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态使用教材 使知识生成“活”起来

2021-03-03陈永畅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动态化分配律乘法

陈永畅

动态化、创造性地呈现教材数据、情境和活动不仅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规律,适合学生的学习特征,更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深度思考,最终为学生创设高质、善思和灵动的学习场景。

一、动态呈现教材数据,在知识形成中深度思考

教材中数据的呈现往往是“死”的,是需要教师进行有效二次加工才能起到最佳效果的。事实上,由于教师对教材本质解读存在差异,因此同样的教学内容往往会出现许多不同品质的课堂教学,同时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同样存在差异。

北师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是一节定理的探究课,在小学阶段不需要进行定理的证明,但是需要让学生通过一些特殊的个例研究,从特殊到一般,最后得出这个结论。因此,基于这样的教材解读和学生的学习基础简析,我们不难看出,学生需要有足够多的数据,从而通过不完全归纳法来得出这个的规律。那么,如何能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呢?通过原教材设计和动态化呈现教材设计的两节课可做对比。

这两个设计思路,数据并没有改变,仅将原来的4组固定的数据改变为从5根中选择出3根拼搭成三角形动态呈现,却使得结果数据从原来的4组变成了10组。这时,可以再让学生观察列表中的数据组成:(2,3,4),(2,3,5),(2,3,6),(3,4,5),(3,4,6),(4,5,6),(2,4,5),(2,4,6),(3,4,6),(3,5,6)。接下来,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这10组数据存在的一些规律。学生能比较容易地发现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这样就有了更多的数据支持他们的猜想,也能增强学生对这个定理的理解。最终,“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个性质定理的探究过程就变得顺理成章的了。

经过动态化呈现的数据特征不仅更具科学性,还能帮助学生更容易地进行规律的归纳和总结,并且让学生能有不同的思考角度和认知深度,这是静态数据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二、动态呈现教材情境,在知识思辨中提质增效

北师版小学数学教材是以“情境+问题串”的模式来呈现知识的,这说明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情境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元素。因此,如果要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就必须提高学习情境的质量,真正地让学生能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去思考、质疑、发散与总结。

北师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乘法分配律”一课中,在经过多次的教学实验后我发现,学生对乘法分配律依然存在比较多的问题,如(a+b)×c=a×c+b、(a+b)×c=a×c×b×c、(a+b)×c=a×c×b,等。这足以说明,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这个知识点还只是停留在识记层面,并未能对知识进行迁移与应用。这种对于本质内涵的一知半解,造成了学生只懂算式变化之“形”,而未得乘法性质之“神”。由此可见,这个知识的思辨品质还只是处于低阶层级。那么,动态呈现问题情境能有什么意外收获呢?下面用这两种对比实验来列举。

第一种是直接给出一个大的情境让学生去发现他们的规律,第二种是有指向性的、一步步动态化地给出每个细节的情境。第二种为什么这样做呢?左边的瓷砖数量是4×9=36(块),右边的瓷砖数量是6×9=54(块),而左右两边放在一个平面上瓷砖数量是(4+6)×9=90(块)。从乘法的性质来讲,可以看成是左边4个9,右边是6个9,左右两边就是10个9,这样的变换形式能将乘法分配律与乘法的性质之间的联系“桥梁”打通,从而使乘法分配律回归到乘法本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將重点的研究放在了为什么是“4+6”这个问题上,这才是乘法分配律的关键所在。

动态呈现教材思路时,将这个情境分三步动态的呈现,一是能让学生有目的性地去探究两组算式间的关系;二是让学生能基于乘法的意义来读懂乘法分配律的本质;三是营造了顺势而为的学习场景,让学生的学习效果直线上升。像这样,改变情境的呈现方式,有时能收获不一样的惊喜。

三、动态呈现教材活动,在知识探究中发展思维

教材中探究活动组织的质量将决定学生思维的发展程度。因此,精心设计和思考探究活动的动态呈现方式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要站在学生的认知起点和思考角度来开展可持续发展的活动。

北师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测量”单元“认识厘米”一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体验不同的测量单位来引出认识厘米的必要性,并学会利用工具进行物体长度测量的正确方法。其实,二年级学生在一年级科学课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基本的测量工具,他们对测量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那么,这个测量的探究活动我们就不能还是按照教材中给出的情境来设计。

只有一种测量工具显然不能满足学生的探究需求,也不能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更不能突破“非零刻度读数”的学习难点。因此,我在这里进行了探究活动的动态化处理,给每个小组提供了不一样探究工具:正常的直尺、软尺、没有刻度数的直尺、缺少部分刻度数的断尺、长度不够的直尺。把这些工具分发给各个小组,有些拿到的是一样的,有些是不一样的,但当每个小组拿到其中一个工具时可能思考就已开始了:要怎么样才能进行测量呢?于是,通过小组的合作与交流后发现,从零起读数、非零读数、叠加读数等都是方法。这时,活动组织是动态的,学生生成是动态的,方法总结也是动态的。经过这样的动态化的探究活动,学生对于测量的方法掌握可想而知有多牢固。更主要的是,这样的问题解决过程,培养的是学生思考的方式。

(责任编辑:杨强)

猜你喜欢

动态化分配律乘法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巩固练习
除法也有分配律吗
活用乘法分配律
关于线性变换乘法与矩阵乘法
VI系统的维度补充
江南词学版图与“环太湖词圈”的动态考察
动态化量刑论要
乘法猪
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剖析的常态化和动态化探讨
巧用运算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