量、各产程时间、总产程时间、诱发临产时间及自然分娩率。

1.3.3子宫破裂率及新生儿情况比较两组产妇子宫破裂率,新生儿体重、5 min Apgar评分。

1.3.4不良反应统计产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宫缩过频或过强、发热、胎心异常、新生儿窒息、胎儿宫内窘迫等。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产妇基本情况

双球囊组产妇年龄(26.3±4.2)岁(20~38岁),孕周(40.2±1.25)周(37~42周);缩宫素组产妇年龄(27.0±4.8)岁(20~36岁),孕周(39.8±1.5)周(38~42周)。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

2.2 促宫颈成熟效果

双球囊组促宫颈成熟有效率高于缩宫素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促宫颈成熟效果比较[例(%)]

2.3 分娩情况

双球囊组诱发临产时间、各产程时间及总产程时间均短于缩宫素组,产后出血量少于缩宫素组,自然分娩率(92.7%)高于缩宫素组(72.7%)(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产妇分娩产程情况比较

2.4 子宫破裂率及新生儿情况

产妇发生子宫破裂率,以及新生儿体重、5 min Apgar评分两组均无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两组分娩情况比较

2.5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双球囊组产妇出现宫缩过频或过强10例,发热6例,胎心异常2例,胎儿宫内窘迫2例,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8.2 %(20/110);缩宫素组出现宫缩过频或过强6例,发热4例,胎心异常2例,新生儿窒息2例,胎儿宫内窘迫4例,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6.4 %(18/110)。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无差异(χ2=0.127,P=0.721)。

3 讨论

受主观或客观因素影响,足月妊娠产妇常出现宫颈成熟度不够现象,需引产[7]。目前临床常用的促宫颈成熟方案可分为机械和药物两种,但关于哪种方式应用效果更佳尚存在争议。

缩宫素作为临床常用促宫颈成熟引产一线药物,可有效增强产妇子宫肌张力,促进子宫收缩频率,达到促宫颈成熟、成功引产的目的[8-9]。但缩宫素见效慢,产妇需长期静脉滴注给药,有效率低[10]。

近年,随着医疗技术发展,双球囊导管在足月妊娠引产中得到广泛应用,球囊对宫颈温和,具有较好的促宫颈成熟及引产效果,且效果显著、安全性较高。双球囊导管经机械刺激以扩张产妇宫颈,还可压迫宫颈以促进垂体后叶素的分泌和促使子宫蜕膜以分泌前列腺素,进而缩短产妇产程和诱发临产时间,以促进产妇宫颈成熟[11]。张树婵[12]研究发现,双球囊导管干预可有效促进足月妊娠产妇宫颈成熟,提高自然分娩率,提高母婴安全;曾伟兰等[13]研究发现,双球囊导管可与生理性作用产生类似的促宫颈成熟,有效缩短产程,降低产妇剖宫产率,提高自然分娩率且不良反应少。有研究显示[14],宫颈成熟度高者,引产成功率升高。本研究发现,双球囊导管干预后促宫颈成熟有效率高于缩宫素组,显示使用双球囊导管引产效果更佳。产程情况,双球囊组诱发临产时间、各产程时间及总产程时间均短于缩宫素组,产后出血量亦少于缩宫素组,自然分娩率高于缩宫素组,说明双球囊导管干预可缩短产程,减少产后出血量,提高自然分娩率。可能原因为双球囊导管促宫颈成熟度更好,产程缩短,自然分娩率升高。而两组产妇子宫破裂率、新生儿体重及5 min Apgar评分未见差异,说明双球囊导管干预与常规缩宫素促宫颈成熟对产妇、新生儿影响无差别,临床应用安全性高;双球囊组产妇不良反应发生率与缩宫素组也无差异,说明双球囊导管干预未增加不良反应,对母婴安全性高。且放置球囊导管后孕妇无明显不适,对活动无明显影响,孕妇接受度更高。

综上所述,子宫双球囊导管促宫颈成熟引产效果较缩宫素更佳,可明显提高引产有效率和自然分娩率,减少产后出血,缩短产程和诱发临产时间,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性好。

猜你喜欢

宫素球囊产程
麦角新碱联合缩宫素在高危妊娠剖宫产术中的应用
切割球囊用于冠状动脉疾病治疗的现状及应用前景
一次性子宫颈扩张球囊在足月妊娠引产中的应用
分娩镇痛联合微泵静注缩宫素的临床效果观察
球囊压迫法建立兔双节段脊髓损伤模型
自由体位配合分娩球在第一产程中的应用体会
无痛分娩联合缩宫素缩短产程的效果及护理
间苯三酚联合SRL998A型分娩监护镇痛仪在产程中的应用效果
间苯三酚联合缩宫素在产程活跃期的应用效果
缩宫素联合米索前列醇用于引产后出血的防治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