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萨法尔的生命传奇

2021-03-09陈德昌

大众健康 2021年2期
关键词:纳粹德国麻醉科心肺

陈德昌

20世纪50年代初期,呼吸衰竭通常意味着患者不能生存。脊髓灰质炎在北欧流行期间,由于疾病累及延髓造成呼吸肌麻痹,很多患者出现呼吸衰竭,病死率高达87%。

那时丹麦哥本哈根的一些医院,感染科与麻醉科通力合作,共同治疗呼吸麻痹患者。他们摒弃了传统的“铁肺”,用呼吸机进行间歇性正压通气,有效降低了病死率,推动了ICU的发展。

然而,人的生命器官和功能相互关联。有呼吸功能,没有血液循环,行吗?心脏骤停了怎么办?必须同时重建呼吸和血液循环。对于这两者,不能有取舍。这就是彼得·萨法尔教授(PeterSafer)倡导的“心肺复苏”(CPR)。

关键的一步

彼得· 薩法尔教授是一位传奇人物。1924年,他出生在奥地利维也纳。父亲是外科医生,母亲是儿科医生。在家庭教育和环境熏陶下,他很自然地选择了医学,但他学医的道路并不平坦。在希特勒执政的年代,奥地利附属于纳粹德国,萨法尔的外祖父有犹太血统,即所谓“非雅利安人群”。萨法尔曾在劳动营服务,险些被充作纳粹德国军队的士兵,送上斯大林格勒战场去跟苏联人打仗。1943年,他进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1948年获得维也纳大学医学博士,同年到美国耶鲁大学当住院医师。

说历史愚弄人, 也许并不符合事实。在某些历史时期,人被自己头脑中的某些思想愚弄,倒是千真万确。纳粹德国标榜雅利安人是“高贵的民族”,实际上是指日耳曼民族。希特勒鼓吹要“建设雅利安科学”“消灭犹太科学” , 因此他把1 9 位诺贝尔奖得主以及更多其他科学家赶到了国外。历史惩罚了希特勒的愚蠢和纳粹德国的蛮横。萨法尔教授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出走的。他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萨法尔从事麻醉学的工作也遭受了一番挫折。1952年,他同夫人伊娃去秘鲁,在利马的国立肿瘤研究所创建了秘鲁第一家麻醉科。两年后他返回美国,本来想在约翰·霍普金斯医院谋职,不料医院领导不同意。他只能进入约翰·霍普金斯的附属医院,即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城市医院。在那里,萨法尔第二次创建了一家独立的麻醉科。到1961年,他到匹兹堡大学任职,把其附属的医院麻醉科建设成为美国首屈一指的麻醉科,正所谓“有志者事竟成”。

复苏ABC

萨法尔的贡献在于他所创造的医学传奇。早年在耶鲁大学上学期间,他说:“没有良好的生命支持,外科不可能取得进展。”“在麻醉科,你能够学习生命支持。”当时的他还只有25岁。

在他12岁的女儿因严重的哮喘发作不幸去世后,萨法尔对在医院外提供心肺复苏术的研究兴趣变得更加强烈。他把“心肺复苏”的各个步骤,即A(气道)、B(呼吸)、C(胸外按压),加以细化,并著有一本书叫做《复苏ABC》。所谓“C”,就是胸外按压,压迫停搏的心脏向周身排出血液。这种1 9世纪后期遗留下来的复苏技术,在1 9 5 8 年被约翰·霍普金斯医院重新重视。萨法尔毫不犹豫将“C”与A、B整合成“A—B—C第一线复苏”。

但是,“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在于保护大脑免受缺氧损害,而这个有效的“时间窗”只有短短5分钟。萨法尔很快意识到在急诊室、恢复室、病房等的住院患者也可能发生心脏骤停。他认为,“在手术室学到的麻醉学,同样可以应用到手术室以外的场所”,同时他的视野也开始向手术室外延伸。

当时的美国,每年约有30万人死于心脏骤停,其中95%的患者在到达医院前已经死亡。一位消防队队长告诉萨法尔,患者从发病现场由四轮运货马车,或者灵车运到医院,路途上没有复苏治疗。而医生在医院急诊室坐等患者到来,根本也帮助不了患者。客观现实触动了萨法尔的仁心。到宾夕法尼亚大学任职后,他以不寻常的毅力,把“心肺复苏”从医院内,推向各个公共场所,包括街道、会场、宴会厅、公园、工厂等地区和场所。他制订培训课程,训练一批又一批的消防员和警察,还有众多的路上行人。

美国心脏学会(AHA)接受了萨法尔的建议,至今仍每年在世界多个国家(包括中国)定期举办心肺复苏培训班。萨法尔创建了第一家现代的急救服务中心,组建了医务辅助人员流动急救队伍。他要求“心肺复苏”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进行,持续到患者进入医院内,让患者有机会接受后续的治疗。

仁者之心

萨法尔还把手术后需要机械性呼吸支持及输液复苏的患者,纳入复苏室全日制的服务范围。1966年,萨法尔致力于发展心肺脑复苏术(CPCR)。在中度低体温条件下,他在延长脑复苏的有效时间上,取得了成效。

由心肺脑复苏术到“延续性生命支持”,萨法尔为综合性ICU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萨法尔被誉为“心肺脑复苏之父”,他也是美国危重病医学会的创始人之一。在他的带领下,一段时期内,众多训练有素的麻醉医师参与到现代ICU的建设当中。

萨法尔是一位智者。他不受自身固有专业的限制,不因日夜忙碌而被困缚,以毕生的精力,探索他开辟的一个新领域。一般,麻醉科医师习惯在手术室内工作,不敢涉足医院外的领域。萨法尔为什么能做到?

首先,他把尊重人的生命、尊重人的生存权利的理念付诸行动,不说空话。其次,他有仁者之心,决心改变医院外心脏骤停的高死亡率,改革院前急救服务,使更多的人群受益。

萨法尔热爱生活。他喜欢跳舞,热爱音乐,特别喜欢维也纳音乐家的作品。他不时组织室内音乐演奏会,夫人唱女高音,他弹钢琴伴奏。他重视人文学,相信医师的创新思维、情操和思想境界是培植在人文学土壤上的。他说:“医学是科学与艺术的混合物。”这位麻醉医师让我们看到这样一个人:很有抱负,很有个性,很有情趣,很有色彩。

猜你喜欢

纳粹德国麻醉科心肺
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市属三级综合医院麻醉科医师人力配置实践与分析
教育部:将心肺复苏急救纳入学校健康教育
心肺复苏纳入学校教育是必要的补课
基层医院麻醉科工作是怎样的
浅谈苏德战争期间纳粹德国的军事部署
纳粹德国时期的女性概述
以纳粹德国为例论极权主义的起源
麻醉门诊都看啥
某市级医院手术室护士标准预防行为的依从性与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