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中医原创思维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思考

2021-03-07王海军张建英王杰琼高冬梅孙文君

卫生职业教育 2021年10期
关键词:形神现代医学中医学

王海军 ,张建英 ,王杰琼 ,孙 鹏 ,魏 盛 ,高冬梅 ,孙文君 *

(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5;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 济南 250011)

中医学发源于中国古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类健康与疾病的一门综合性科学,为保障中国人民的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医学作为一门传统医学,其认识论和方法论与现代医学有明显不同,对于刚刚进入中医药高校的中医学子,需要在理念、思维和学习方法上进行引导。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针灸学、中西医临床等专业的必修课,也是引导学生进入中医殿堂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如何引导学生客观认识中医,对中医产生兴趣,从而逐步建立中医思维模式,是培养优秀临床中医人才的关键环节,也是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笔者通过多年教学与临床实践,结合目前相关研究进展,认为引导学生认识和掌握中医原创思维,是达到以上目的的理想途径。

1 关于中医原创思维的认识

中医原创思维模式是中国传统医学认识自然生命现象、解决医疗实践问题的特有的思维方式。不同医家认识略有不同,如王琦[1]提出中医原创思维是“取象运数,形神一体,气为一元”的整体思维模式,即中医学的“象数观—形神观—一元观”。同时王琦[2]还认为中医原创思维是以整体关联视角,以虚实互见、多态模式、关系求衡为认识论,以司外揣内、活体取象,实体求证以及内求体悟为方法论,形成中医学独特的自然观、生命观和健康观。邢玉瑞等[3-4]认为,中医原创思维大致可概括为整体思维模式论、思维要素构成论、意象思维论3类,并提出要明确中医思维模式、方法与理论知识之分界。程雅君等[5]提出中医原创思维表现为“取象”“运数”“察类”“求故”“明理”“意会(心悟)”6种方式。张超中[6]提出只有在解决中医原创思维是“先进”还是“落后”这个认识问题之后,才能认定和回归中医原创思维;认为中医原创思维的人文性质不仅与现代科学不矛盾,恰恰是文化多样性条件下科学多样性的典型表现。张伯礼[7]认为“天人合一”“整体观念”“养生保健”“辨证论治”“复方治疗”这5个方面是中医学体系中的原创思维和理念。

借鉴以上认识,结合课程教学实际,笔者提出适合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中医原创思维观。中医原创思维是中国传统医学认识自然生命现象、解决医疗实践问题的特有的思维方式,包括天人一体观、形神一体观、辨证论治观、未病先防观、见微知著观、三因制宜观等,以期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中医原创思维潜移默化地传道于学。

2 中医原创思维的培养思路

在明确了中医原创思维的概念、内涵、外延后,关键在于中医原创思维方式的培养问题。中医原创思维的培养,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需要通过不断的思考、强化,随着生活阅历的增长、知识结构的完善、临床经验的积累,结合人生的体悟,逐渐培养起来。笔者拟通过经典阐释、生活实践、临床案例、中西对比、科学内涵等不同角度,以问答方式启发学生思考,逐渐培养学生的原创思维,使学生能够更早地发现中医的魅力,从而喜欢上中医,为随后的课程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2.1 培养天人一体观

天人一体观是中医整体观的重要体现,是指人和自然、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培养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到人是天地之间的生灵,正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所言:“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人能够在自然与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是由于人适合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因此顺应自然、适应社会,就成为人健康成长的保证。中医所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等养生观点,实际上就是人顺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整体观思想的体现。人之患病,往往是由于自身不能或没有去顺应或适应自然与社会环境而导致的。这种整体理念,相对于现代医学在还原论指导下,用生物、物理、化学的角度去解释健康与疾病,显而易见在理念上更有优势。

2.2 培养形神一体观

形神一体观是中医整体观的重要方面,培养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明确人是由形神共同组成的。神是中医神、魂、魄、意、志、思、虑、智的总称,是指正常生命必须具备的精神存在,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与体现。形即构成人体之脏腑、经脉、形体官窍,精气血津液等。不论是养生还是诊疗疾病,中医均从形神一体考虑问题,如《素问·宝命全形论》在阐述治疗思路时强调“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大小,五曰知腑脏血气之诊”。形神一体观相对于现代医学以生物医学为主导的医学模式,不论是养生还是防治疾病,其理念都具有优势。

2.3 培养辨证论治观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诊疗特点。笔者认为辨证论治观培养的关键在于以下认识:临床表现出的各种症状和体征,均有其内在病机作为依据,而这个病机是在不断变化着的,辨证论治是根据这个动态变化着的病机进行动态的跟踪治疗,其诊疗具有时空性、动态性和个体性的特点,因此相对于现代医学强调的诊断标准、治疗规范等群体诊疗的理念,中医辨证论治无疑更为合理、严谨。结合临床案例以及中西具体治疗,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对中医辨证论治产生兴趣。

2.4 培养未病先防观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未病先防的思想,是中医相对于现代医学的一大优势。中医不仅有未病先防的理念,还提出了未病先防的法则,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而且还有治未病的方法,如《素问·刺热》所讲:“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这种系统化的养生理念、指导思想、具体方法,相对于现代医学的预防自成系统,特色明显。

2.5 培养见微知著观

纵观中医整个病机诊断,在于司外揣内,以局部反映整体。中医诊断相对于现代医学的诊断技术,在信息量的收集上,似乎不太先进,也不太客观。存在这种认识的原因,是由于没有真正掌握中医的诊断精髓——“见微知著”。望诊、闻诊、问诊、脉诊莫不如此。如《素问·脉要精微论》“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仓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因此,看到的是一个舌,想到的是一个人;切到的是脉,想到的是全身。一个眼神、面色、语言等,均在反映着人整体的状态,这就是“见微知著”。这里面存在着中医体察入微的智慧与境界,要想具备这种诊断能力,需要大量的临床体悟和理论基础。所以《难经·六十一难》曰:“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

2.6 培养三因制宜观

三因制宜,指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诊疗思想。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司气以热,用热无犯;司气以寒,用寒无犯;司气以凉,用凉无犯;司气以温,用温无犯”,告诫医者用药勿犯四时寒热温凉之气,要因时制宜。《素问·异法方宜论》曰:“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告诫医者诊疗要因地制宜,《素问·五常政大论》曰:“能毒者以厚药,不胜毒者以薄药。”告诫医者要因人制宜。三因制宜和辨证论治的思想,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医是个体化诊疗的特点,这就是在中医临床上进行规范化研究难以深入的原因。

3 结语

任何一门学科,均存在着其认识视角的盲区,不能解决研究对象的所有问题。中医与现代医学是从不同的视角为人类的健康服务的,各自保持其特点发展,符合科学多元化的发展规律。在学生时代培养和掌握中医原创思维,对中医学子来讲,既不会狂妄自大,也不会妄自菲薄,不会陷入无谓的医学存废之争。通过自身努力,一定能够将中医传承好、发展好。

猜你喜欢

形神现代医学中医学
形神兼备,聚焦小学数学公式定律教学策略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形神之间 浅谈古代人物故事画的发展历程
意象、形神
鼠疫促进现代医学
浅析医学科技对眼健康系统发展的影响
评方小平《赤脚医生与现代医学在中国》
中医学对脑心的论述
中医学对痛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