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周敦颐的《养心亭说》想到故宫里的“养心殿”

2021-03-11周庆

文史杂志 2021年2期
关键词:养心殿寡欲周敦颐

周庆

在重庆合川风景秀美的学士山麓立有一座八角亭。将近1000年前,北宋思想家周敦颐为它书名“养心亭”,并附之以《养心亭说》,使之名噪一时。后世文人志士多为之《记》,诸如南宋端明殿学士魏了翁、礼部侍郎度正,明右都御史唐珣等人都有写过。而在京城的皇宫“大内”里修有一殿,将近500年前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熜为它取名“养心殿”。看似相隔数千里,相差500年的一“亭”一“殿”,有什么关系呢?然而,你若读过周敦颐的《养心亭说》和清乾隆帝的《养心殿铭》,就会知道二者之间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它们是中华道统一脉相承的印證。

宋嘉祐四年(1059年),周敦颐在梓州路合州(今重庆合川)佥书判官第三年任上,当地的一位开明乡绅、也是周敦颐弟子之一的张宗范,在他居家的后山上建起一座亭。他建此亭的目的,是要纪念一件事。至于张宗范其人的事迹现已无从考证,但从周敦颐的《养心亭说》和朱熹高弟、合州本地人度正为这篇散文所作《记》以及后者所撰《周濂溪先生年谱》中可看出一些端倪来。周敦颐称赞他的这位张姓弟子道:“张子宗范有行有文”。这位张宗范,是当地一个有一定文化修养的人。他十分仰慕周敦颐的学识,拜了周子为师。几年下来,在老师耳濡目染的熏陶下,学识、修为日益精进,已大体配得上老师对他“有文”的评价。周敦颐指他“有行”,则是说他的品德修为比较好,能够将居家之所和花园无私地捐献出来让老师周敦颐用以筹办州学。因此,张宗范成为当时北宋乡绅中的楷模,这也让张宗范甚为自得。为了纪念自己和周敦颐一起办州学这件事,他将花园居所后的小山命名为“学士山”,并请来能工巧匠,在山麓修筑了一座八角亭。他原本想请老师周敦颐为之题写“八角亭”匾额。然此亭四周环境优美,上山的一条小路曲径通幽……周敦颐觉得这里倒是一个平心静气、修身养性的好地方,于是便写下“养心亭”的匾额;书毕,还意味深长地阐释说:“人,贵在养心也。”

周敦颐离开合州后,应张宗范之求,又专门为这个“养心亭”写了一篇《养心亭说》寄给他。张宗范如获至宝,将此文刻于亭内。其文开篇即说:“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也;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予谓养心不止于寡而存耳,盖寡焉以至于无,无则诚立明通。诚立,贤也;明通,圣也。是圣贤非性生,必养心而至之。养心之善,有大焉如此,存乎其人而已。”接着,文章后半部道出了写此《说》的原委。他说,张宗范是个有一定学识和德行的人,他的居所背山面水。在山麓构筑一亭,很是清净雅致,我偶尔去看看却十分喜爱,因此为之题名“养心”;张宗范为之很感谢,并请求为该亭写一篇文章,于是我便写下这篇《养心亭说》以作对己与世人的共勉。

先秦时期,儒家哲学中并没有“无欲”的概念,只有与其相似的孟子的“寡欲”说。孟子认为:“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即通过内心的涵养来减少人的私心杂念或不合于礼法的欲念,达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境界。与孟子主张的“养心莫善于寡欲”不同的是,周敦颐以欲为戒,“静”即无欲,把“寡欲”推向“无欲”,提出“养心不止于寡欲而存耳,盖寡焉以至于无,无则诚立明通。诚立,贤也;明通,圣也。是贤圣非性生也,必养心而至之”。周敦颐的这篇短文,虽然只有139字,但却提出了两个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论点。其一,修养至圣的观点。在这之前,天纵至圣的观点普遍流行,学术界凡指“圣人”都是天降的,如尧舜禹汤等,是由上天派来教化众人的。然周敦颐则颠覆了这一观点,认为圣人不是天生的,而是靠后天修养而成。不养心、不修养是成不了圣贤的。其二,寡欲至无欲的观点。周敦颐认为,修心养性的关键不能只像孟子所说的止于寡欲,而是最后要达到无欲的境界。这里所说的欲,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欲望,而是指私心杂念、利欲薰心、损人利己等非分之欲。寡欲以至于无欲,是指要去掉一切非正常的欲望。人非圣贤,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欲望,但通过克制甚至去除欲望,便可成圣成贤。“无欲故静”,通过养心,“寂然不动”以至于内心宁静,并且不断进行自我反省和感悟,达到无欲的境界,才能“诚立、明通”,“立人极焉”。在周敦颐这里,内在的心性涵养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他认为只要以“诚”为本,“主静”的修养方法可以在尘世中进行;要以儒家的“中正仁义”为其“静”之核心,以求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

在周敦颐的世界观中,宇宙的本源是静—诚。《养心亭说》所展示的思想,是周敦颐心性思想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程朱理学产生了较大影响。(后人视周敦颐为理学的开山鼻祖,蜀人也称之为师。)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合州士人为“以志晚学归敬之意,且以承邦人无穷之思”,在瑞应山修建祭祀周敦颐的专祠——濂溪祠。在周敦颐作《养心亭说》150年后,学士山麓的养心亭已毁于兵火。当地人在翻挖土地时,在地下挖出了《养心亭说》石碑。其时,四川蒲江人、南宋著名学者、理学大师魏了翁正出使川东,得知此事后,联想到周敦颐在宋朝的学术地位(即所谓“嗣往圣,开来哲,发天理,正人心,其于一代之治乱,万世之明暗所关”),认为这是弘扬理学的一个契机,随即奏请当时皇帝为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等人加封谥号,以示表彰。周敦颐获封谥号为“元”,意为由他开启了新儒学——理学。至此,理学正统的官方学术地位得以确立,成为影响中国700年之思想。正因为此,其时皇帝赵昀崩后得谥号“理宗”。

明清时期的皇帝大都崇尚理学,明朝皇帝在建紫禁城时,可能也是受到周敦颐《养心亭说》的启发,在皇宫中建了一个“养心殿”。到了清朝乾隆皇帝入住养心殿后,对“养心”更是有了一番体会,遂为“养心殿”写了一篇《养心殿铭》。铭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人心惟危,在闲其邪。道心惟微,在培其芽。其闲其培,皆为所养。……养心之方,存诚主敬。”从乾隆帝的这番言论中不难看出,他完全是在阐释周敦颐、程颐的理学思想。养心期有为,养性保无欲。有为法动直,无欲守静淑。从这里不难看出,清朝统治者虽为满洲贵族,但他们的思想却已皈依到中华大一统的道统思想上来。

猜你喜欢

养心殿寡欲周敦颐
人何以成圣?——明清《濂溪志》中的周敦颐
养心殿
记录养心殿
养心殿修缮二三事
周敦颐赏莲图
期待美好
期待美好
养心殿,带你走进大清王朝的兴衰沉浮
精琢多姿 盛世传承
平安是幸,知足是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