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语法教学应与阅读教学有效融合

2021-03-16钟晓群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1期
关键词:复句例句语法

长期以来,初中语文语法教学与课文阅读教学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现象,我们在教学中要坚持语法教学与阅读教学有效融合的观点,有了这样的理念还需要全方位进行探索。

一、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的现状

语法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阶段适时、适量地学习语法知识是完全必要的。语法教学的意义,可以增强学生对母语的科学认识,使之更加热爱祖国语言,激发他们正确运用祖国语言并维护其健康和纯洁的积极性;语法是语文学科中抽象性、系统性最强的知识体系,学生通过学习语法可以加快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1]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七年级上册依次编排的语法知识是比喻、比拟、名词、词义与语境、古代常见的敬辞与谦辞、动词、同义词、词语的感情色彩、形容词、反义词、数词和量词、代词;七年级下册依次编排的语法知识是副词、介词、连词、排比、叹词和拟声词、助词(一)、助词(二)、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补充短语;八年级上册依次编排的语法知识是夸张、句子的成分、句子的主干、句子的语气(一)、句子的语气(二);八年级下册依次编排的语法知识是语序要合理、句子的结构要完整、句式不要杂糅、句子成分搭配要恰当;九年级上册依次编排的语法知识是单句和复句、递进复句和承接复句、并列复句和选择复句、转折复句和因果复句、假设复句和条件复句、恰当使用关联词语。细数一下,初中语法知识点内容丰富,有些抽象性比较强,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具有挑战性。

就目前整体的教学实践情况来看,对于初中语法教学来说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语法知识讲授过程与整个课文教学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现象。[2]很多教师就语法知识讲授语法知识,适时灵活借用古汉语语法和英语语法来辅助理解,加以必要的练习巩固,有时效果并不显著。部分地区由于受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教学课时大部分花在课文阅读教学和练习巩固上,语法教学基本上处于边缘化地位,语法教学显得随意性,学生的掌握表现为碎片化、浅层次。但是,七年级大多数学生对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常见修辞手法,基本能做到理解其概念、分析其作用、掌握其用法,这得益于小学阶段对这些基本语法知识长期的概念教学、练习巩固和课文阅读教学中的理解和运用。

因此,初中语法教学不宜离开阅读教学,否则就脱离了语言学习的情境,脱离了有意义学习,也离深度学习相去甚远。我们要坚持尝试将初中语法教学与阅读教学有效融合,来引导学生深层次理解和运用语法知识,提高学生语法水平,实现深度学习。

二、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的策略

笔者已经完成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一轮教学,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就如何将语法教学和阅读教学有效融合这个问题,提出以下四种策略。

(一)寻找课文例句,在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语法知识概念。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语法知识小卡片都编排在某篇课文之后,如“比喻”编排在朱自清《春》后,举“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等句子为例;如“数词和量词”编排在郑振铎《猫》后,举“有一次,居然抓到了一只很肥大的鼠”等句子为例;如“夸张”编排在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后,举“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等句子为例。

这样编排的好处是刚刚完成课文阅读教学,便于就近寻找到语法知识的例句。比如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课文《列夫·托尔斯泰》一文中寻找运用夸张修辞手法的语句,学生应该能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列举出“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和“乱蓬蓬的头发,怎么也遮不住两只难看的招风耳”(类似“未出庭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和“去年一点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这两个“扩大夸张”句;至于“缩小夸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重点阅读课文《列夫·托尔斯泰》第四段,欣赏作者如何夸张的、刻薄的调侃托尔斯泰的长相的平庸普通;而“超前夸张”这个较为生疏的语法知识,教材举“他酒没沾唇,心早就热了”一句为例,学生在《列夫·托尔斯泰》一文中找不到例句,那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学过的课文《春》中找出“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是桃儿、杏儿、梨儿”这句,从读过的名著《骆驼祥子》中找出“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这句。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由近到远充分寻找语法知识的例句,确实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语法知识概念。

(二)加大学习比重,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语法运用意义。

课文《列夫·托尔斯泰》阅读提示中说道“作者驰骋想象,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文章语言典雅优美,文气酣畅。对于一些精彩的语句,可以反复诵读,细细品味”。在此文的阅读教学中,本应该加大对“比喻”和“夸张”语法教学的比重。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赏析课文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和感受作者对托尔斯泰的仰慕崇敬之情。

《再塑生命的人》课后编排的语法知识小卡片是“动词”,例句都源自该课文。但是笔者觉得该课文在阅读教学中也可以加大“名词”语法教学的比重,因为该课文的情境是莎莉文老师教海伦·凯勒在玩布娃娃的过程中拼写了第一个单词“doll”(布娃娃),随后教了“别针、杯子、水、父亲、母亲”等一系列词语,“水”这个单词也是莎莉文老师引导海伦?凯勒在井房里感知水的流动和清凉中拼写出来的。尤其突出的是,海伦?·凯勒感知到“爱”这个抽象名词,就是莎莉文老师用智慧和爱引导海伦·凯勒从生活的迷雾中走向光明,再塑了她的生命。如果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能引导学生理解名词的丰富性,与课文语句“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名字”、“这些词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团锦簇,美不胜收”等契合,那么也就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了。

又如“感叹词和拟声词”语法知识卡片编排在七年级下册课文《台阶》后,“拟声词”的例句是《台阶》中“那根很老的毛竹扁担受了震动,便‘嘎叽地惨叫了一声,父亲身子晃一晃,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这句。因为《台阶》中没有“叹词”,所以没有为语法知识小卡片提供“叹词”例句。其实在《台阶》的阅读教学中也可以适当的加大语法教学的比重。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父亲造高台阶的心路历程,可以激发学生分别在第六段“我们家台阶低”前、第二十四段中“说硬了硬了”“说实了实了”“说全冻了”各句前、第三十一段“这人怎么了”前等位置添加适当的感叹词,这样可以品读出父亲造高台阶前的决心、造高台階时的兴奋和急切、造高台阶后的困惑迷茫等这样强烈的、复杂的情感。阅读教学中语法教学比重的适当加大,不仅有助于让学生理解语法运用的意义,也有助于推进学生阅读向深度发展。

(三)保持延续学习,在阅读教学中强化学生运用语法知识能力。

所谓的保持延续学习,指的是针对某一个语法知识的学习,不能停留在该语法知识小卡片前后的课文阅读教学中,而应该根据某些课文具有语法教学资源特点,抓住语法教学契机,延续到下一单元、下一学期、下一学年甚至一直延续到初中毕业前,在反复学习、温故知新中提高学生语法水平。

比如上文提到的“感叹词”的语法教学,可以融合在该语法知识小卡片前的课文《台阶》的阅读教学中;也可以融合在下一单元课文《爱莲说》阅读教学中,文中“噫”这个叹词值得玩味;也可以融合在八年级上册课文《周亚夫军细柳》阅读教学中,文中“嗟乎”这个叹词值得玩味;也可以融合在八年級下册课文《最后一次讲演》的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在课文几处适当的位置添加叹词,有助于引导学生理解闻一多在即兴演讲中的义愤填膺、慷慨激昂的强烈感情和想象演讲现场紧张的氛围;也可以融合在九年级上册课文《故乡》的阅读教学中,因为文中对“我”、我母亲、杨二嫂、中年闰土等人物的语言描写中都运用了叹词,尤其是“圆规”杨二嫂的“哈”、“阿呀呀”、“吓”、“阿呀阿呀”等叹词的运用,把她“恣睢”的形象写活了,很值得品读;也可以融合在九年级下册课文《孔乙己》的阅读教学中,在分析掌柜形象时引导学生品读他听说孔乙己被打折了腿后的就一个“哦”字的感叹,而在三四处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前却没有一个叹词,可见掌柜的势利和冷漠无情。延续三年的阅读教学中融合进“叹词”语法教学,相信学生应对“叹词”的概念、常见叹词、意义和用法的掌握会比较熟练。

“古代常见的敬辞和谦辞”语法知识小卡片编排在七年级上册课文《陈太丘与友期行》后,课文中“尊君”“君”是敬辞,“家君”是谦辞。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理解陈太丘之子元方知“客”“无信”“无礼”仍敬称“君”、谦称自己父亲为“家君”的行为是方正品质的表现。七年级下册课文《孙权劝学》后设置了一道积累拓展题,举例文中“卿”为爱称,“孤”为谦称,“大兄”为敬称,并引导学生在课外再搜集一些文言文中的称谓语。在该文的阅读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从敬辞和谦辞的品味中,理解孙权劝学时对吕蒙的爱护和现身说法晓之以理的诚意,理解鲁肃看到吕蒙学有所成的赞叹与爱怜,理解吕蒙在被肯定后的自信自得。关于“古代常见的敬辞和谦辞”的语法教学,还可以融合在八年级下册课文《社戏》的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小说故事处在半封建社会的背景,平桥村里却没有人敬辞和谦辞,行辈差距大却都直呼其名或者“你”,可见“乐土”里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友好与和谐相处;还可以融合在九年级上册课文《三顾茅庐》的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刘备语言描写中的“令兄”“愚夫”“贱名”“鄙贱”“曲赐教诲”、“赐教”等谦辞或敬辞中,来理解他谦恭有礼、求贤若渴、胸怀大志的形象特征。

(四)语法角度切入,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展示语法知识运用魅力。

浙江台州李玲娇老师执教《醉翁亭记》第二课时的时候,先让学生朗读第一段课文,然后教师自己朗读时把语气助词“也”字去掉,引导学生在比较不同之中理解“也”字的表达作用——使得语句流畅,表达作者得意之情。然后再引导学生品读全文的语气助词“也”和连词“而”,进一步感知文章语言的流畅性、音乐节奏感和回环之美,感知作者的快乐与得意,为课堂下一环节体验优美意境和思想情感做足铺垫。[3]这个课堂实录,证明了从语法角度切入阅读教学、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可能性,也确实展示出了语法知识运用在写作中能创作出文学语言美和情感美这样的魅力。

笔者在执教七年级上册课文《金色花》时,尝试从“方位名词”这个语法角度切入阅读教学。选择从语法角度切入《金色花》的阅读教学,原因之一是“名词”语法知识小卡片编排在附近,原因之二是《金色花》中“方位名词”丰富,具备教学资源。大多数情况下,方位名词用在其他名词性词语的后面,表示事物所在的位置或范围。《金色花》里“高枝上”“风中”“新叶上”“地上”等词语中的方位名词,是“我”的行动轨迹,可以充分表现出“我”的活泼可爱,像一个精灵;“窗前”“膝上”“书页上”“牛棚里”等词语中的方位名词,是“我”关注母亲的行动轨迹,可以充分表现出“我”对勤劳、美丽、优雅、疼爱孩子的母亲的依恋。寻找丰富的方位名词、分析丰富的方位名词的表达效果,就可以感知《金色花》的人物形象和思想情感。

三、结论

由于初中语文语法知识内容丰富,笔者无法在文中进行面面俱到的阐述。寻找课文例句,在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语法知识概念;加大学习比重,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语法运用意义;保持延续学习,在阅读教学中强化学生运用语法知识能力;语法角度切入,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展示语法知识运用魅力。笔者罗列这四种策略和相应案例,意在证明把语法教学与阅读教学有效融合,可以让语法教学更具备效果性和操作性,也契合了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随文学习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语言难点”这一主张。笔者抛砖引玉,期待同行和专家的指导,也希望自己循着研究方向,积累更多的课例,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2]朱惠珍.试论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的实施策略[J].中小学教育,2016(11)

[3]李玲娇.《醉翁亭记》课堂实录[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77799f0101fzra.html2013-06-04

钟晓群,江苏省常州市戚墅堰实验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复句例句语法
连动结构“VP1来VP2”的复句化及新兴小句连接词“来”的形成
汉语复句学说的源流
韩国语复句结构的二分说
跟踪导练(二)4
Book 5 Unit 1~Unit 3语法巩固练习
复句内部不应当用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