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抓住文本个性 巧借表情突破

2021-03-16周卫红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1期
关键词:作案小人物意蕴

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尤为重要,小说阅读教学应摆脱陈旧的范式,开辟出新的教学天地。笔者认为,深入小说作品核心,抓住每篇小说独具特色之处,基于学生阅读的初始体验,设计一整套主次有序,环环相扣的问题牵引,以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小说的意蕴才是小说教学应寻求的新天地。笔者就欧·亨利《警察与赞美诗》一文展开探讨。

人们常说,看完欧·亨利的小说,读者通常会有三种表情:先是瞪大眼睛,充满惊讶;接着是,嘴角上扬,会心一笑;最后是:默默无语,掩卷沉思。《警察与赞美诗》一文则主要通过塑造苏比一系列想法及做法的“不合理性”和警察所谓“合乎情理”的主观判断之间的矛盾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这一作品的最大特色便是情节的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由此带来了学生阅读的初始体验——惊讶。基于此,笔者紧扣学生阅读后的初始表情来组织教学活动。

一、巧寻惊讶求突破

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情感和生活积累,在阅读作品时会对作品有一定的体验,这种体验叫初始阅读体验。学生在阅读《警察与赞美诗》一文时,最大的感受便是因一个个离奇的结果而倍感惊讶。基于此,笔者力图突破固化的教学模式,寻找理解文本意蕴的突破口,以学生的阅读初始体验——“惊讶”为主线来组织教学活动。

课堂伊始,笔者便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阅读完这篇小说,你们脸上会流露出何种表情?学生会不约而同地给予回应——惊讶。顺着学生的回答,便有了继续探寻文本的可能,即引导学生思考具体哪些地方让你感到惊讶。于是,课堂便变得活跃,成为学生充分探讨的主阵地。教师便可将学生所提及的惊讶之处进行归类总结,从而为接下来的深入探讨文本做铺垫。如可归类为:苏比的梦想竟然是进监狱!苏比作为流浪汉竟会决定改过自新!警察竟对苏比的屡次作案视而不见!苏比反复故意作案,却屡遭“宽恕”;无心作案,决心改过自新,却轻松被捕……

二、巧解惊讶引发现

王荣生先生认为“我们对小说体式特征的认识应该有一种更宽广的视野,在保持小说三要素的基础上,应吸纳更多的关于‘叙事技巧方面的知识。”铺垫是这篇小说叙事艺术上的一大特色。苏比想进监狱这一梦想在常人看来都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在作者的叙事中却是极其可能的。这就是所谓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因此,课堂上通过引导学生去发现进监狱这一梦想的合理性,便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发现当时的社会现状:慈善机构的虚伪面纱,表面上施舍,附带的是对人性的践踏;现实的生存环境之恶劣远比监狱;法律比救济仁慈得多等,这便使苏比梦想进监狱这一离奇想法变得合情合理,学生对此持有的惊讶之态便随之解除。

针对苏比这样的流浪汉竟会决定改过自新这一疑惑,笔者将这一问题剥离成两个小问题:苏比是一位什么样的流浪汉?是什么让他有了改过自新的可能?学生便能在这两个问题的牵引下,深入思考苏比这一人物形象的特征。经过阅读探讨,学生发现为了逃避生活的考验,他多年在监狱过冬,平时游手好闲,欲望低俗,他一连串的恶行也不能说是对现实反抗的正确行动,但他骗吃骗喝是在走投无路情况下故意去干的,作恶并非他的本意,犯罪是他找到逍遥过冬的安乐窝的途径和手段。因此,我们可以说这位多年浪迹街头的流浪汉并没有真正沦为乞丐、小偷或其他社会渣滓,他良心未泯。而此时赞美诗的出现,则给他带来了深刻的反思、美好的回忆、坚定的决心等。通过这些阅读发现,学生心中对此的疑惑便又释然了。

针对警察竟对苏比的屡次作案视而不见这一疑惑,笔者通过引导学生进一步细读文本,主要抓住警察的言行举止等表现来具体探讨。课堂中设置小组合作表演探讨的模式,如请学生在苏比作案的几幕中任选一幕分角色朗读扮演,读出相应的语气,增加适当的肢体语言,并思考从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警察?余映潮老师曾说:“语文的阅读教学需要童趣,需要快乐,需要激动,需要跃跃欲试……那种富有‘情境 意味的教学设计往往在这些方面更有魅力,有了情境,就有了情趣。”《警察与赞美诗》一文,关于苏比作案的几次经历都极富戏剧性,这样的角色扮演、情景再现便能使学生如有身临其境之感,也更易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在学生表演完后,及时地引导学生对同伴的表现进行评价,则可以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刻。在学生扮演完后,教师的提问也适时情境化,如师扮演记者,提问为“采访一下,在刚刚发生的这一幕中,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扮演旁观者,此时师生仿佛置身那样的场景,有了这样切身的感受,学生更易道出自我的发现,滔滔不绝。如“警察还在盯着”,“盯”这一动作体现了警察对眼前所看到的一切坐视不管,体现了警察的玩忽职守,“还”则表现出警察“盯”这一动作持续的时间之长,体现了警察的冷漠。如“警察急匆匆地跑去搀一位穿晚礼服的金发高个儿女士过马路”,面对社会上偷盗雨伞这样的违法行为,警察视而不见,却是去搀扶穿晚礼服的女士,这样,结合刚刚学生的表演,一位阿谀奉承,极尽谄媚的警察丑陋形象便呈现眼前……学生通过相互的交流,在语言文字中徜徉,这样便达到了直面语言核心的教学,学生对苏比所面对的警察的人物形象有了更丰满的认识,同时也认清了当时社会上所存在的种种丑陋现象。因而,针对警察竟对苏比的屡次作案视而不见这一疑惑便迎刃而解了。

三、巧思惊讶明意蕴

当对文本所塑造的主人公苏比,次要人物警察以及當时的社会现实有了全面的认识后,我们不得不思考这荒诞的情节,留给读者种种惊讶之余,小说创作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意蕴。小说教学的最终目的都离不开对主旨的分析。关于苏比的命运,文末仅仅提到他被送到布莱克威尔岛,判处三个月。而至于苏比的后续命运如何,作家欧·亨利则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空间。

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坚守课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给学生提供畅谈的好阵地,鼓励学生就出狱后的苏比是积极从善还是从此一蹶不振展开辩论。学生在激烈的辩论中会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以及阅读文本的体验,为苏比的从善和堕落分别寻求种种依据,据理力争。支持苏比从善者会倾向于从苏比本身性本善以及基督教对西方国民的深远影响的角度去思考,支持苏比堕落者则倾向于从社会层面进行分析,即在一个贫富差距明显,人情冷漠,偷盗成风的社会,苏比作为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他是苟延残喘的,即使有了赞美诗的感化,也无力改变他卑微的命运。

在学生充分辩论的基础上,为引导学生进一步理会作者丰富的写作意蕴,笔者则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题目《警察与赞美诗》。米兰·昆德拉说:“小说的精神是复杂的精神。每一部小说都对读者说:‘事情比你想象的复杂。这是小说的永恒真理。”那么,这篇小说又传递一种怎样复杂的精神呢?警察、赞美诗、苏比又分别代表着什么?通过这一问题的引导,学生发现“警察”就是国家法律的持有者和执行者,是权利的象征;“赞美诗”作为宗教圣歌,是人类精神信仰的象征;苏比作为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则是社会底层小人物的代表。苏比的命运在“警察”与“赞美诗”之间徘徊,也就是说小人物始终是处在“权利”和“信仰”的两难抉择面前。作为小人物的苏比能否重新追逐信仰,从而挣脱权利,为自己迎来最终的救赎呢?这是这篇小说留给我们的丰富意蕴。从文章的详略安排上看,警察的描写部分着墨较多,而赞美诗的描写则相对较少,加上文末的结局,笔者倾向于认为在这样一个人情冷漠,道貌岸然的社会,赞美诗对一个人精神的感化力量是微乎其微的,像苏比这样的小人物最终也摆脱不了陷入泥潭的悲剧命运。作者虽然文末处戛然而止,实则已经给出了答案。因此,当读者为苏比在小说结局中的命运走向惊讶时,不得不透露着对这样一个卑微小人物悲凉命运的同情,对上层人士利用权利压制人性的痛斥。

小说教学要遵循小说的文体规律,每一篇小说的教学内容都有一些共通的东西,同时又有一些特定的内容。教师要善于发现每篇小说的个性特征,结合学生的初读体验,巧寻角度突破,以此为主线,启发为主,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将谜团逐步解开,将小说意蕴理解引向深入。这是小说教学的必要过程,对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及语文综合素养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陈卫国.优化小说教学 打造情意课堂——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J].名师在线,2017(21):52-53.

[2]陆岩松.整合问题析意蕴 巧找角度求突破——小说阅读教学的应然路径[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0(04):52-53.

[3]黄厚江.由虚构故事走向生活世界(下)——谈谈小说教学[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25):4-5.

周卫红,文学硕士,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初级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作案小人物意蕴
完美“作案”
从《述善集》看元代小人物的创作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论秦观词的感伤意蕴
《马嵬》(其二)颔联意蕴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