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意义、现状及策略

2021-03-17董世军刘潼

成长 2021年3期
关键词:培育策略新时代大学生

董世军 刘潼

摘 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劳动教育上积极的探索,在总结经验、教训中逐渐形成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思想。随着物质条件极大改善及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大学生的劳动意识逐渐淡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劳动教育开始注重对劳动精神的培养,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建设者,针对我国高校在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上存在的问题,对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提出新的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 大学生 劳动精神 培育策略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務院在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意见》的出台,为新时代劳动精神培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指明了新的方向,劳动精神培育要贯穿于学校、家庭、社会,贯通于大中小学各个阶段,并要在劳动精神培育的内容安排上形成梯度,循序渐进,也更明确了对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重要性。

1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后备力量,培育劳动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1.1 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

中华民族在历史的进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力量。首先,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独有的品格。“天人合一”的观点经历儒家、道家、法家几千年的发展,在近现代,许多学者开始将生态环境问题与“天人合一”思想结合起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一种理想的状态,生态观念也逐步走入人们的认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与自然的矛盾也日渐凸显,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提高到并列位置,继承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正确认识我国生态问题并妥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通过培育大学生的劳动精神,让学生在辛苦劳动后懂得爱护自然,珍惜劳动成果,使学生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思维方式,成为珍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文明倡导者。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主张业精于勤躬身力行。孔子最早提出“行”对人的道德思想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孔子认为,真正的君子不应言行不一,要先做到并取得结果再去告诉别人你做了什么,要少说多做,我们判断一个人是否是君子,应该看他实际做的与他的言行是否一致,而不是轻易地直接相信他所说的话,能否做到言语谦逊谨慎,做事沉稳不张扬。荀子从唯物主义认识论出发,弥补了孔孟言论中的不足,他认为,想要了解任何事物重在实践,实践是增长知识的途径,否则只靠理论而不去体验也无法做到对一门知识完全掌握,“知”与“行”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也同样强调要先学习专业的与劳动相关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使知识得以检验并丰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

另外,中国传统文化提倡自强不息变革创新的精神。中华民族是重视创新的民族,中华民族的发展离不开不断的创新,与时俱进、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等都是创新的代名词。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工具来看,从石器到铁器、从原始到精耕细作的发展,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的创新与变革,逐步探索、追求美好便捷生活的过程。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了争取早日实现民族复兴,为中国的发展道路不断探索,为学习西方先进思想,学习西方之长技,兴军事、建企业,办学堂……中国人民从未停止过努力,抛开其中弊端和消极影响不谈,我们不能否认这其中凝聚着无数的智慧,是一个个为求民族发展进步的伟大的创新之举,是不畏坎坷曲折只为民族复兴所做的一次次努力,也充分体现中国人与时俱进、自强不息,不轻言放弃的优秀品格。

1.2 对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十分注重劳动教育,对新时代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也要重视对学生劳动观念、意识、能力及习惯等的培养,重在对学生在精神层面的培养,使学生形成吃苦耐劳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勇于创新精神,对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思想的继承。

在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最强有力的途径就是要把劳动与教育结合起来。面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现状,劳动者饱受剥削和压迫,为追求最大的利益资本家雇佣童工为其工作,使他们成为追求剩余价值的工具,而资本家的子女生活条件优越,根本没有机会接触劳动。在这样扭曲的社会现状下,马克思在对其他学者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借鉴的基础上,深刻认识到教育与劳动结合在人的培养上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劳动教育是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重要途径。这种结合,一方面是受教育者的教育要与劳动结合,青少年承担着建设民族和国家的重要责任,在他们的教育过程中,注入劳动的教育,使他们对劳动的积极意义认识的更为深刻;另一方面是劳动者在劳动中要结合教育,尤其是那些脱离了接受正常学校、社会教育的劳动者,接受教育才能使他们在学习更多生存技能的同时,使自身得到发展,这种双向的结合,能够避免人发展片面的问题。可以说,马克思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思想,是马克思教育观的核心内容,为社会主义在劳动精神培育上提供了深刻的启迪,新时代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后备力量,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对劳动精神的培养,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思想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继承和发展。

1.3 新时代大学生对劳动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对大学生的劳动教育,重在帮助大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励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献身的信念,对教育目标提出要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要求,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学会劳动、尊重劳动。

任何成大事者,都是在一件件小事中成长的,人的情操也要注重从平凡的小事中开始培养。大学生通过劳动实践,体会劳动者的艰辛,了解民众的需求,贯彻我们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理念,明确国家和民族的根之所系、魂之所在,塑造忧国忧民的民本情怀。

高校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让每位大学生不仅树立起劳动理念,懂得劳动的光荣和伟大,更能深知群众的疾苦和群众的需要,站在普通劳动者的角度,体验他们的工作、生活,站在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做爱国爱民,忧国忧民的优秀青年。

2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问题分析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培育大学生的劳动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要求。现阶段我国各高校对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由于受到学生自身观念及社会环境等影响,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高校及教师对学生劳动精神培育不够重视

近年来,高校逐年扩招,学生的就业压力和难度也随之递增,高就业率成为了评价各个高校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各高校、学生及家长关注的问题。为了提高就业率,高校加强对即将走入社会的毕业生的督促、劝导,甚至存在强迫学生签工作、不支持学生考公、考研的现象,学校不仅不能给学生正确的就业指导,反而影响了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受到学校对学生课程安排、管理体制等影响,高校教师为完成教学计划和课时安排,压缩了对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时间,教师由于家庭、工作的原因,没有多余时间甚至不愿学习新的知识,提升自我能力的意愿和积极性不高,逐渐失去对学生进行劳动精神培育的意识。学校、教师的意识薄弱,对国家的相关政策不关注、不了解,高校忽略校园文化的建设,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的效果。

2.2 缺少专门的课程和专业的教师团队

我国高校开设专门的劳动精神培育课少之又少,课程设置的独立性不强,都是融合在思政课中,而在思政课的教材中又几乎没有涉及到关于劳动精神培育的内容,大学校园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却难以学到系统的理论知识,难以对劳动精神、劳动精神培育形成最基本的认识。应该开设什么样的课程,课程内容又应该如何安排才能有利于学生发展,各高校还处在盲目和模糊的状态。虽然许多高校都设置了创新创业课,但教师专业能力弱、学生对此类课程不够重视,导致课程开展逐渐形式化。现阶段我国高校劳动精神培育课的教师力量严重不足,在某些开始劳动精神培育相关课程的高校中,基本都是以思政课教师或其他学科教师来兼任,教师专业性不强从而无法为学生提供正确的示范和指导,教师难以对课程内容、课程目标加以把握和理解,不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教学计划,对于学校提供的先进的教学辅助设备,教师缺乏灵活运用的能力,这些教学设备就形同摆设难以发挥作用。

2.3 高校及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单一

高校教师在授课形式上,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禁锢,高校的课堂依然是教师为主的课堂,高校教学还只停留在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的层面上,忽视了二者的双向作用,没有意识到教师与学生互相学习的重要意义,教师缺乏主动了解学生特点、需求的精神。另外,在学校安排的实践活动中,对学生的劳动认知、劳动能力要求并不高,教师及学校只关注学生的劳动结果,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过程都没有受到重视,一成不变的实践内容、实践地点无法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过于单调且形式化的实践活动已无法满足学生的劳动精神培育需求。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教师只局限于书本的知识,由于对书本上知识点的重复讲解,甚至只讲考试重点,形成了教师应付课堂、学生应付考试的教学模式,没有将国家政策、时事热点等适当的融入到教学内容中,课程内容难免枯燥乏味,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2.4 缺少完善的评价考核制度和劳动精神培育体制机制

现阶段我国各高校缺少对劳动精神培育的考核评价制度,将其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课或其他课程的评价系统中,也是没有说服力的,没有明确的考评制度也自然无法引起学生、教师的重视。劳动精神培育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高校只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核,对实践中的表現、态度没有详细的评价标准,这样会造成学生只为了获得成绩而忽视劳动过程中对劳动技能、劳动热情等的培养,在学生的成绩单上,没有能够体现劳动精神相关的评分项目,教师只关注学生的实践成果甚至只看学生的实践报告,难以对学生的实践情况做出及时评价,学生无法及时了解自身的问题并及时加以改正。另外,虽然高校对大学生的劳动精神培育也在不断做出积极的探索与尝试,但仍没有制定出严格的制度规范,也缺少专门的管理与监督部门来指导教师及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实施,高校的劳动精神培育难以有序开展。

3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策略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不仅是获得个人进步、提升自我价值、实现美好生活的关键,作为国家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建设者,对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是基于国家发展的新形势,高校作为大学生获得教育的主要场所,必须制定详细的培育策略并付出实际行动,调动全校师生学习的积极性。

3.1 树立正确的劳动精神培育理念

首先,高校应注重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形成崇尚劳动的观念。在大学校园中,高校可以利用在寝室楼、教学楼对劳动精神进行宣传,在校园中设立板报专栏,让学生自行设计相关板报;创办校园广播站,让学生在晨练、去上课的途中,能利用好碎片时间丰富相关知识,通过营造浓厚的校园氛围,使劳动精神深入人心,时刻存在于学生的视线中、生活中,增强培育效果。其次,树立正确的培育理念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也要有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要形成当今时代培育学生劳动精神具有重要意义的意识,要树立帮助学生树立劳动观、让学生学会劳动、尊重劳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帮助学生形成培养劳动精神能够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意识,新时代需要创新型的人才,因此教学目标除了要帮助学生树立劳动意识、培养劳动情感、提高劳动技能等,还要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列入劳动精神培育的目标,让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价值观念。

3.2 设置专门课程打造专业的教师团队

首先,高校要完善劳动精神培育的课程设置,为学生提供系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的平台。开设劳动精神培育的必修课程并设置期末考评,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劳动精神培育的认知和重视程度,教师要根据时代发展和学生特点设计教学计划,安排好学习各项内容的教学时间并严格按计划开展课程。高校要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创新创业的政策,就要发挥好创新创业课的作用,安排专门的教师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加强对创新创业政策的宣传,帮助学生了解国家的各项相关政策。其次,强大的师资队伍是劳动精神培育的保障,学校有必要对高校的每位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培训内容应包括劳动精神培育的基本理论、各项政策等,还应注重对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学校配备的先进设备的能力的培养,从而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综合能力,为学生做出榜样,以实际行动去影响学生。教师的专业能力增强,就有可能根据本校学生特点和时代要求进行教材的编写和选择,为学生提供更生动易懂的学习资料,不再出现“课程结束书还新”的现象,让学生有兴趣读、有兴趣学,使劳动精神培育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同时还要教师还应适当学习专业的心理辅导知识,在学生学习、生活上遇到困难时能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帮助。

3.3 开发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

首先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学会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前的准备工作达到更好的预习效果,在课上将自己的见解、想法与老师和同学交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感,教师也要谦虚学习学生新颖、独特的见解,了解学生的想法,结合教学经验、学生特点打造特色课堂,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环境。此外,学校也要多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学生参与日常生活劳动的机会,安排学生参与到校园植树、修剪草坪等实践活动中,另一方面要多开展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来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调动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学校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寻找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合适的实践机会的平台,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公益活动,加强各种职业体验,激发学生劳动热情,培养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其次,劳动精神培育的内容既要全面又要符合时代发展特点,教师既要对劳动精神的内涵、概念、意义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讲解,还应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充实教学内容并为学生提供正确的解读,劳动精神培育课又要与专业课、思想政治教育课结合起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尤其还要与创新创业课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建议的同时,通过劳动精神培育来塑造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坚忍不拔、不轻言放弃的品格。

3.4 完善劳动精神培育的考核评价制度

首先高校要建立评价考核制度,形成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对学生劳动品质、技能、成果都加以考察,要与其他专业课设置同等的学分要求,并作为一项单独的考核标准列入到学生期末评奖评优中,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要分别考核,并尽可能采取多种考核方式,除书面形式外,还可以举办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形式加以考察,消除学生对传统闭卷考试的抵触心理,教师和学生可以互评、互相监督,共同激励,对表现优异的学生和教师进行表彰。其次高校要完善劳动精神培育的管理机制,制定明确的制度规范来为全校师生提供具体的教学及学习标准,也要安排专门的监督管理部门,成立领导小组,对全校师生是否遵守教学教育规范进行监督和考察,并及时进行指导和调整,使高校的劳动精神培育工作能够有序开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新时代有新的要求,新时代有新的使命。综上所述,新时代对大学生的劳动精神培育,应重点放在帮助学生形成对劳动正确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对社会上关于劳动的错误言论、行为有正确的判断,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激发对劳动的热爱,能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尤其要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让学生能够拓宽思维,冲破传统择业观的牢笼,发现自己的潜能,发展自己的特长和兴趣,从而能让学生在实践中结合头脑中的理论知识,表现出不怕失败、奋勇拼搏、勇于奉献等精神气节,对社会弱势群体、对普通劳动者的人文关怀,以及代表民族和国家优秀品质的命运与共、和合共生的胸襟,无论对待劳动或是人生中的挫折,都能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做一个传播正能量的新时代大学生,努力让自己成为国家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为我国成为创新型国家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北京,2017.

[2] 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6.

[3] 殷宁充子.新时代在劳动教育中推进大学生绿色生态道德建设的思考[J].科教文汇,2020,499:56-57.

[4] 丁为祥.中国“天人合一”思想的形成与发展[J].唐都学刊,2015,31(6):1-18.

[5] 李拣材.论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6,17(4):44-49.

[6] 彭杨.穿越千年的人类智慧——我国古代生产工具的发展历程[J].农艺,2020,1:61-63.

[7] 唐伏祥.近代中国道路探索及现代意义[J].海峡教育研究,2018,2:44-48.

[8] 卓晴君.习近平劳动教育思想之重要战略意义[J].创新人才教育,2019,2:5-5.

[9] 赵晓蓉.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及其发展研究[D].四川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7.

[10] 杨丽.马克思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甘肃兰州:兰州大学,2016.

[11] 鄭银凤.“90”后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研究[D].四川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6.

[12] 蔡亚楠.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研究[D].河北保定:河北大学,2020.

[13] 王智鸿.新时代劳动教育思想研究[D].吉林长春:吉林大学,2020.

[14] 段红娟.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研究[D].甘肃兰州:兰州大学,2020.

[15]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8-09-10.

[16] 求实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2020.3.20.

[17] 李贵臣.儒家知行思想及其对中学德育意义的探析[D].山东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吉林建筑大学 (吉林省长春市 130118)

猜你喜欢

培育策略新时代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写作技巧培育策略分析
现行研究生教育评价体制下的优秀学位论文培育策略思考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培育模式、机制与策略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德才铸就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