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策略探究

2021-03-07王静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9期
关键词:专业课课程思政育人

王静

(宜宾学院,四川宜宾644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要求我们高校在实现育人目标的时候,要明确“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以课程为载体实现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意识的全面发展。

1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的理论依据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融合,无论是在高校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方面,还是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理念实施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另外,两者融合积极推进国家对于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学校对于思政方面的文化建设,学生个体思想上的深化。总的来说,“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两者互为补充和促进,密不可分。

1.1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概念

“思政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专业课”的简称,就专科阶段而言,包括开设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式与政策”等必修课。“而‘课程思政’是指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指导下,以学校所有课程为育人载体,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全过程的育人理念和实践活动,即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2]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有区别也有联系,从它的概念来看虽然含义不同,我们可以看到二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进行思政政治教育,区别就是教育的形式不同,“思政课程”承载的是思想政治理论专业课,而“课程思政”承载的是高校所开设的所有课程。从另一方面来说,“思政课程”是专门开设的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其性质是专门和显性,而“课程思政”是其他所有高校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性质是广泛和隐性。从功能上来说,二者都是为了在高校更好地实现育人目的。

1.2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的内在逻辑

从“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到二者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奠定了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融合的基础。要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融合,我们需要清晰地梳理二者的内在逻辑。两者具有3个方面的一致性,首先,在文化认同方面,都是要促进大学生对民族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其次,在教育目的方面,两者都是要遵循“以文化人”“立德树人”的育人方向。最后,在政治方面,都是推动当代大学生对于中国及其政治的认同[3]。

因此,“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正是有了以上的理论内在逻辑联系,为两者的融合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方向。有了这样的方向,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去反思检验,我们就能真正实现二者的融合。

1.3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的必然性

在高职院校中,推动和促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融合,具有其必然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首先,作为高职院校,推动和贯彻两者的融合,是为了紧跟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思想,每个高职院校都不能脱离这个思想来进行课程设置。其次,从教育规律这个角度来说,促进两者的融合,不仅完全符合教育规律和成长规律,而且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最后,促进两者的融合,能够统一教书与育人,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最终成为一个“完人”,这才是教育的最终归宿[4]。

促进两者的融合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任务,目前高职院校对此的理论比较完善,但是其实践经验相当匮乏,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职员工应当注重从这个方面来进行不断的探索。

2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的策略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融合需要多个层面的努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强化课程建设、凝练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的方法、改革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是在实现融合的过程中需要把握的关键方法,通过这些方法,让“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终实现育人目标。

2.1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实现融合的智力支持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融合,其前提是要将思政课程与学前教育专业的其他全部课程进行有机统一,协调发展,让学生既有显性课程的陶冶,也有隐形课程的熏陶。首先,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应该树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的理念。专业课教师应该了解思想政治理论,同时关注时事新闻,在课堂上能够将这些思政内容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融入学前教育的专业教育上。思政课教师则应该了解自己所面对的学生的专业课性质,尽可能在讲思想政治理论的时候能够结合学生的专业性质,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枯燥难懂,脱离生活。其次,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应该互相交流。为了引起大学生对思政类公共课的重视,同时让专业课进行思想教育渗透,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应该定期对该阶段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进行探讨,以保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的一致性。最后,专业课教师及思政课教师应该多与授课辅导员进行交流。通过交流,将授课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思想情况反馈给辅导员,辅导员作为班级的管理者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对班集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这种教育的形式可以更加多样化,如个别谈心、寝室文化建设、班会活动等。只有建立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合三者一体的师资队伍,才能够真正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融合。

2.2 强化“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是实现融合的核心内容

要实现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融合,强化课程建设是核心。课程作为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文化的载体,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融合中起着核心的作用。强化课程建设,一个基本要求就是高职院校要进行运行机制的变革,整个机制应当向上下贯通、多元参与的方向来进行改变。学校党委应该承担意识形态的顶层设计,将责任要求从上至下落实到课堂。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该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应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的课程体系。而院系作为落实政策的一线部门,应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工作的评价标准[5]。在课程的建设中,每一个部门都是参与者,而学生从课堂上学到的情况也应该反馈给院系并上报,通过反馈了解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从而方便更好的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融合。

2.3 凝练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的方法是实现融合的突破点

在当代的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中,只有某些专业的部分教师具有思政背景,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在进行两者融合的时候相对来说容易一点。但是大部分的学前理论课教师,与之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储备欠缺,在进行课程融合的时候可能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这个任务。首先,学前教育专业课教师对于教学内容要进行鉴别和转化,在适当的时间节点、适当的教学情景引出适当的思政话题,让专业知识与思政知识能够有机的融合,通过思政知识的补充让专业知识与情感得到升华。例如,在专业课上讲解了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后,可以让学生针对目前农村的幼儿教育谈谈自己的想法。其次,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融入思政元素,如任务驱动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小组互动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6],把理论融入故事和情景,让学生通过体验与讨论获得感知。最后,专业课教师需要灵活运用教学平台,应当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课堂活跃起来,充分利用“学习通”“云班课”等信息化教学平台,实现即时性传播、快捷性使用、海量化资源带来的便捷,让“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融合体现新信息化时代的特点[7]。

2.4 改革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实现融合的重要内容

要实现两者的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变革是重点。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视理论,脱离大学生的生活,我们要对这种现状进行改革,否则“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融合无从谈起。首先,课程教学应该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来表达思政内容,增加思政课的亲和力,避免道德说教和理论灌输[8]。比如,育人的思想可以经过讲一些发生在身边的小故事来进行渗透,在抗疫过程中涌现出的英雄事例都是我们可以讲解的内容。其次,授课方式也应该多样化,信息化教学刺激学生多种感官促进知识吸收,小组式讨论激发学生思维碰撞,网络资源搜集式作业开阔学生视野,社会实践丰富学生课后的实践生活[9-10]。

2.5 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是实现融合的主要途径

当前各大高职院校实现两者的融合,其主要方法就是在课堂上进行相关理念的讲授,若单纯只用这种方法,其教育效果是不显著的。要让学生把课堂上的思想观念深入理解,还得靠实践锻炼来进行检验,让学生通过“知情意行”的“行”来巩固升华已有的思想观念[11]。因此,应该延伸课堂教育,让课程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如任课教师可以通过布置课后实践作业,上网搜集相关资料制作相关思政主题的黑板报这样的操作性强的作业;班干部可以开展各种班集体活动,不断凝聚班集体的核心凝聚力,促进班风的建设;学生社团可以开设志愿服务的社团,让更多的大学参与到志愿服务,为需要的人送去力所能及的温暖[12]。这些都需要学生用实际行动来践行,学生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强化自己的思想意识,成为一个严于律己,有集体意识,甘于奉献的新时代大学生。

猜你喜欢

专业课课程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