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教学策略探微

2021-03-10卢雪娇

教育界·A 2021年1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卢雪娇

【摘要】劳动教育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教学任务之一。梳理部编版低年级段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找到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劳动教育内容的内在关联,明晰教材的编写意图,实现劳动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精准定位,立足课程目标,探寻劳动教育的教学策略,让劳动教育更具实效。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劳动教育;教学策略

随着《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发布,劳动教育再次被提到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高度。《意见》中指出:“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小学阶段的一门综合课程,是促进学生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科目。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掌握自己生活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热爱劳动、具有料理自己生活的能力”等。从课程的目标、理念来看,实施劳动教育是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任务之一。所以在达成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丰富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探寻劳动教育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掌握劳动基本技能,涵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内涵,提高学生的劳动践行能力,帮助学生“学会生活”,促进学生更加全面健康地发展。

一、归纳方法,掌握劳动基本技能

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曾提出,教育首先要培养儿童“学会生存”。然而,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小学生对生活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得很少。所以,课程标准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中提出要“掌握自身生活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这里的“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指的是儿童日常生活中所必要的常识。

在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让我自己来整理”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总结出“分类收纳”“有序摆放”的整理小方法,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师:莉娜和保罗的房间里还有一个书柜需要整理,为了操作起来方便,老师也带来了一个小书柜(如果教室里有书柜,可以加以利用),这个书柜里面的书有些乱,老师想请一位小朋友上来把它们排好,让这个小书柜看起来更加整洁。其他小朋友仔细看看他是怎么整理的,待会儿请小朋友来说一说。

(一位学生上台整理。)

师:你们看,他整理得怎么样?

生1:我觉得他整理得很好,因为他是把书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的,这样看起来特别得整齐!

生2:他把书脊都朝外放置,这样以后找书就很方便。

生3:我觉得如果把一类的书放在一起也是很好的。

师:是呀,把同一类书放在一起,拿起来更方便,这叫分类收纳。我们也可以根据物品的大小、形状来放置,这样看起来会更加整齐,这样的整理好方法就是有序摆放。

低年级段的学生对于物品进行有序归类和整理的能力相对较弱,也普遍缺少这方面的方法指导与训练。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笔者通过绘本故事中姐弟俩乱糟糟的书柜,自然而又巧妙地连接,把书柜“搬”到课堂中,增强现场感。在整理书柜时,学生可以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和体验,最后在体验和交流的互动中,提炼出了“有序摆放”“分类收纳”的整理小方法。掌握方法后,要进行相应的练习加以巩固。在生活中,很多孩子会出现文具用品遗失、书本乱放、书包乱糟糟的现象。所以,笔者还有意识地设计了“整理书包”这一环节。孩子们在分享、交流、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不仅对本节课习得的劳动知识技能——“分类收纳”“有序摆放”进行了练习与强化,而且有效地解决了生活中遭遇的问题,提高了生活的质量,真正地实现了“从教材中来,到生活中去”。所以,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创设丰富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直接体验性活动中开展学习。学生在观察、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深入感受体验,归纳方法,从而掌握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基本劳动技能。

二、关注情感,涵养劳动精神内涵

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劳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是学生的情感态度。评价性知识学习是道德学习的一种方式,这类知识学习必须以情感性思维和态度来加以把握。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每一课的教学活动时,要关注这一课的“情感触发点”在哪里,这些“情感触发点”能否让学生“怦然心动”。

“家乡物产养育我”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二年级上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中的第二课。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对成年人来说,对家乡的爱大多寄托在家乡独特的物产上,但是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很难产生这样的情感。所以,学生在谈到爱家乡时,大多只会说出家乡的著名景点,山山水水,很难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浙江省的张玲玲老师在执教这一课时,就针对学生在生活中对家乡物产缺少情感体验这一现象,在课堂上进行了主动引导。

(课件播放梁弄大糕的制作视频、大糕继承人的介绍视频。)

1.过渡:我们的生活因为有了物产而变得美好,可这些物产是怎么来的呢?有什么特别之处呢?让我们走进生活,去探访其中一种物产——梁弄大糕。

2.看制作视频,说感受。

3.小组合作,排工序。

4.那么大糕的产生仅仅是靠做糕点的师傅吗?这背后凝聚了多少家乡人的心血与汗水?让我们再次走进生活看一看(课件出示:图片+文字+配乐)。

5.课件播放继承人的介绍视频。

师:就这样,梁弄大糕独特的制作方法传承了一代又一代,让我们来听听继承人的介绍(播放视频)。

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家乡”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孩子们对物产的认識也只是停留在味道美,却不知道美味背后的故事和人们的辛勤劳动。教材在这一节课给了一些范例,但这些范例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很难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张老师选取孩子们比较熟悉的自己家乡的物产,深入挖掘,除了让孩子们看视频,说感受,还让孩子们亲自动手体验,排一排制作梁弄大糕的八大工序,体会制作过程的复杂与不易,从而生发出对劳动者的理解与尊重,帮助学生获得对劳动精神内涵的感悟与成长。如果教授一定的劳动知识技能是外显的学习体现,那么培养劳动精神内涵则是一种无形的存在。劳动基本技能是“我学会了”,而动手能力的提高、耐心毅力的培养、对劳动的热爱、对普通劳动者的尊重等等这些劳动成果的呈现都是对劳动精神内涵的培养。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课程中包含的劳动话题,通过设计情感体验的价值活动,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在潜移默化中习得丰富的劳动精神内涵,帮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成长与感悟。

三、链接生活,提高劳动践行能力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结合课程的知识观和学习观可知,知识本身不是学习的目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在生活中发现问题,用学到的广泛知识去解决问题,在生活中运用知识并创新知识,使知识意义化、价值化。

在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第四课“试种一粒籽”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活动三:试种一粒籽。

步骤1:准备种什么,收集种子(可以老师发,家长帮,自己找)。

步骤2:准备容器(多样,最好废物利用)。

步骤3:了解相关知识(请教老师,网上查)。

活动四:我的种植日记(三种范例形式:种植日记、成长记录图、数据记录表)。

活动五:我们的收获,展示种植成果。

(感悟:习得了科学的知识,培养了耐心,付出了辛苦的劳动,经历了困难、挫折、成功与喜悦。)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二年级的学生都是家里的宝贝。笔者抓住了这一契机,在教室的角落里开辟了一个种植区,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可以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劳动环境。在种植的过程中,孩子们每天给植物浇水,施肥,翻土等等。蒙台梭利曾说,听过了,会忘记;看到了,会记住;做过了,就理解了。“做”的过程,是一个全面体验的过程,通过“做”来学习,来巩固,会让孩子对所做的事情有更加丰富和全面的了解,这种理解不容易遗忘。通过这样的劳动体验,孩子在观察种子生长的过程中去经历,感受,发现生命的神奇和不可思议,最终在劳动过程中习得了科学的种植方法,培养了耐心,经历了困难与挫折或者成功与喜悦。学生与种子一起“成长”,以及由种植带来的收获的过程就是学生自我成长的过程。课堂教学最终要在学生的生活中发挥作用。在新教材中,有很多指向生活实践的环节,这就要求教师把课堂活动变为日常活动的准备和预演。

具有綜合性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个融合多学科的知识、思维、能力等的综合体系,这门课程的教学最终就是为了儿童的生活,为了儿童现在与将来能够健康、安全、愉快、积极、有创造性地生活。而劳动恰恰源于生活,是一种最好的生活教育。所以应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内容,立足课程目标,探寻劳动教育的教学策略,实现劳动育人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同频共振。

【参考文献】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德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道德与法治教师用书(二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12.

徐静.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劳动教育有效性之探析[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20(03):33-39.

李舒冬.基于《道德与法治》的劳动教育路径探索[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0(06):106-108.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