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易地扶贫搬迁学生融合教育对学校教与学方式变革的实践研究

2021-03-09张静

人物画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易地扶贫搬迁融合教育实践研究

张静

摘 要:金沙县实验小学是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最大的学校,到目前为止,接收了1532名易地扶贫搬迁孩子。由于突然之间挤进一大批综合素质、学习水平、行为习惯参差不齐的农村孩子,使得学校原本的教育教学模式不得不重新设计。为使他们能积极地融入到我校教育教学中,已成为我校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为此,我校进行了“县域异地扶贫搬迁学生融合教育策略研究——以金沙县实验小学为例”的课题研究,通过近两年的实践研究,本文就易地扶贫搬迁学生融合教育对学校教与学方式变革的实践研究总结几点看法。

关键词:易地扶贫搬迁;融合教育;教与学方式;实践研究

一、存在的问题

自我校接收易地扶贫搬迁子女以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这些孩子在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与城关地区的孩子有着很大的差别,大致体现在几个方面:

1. 学习差。大部分学生学习成绩不好,有的转来学校时,语文数学只能考十多分,有的孩子到五六年级了,从未学过英语,有的孩子从未做过作业,更谈不上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余看课外书等。

2. 行为差。自卑胆小,缺乏自信;放任自由,纪律散漫;破坏公物,惹是生非;文明意识不强,无集体观念。

二、产生这些现状的原因分析

1. 生活环境因素

之前一直在边远农村生活,生活空间相对狭窄,教育资源匮乏,孩子见识少。当他们搬迁来城市后,集中在移民安置点,整个社区依然是搬迁的人员,人群素质仍然不高,孩子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这些不良行为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2. 家庭教育的缺失

易地扶贫搬迁来的家庭,他们经济收入低,家长文化素质低。把孩子放在学校,一切希望寄托于学校教育。各种原因使得孩子心理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家庭环境极不利于他们的成长。

3. 孩子自身原因

长期生活在闭塞、落后的边远农村的这群孩子,刚融入条件相对较好的学校时,一切事物都是新鲜的,面对许多新鲜事物,看到身边同学见多识广,他们会有自卑感,一下子被班里的班规,学校的纪律约束,他们会极不适应,从而影响学习。

针对以上现状及原因分析,我校成立课题组,研究易地扶贫搬迁学生融合教育策略,针对学校“教”与“学”方式变革的实践研究,目前也取得显著成效。

一、教学观念的变革

传统教学中,重在教师教,学生学,被动接受知识,针对易地扶贫搬迁这类特殊孩子的情况,我校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运用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借助希沃白板的新型多功能现代技术,让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设计多种游戏,鼓励学生参与进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媒互动,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参与者。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学校着力打造“少年军校”,以半军事化的管理理念融入学科教学,抓实一言一行,“言”即是言语的熏陶,“行”即是行为的感染。全面打造“少年军校”和“若水特色课堂”教育内涵。学校着力“教师+教官”的师资队伍培养,致力学校“若水特色课堂”研究,协力学校“一体两翼”特色发展,聚力校园若水文化品牌建设。

二、教学方式的变革

针对易地扶贫搬迁这群特殊孩子,我校在融合教育中针对教与学方式变革采取大量实践研究,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1. “若水课堂”,让教师成为教学的研究者

我校的教育宗旨是“以人为本,煅造幸福校园”,在围绕学校“一体两翼”(以构建“若水高效课堂”为主体,以“若水德育”——学生自我成长教育和“若水美育”——艺体特色教育为两翼)发展模式研究中,我校依托“东西部扶贫协作”、“彩虹行动”、“名师工作室”、“校本研修”“校际交流”等研修活动,引领教师立足教学实践,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

我校采取集体备课,以每一位教师为主体,以同伴互助为依托,以骨干引领为抓手,以课堂教学研究为对象,对课堂教学进行全程化的实践研究与创造。

2. “若水课堂”,让教师享受课堂改革的快乐与幸福

在“若水高效课堂”里,教师不仅是备教材,还要备学生。针对搬迁孩子参差不齐的特点,要预测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分层教学,分层设计作业,照顾学生的展示与训练。教学中,培养小组合作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语言表达能力、书写能力等。新的课堂对教师有了新的要求,我们让全校一百多名教师建立直线联系,让每一位教师都参与研究,享受课堂教学改革的幸福与快乐,从而提升教師专业素养。

三、学习方式的变革

1. 课前导学

异地扶贫搬迁点孩子学习习惯差,家长无监督能力,针对这些现状,课前,教师布置预习单,明确学习目标,通过问题引导、自我测评,让学生学会课前预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 课中互学

教师通过课前导学,将基础性的学习任务完全交给了学生,课堂中,有了充足的时间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利用多媒体,增强学生学习体验,促进学生认知。通过“问题学习、分组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反馈矫正学习、研究学习、在生活实际中学习”,让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转变学生学习理念,实现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3. 课后助学

课后,通过分成设计作业,达标检测,反馈质疑,同时利用家长微信群,课后监督,让家长参与教育教学,加强家校合作,转变孩子和家长的观念。

4. 校本课程助力学生学习兴趣

我校开设“阅读校本课程”、“实小军韵”校本课程、“特色社团课程”,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配套阅读读本,提升文化修养,通过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享受阅读的乐趣。少年军校校本课程开发建设,探索构建以核心素养为目的的育人模式,让孩子们拥有健康的体魄,美雅的情趣,敏捷的思维和自主的交往。特色社团课,学生自由选择加入,提高审美情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融合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学,引领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改进教学模式,重新制定教与学的流程,优化学习环境,整合教学资源,实现减负增效。我校通过融合教育的实践研究,切实更新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更新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行为,从而提升师生素养和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范魁元,杨家福.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J].教育科学研究,2012(2)

[2]潘红建.有效学习与教学——9种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傅敏,李艳利.现代学习方式的特征与教师教学能力转变[J].教育科学研究,2004(2)

3727501908233

猜你喜欢

易地扶贫搬迁融合教育实践研究
信息化技术在扶贫工作中的应用
易地扶贫搬迁户的识别:多维贫困测度及分解
播州区易地扶贫搬迁“七个一”新模式的实践与启示
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校公体课中的实践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微课的实践教学研究
基于融合教育视角下国内学前特殊教育发展对策
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与使命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融合教育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