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切磋琢磨”说成长

2021-03-02陈大伟赵雪琴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专业教育教师

陈大伟 赵雪琴

陈大伟 成都大学师范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教师继续教育和专业成长、课程与教学改革,对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师幸福生活、校本研修、观课议课等有比较独到的研究,并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积极的影响;主持建设的“教师职业道德”成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上课程);首倡并致力于推进观课议课和理想课堂建设,在《人民教育》刊发的“观课议课”系列文章(共33件)被列为“《人民教育》创刊60年报道过的最有影响力的事件”;出版《观课议课与课程建设》《幸福教育与理想课堂八讲》《影像中的教育学:从电影中体悟教育与人生》等24部著作;多篇论文在中国人民大学资料复印中心全文复印;多次获得四川省教学成果奖和成都市社会科学成果奖。

促使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式很多,教师教育是常用方式,但这种方式是外在力量,真正促使教师成长的是内在力量,即教师的自身修养。修养主要有两种指称和用法:一是指称人在某一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状态和水平,比如“这个人在为人处世方面很有修养”;二是指称人在某一方面要达到某种水平、状态所要付出的努力,比如“我们要加强教师修养”。教师专业成长的修养主要指为了培养优良品质而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教育的过程和所用的功夫,也就是通过修养的功夫使自己变得有修养。

有一种说法是:“修以求其粹美,养以期其充足。修犹切磋琢磨,养犹涵育熏陶。”“求其粹美”“期其充足”是修养的目的。“求其粹美”是為了使自己心地更加纯粹、行为更加美好、举止文质彬彬;“期其充足”是为了让自己的精神更加丰盈、人格更加完美、见识更加丰富、处事更加从容。“切磋琢磨”的源头是《诗经·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君子如玉,我们用治玉的过程讨论教师专业成长的“切磋琢磨”。

一、切:剖石见“玉”,自尊自重

《韩非子·和氏第十三》中记载了“和氏璧”的故事。春秋时,楚国人卞和在荆山发现一只凤凰栖于青石之上,认定这是一块蕴藏宝玉的璞石,于是将其献给楚厉王。楚厉王找玉工辨认。玉工认为璞石里面没有宝玉,卞和以欺君之罪被砍去左足。楚武王即位后,卞和又去献璞,楚武王以同样的罪名砍去卞和的右足。至楚文王即位时,卞和抱着璞石在荆山下痛哭,一直哭到眼泪干涸,流出血泪。楚文王知道后,命人剖开璞石,发现里面果然有宝玉。

剖开璞石见到里面的“玉”,我们可以把这看成修养的“切”的功夫和方法。切的方法是认识自己、发现自己,使我们成为自重、自爱、自尊之人。这种“切”的修养方法在古今中外均有先例。

中国古代典籍《大学》开篇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前一个“明”用作动词,是“彰明”的意思,也就是“切”;后一个“明”字用作形容词;“明德”就是一个人光明正大的品德,就是一个人内在的“宝玉”。“明明德”就是彰显人本身具有的善良天性。在道家学说中,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吾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慈”“俭”“不敢为天下先”就是老子自我剖析所得之自在之“宝”。佛教主张人人心中有“佛”,修行的基础就在于“明心见性”。在西方,据说苏格拉底小时候看他的父亲雕刻狮子,就问父亲:“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的雕塑师?”父亲的回答是:“以这只小狮子来说吧,我并不是在雕刻它,我只是在唤醒它。狮子本来沉睡在石块中,我只是将它从石头监牢中解救出来而已。”苏格拉底从父亲的话中得到启发,日后成为一位唤醒人们心灵的大师。唤醒别人首先需要唤醒自己。“人之初,性本善”,我们需要剖开自己的心灵,唤醒自己的“小狮子”,发现自己的“美玉”,然后坚守它、彰显它,让它发扬光大。

教师的“切”不仅需要发现自我、看到自我,而且需要看到教育的意义和价值,看到教育的理想和美好,从而对自己怀有自信,对教育工作怀有敬畏,在自己和教育工作之间建立充分的理解、接纳和认同。

读者朋友,请您认真审视和发现自己,按照这样的句式填空:“吾有三宝:一曰 ,二曰 ,三曰 ,故能 ,故能 ,故能 。”找到这样的“三宝”以后,再“持而保之”,发扬光大。因为“吾有三宝”,所以我们不妄自菲薄,应该挺起胸膛做人,昂着头颅走路,然后向善、向美而行。

二、磋:自我更新,日渐美好

切开璞石以后可以发现其中内蕴的美玉,但这时的美玉周围还包裹着杂质,还不纯粹。我们把去掉杂质获得纯玉的过程叫“磋”。“磋”的修养帮助我们成为一个纯粹的、良善的好人。

据说意大利雕塑家米开朗琪罗在完成《大卫》的雕刻以后,有人问:“你是如何雕刻出大卫的?”他的回答是:“大卫就在那里。我只是去掉多余的石料,让他解放出来而已。”西方谚语说:人,一半是野兽,一半是天使。如果说切的功夫是让天使的美好显现出来,那么磋的目的就是减少野兽的粗鄙。杂质就是多余的、不需要的东西,对于教师专业成长来说,杂质就是阻碍和干扰教师成长的环境和心理。去除杂质最有效的方法是自我更新和突破,改变自己。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就是“减损”,就是“磋”。教师需要不断减损的东西很多,比如:不适当的金钱和物质欲求,不应该的名利和权位追求,不道德的情欲,暴躁冲动的脾气,对学生过度的偏好与偏废,与家长交流交往的势利,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观念和思想……商代的开国帝王商汤在洗澡盆上刻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提醒自己诚心地对待自我更新,每天都要通过涤荡污垢更新自己。持之以恒地“磋”就是坚持不断地更新。

也请各位朋友好好想想,成为一个更可爱的人,我们需要“磋”的东西是什么?

三、琢:立足专业,雕琢塑造

经过“切”“磋”的加工,玉璞变成了纯玉;经过“切”“磋”的修养,人变成了好人。但“玉不琢,不成器”,不成器的玉价值不大;一个人仅仅成为好人也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成为有用的人、能干的人,以自己的成“器”修养成为养活自己、服务社会的有价值的人。

对玉所进行的“琢”的功夫是根据玉的特征和人的需要,对玉所下的雕琢功夫。教师专业修养中的“琢”,则是根据教师的专业标准、根据教师职业的理想形象,把外在培养和自我塑造结合起来,成为具有专业素养、能提供专业服务的教师。

2012年2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标准不仅明确了合格的中学教师、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的道德规范、知识结构与能力水平,而且提出了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行为的基本规范。它是引领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基本依据。教师需要研究这样的标准,并依据这样的标准去自我“雕琢”。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岗位或人生理想,对照不同层次的“教师专业标准”想一想:我们需要从哪些方面进行“雕琢”?

四、磨: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琢”是一种粗加工,得到的只是粗坯。通过师范专业的系统学习和修炼,经考核合格,师范毕业生可以取得教师资格证,但这只是教师的入门条件,是教师生活的基础。即使一个人拿到了教师资格证,即便被学校聘任,也只意味着他具备了“做”教师的必要条件,具有成为教师的可能。倘若不能按照教师的价值标准行事,他就不可能在学生心中成为一名完整意义上的教师。

“磨”是对所获得的“粗坯”的精细加工,通过打磨,玉器表面细致光滑,呈现灿烂的光泽。拿到教师资格证和学校聘任书还只是形式上成了教师,真正的教师是一个在学生心灵世界中占有一席之地,并能给学生的人生留下美好的回忆,让学生能够因为自己成为更好的人、过更好的生活的教师。“磨”的功夫是精益求精,意味着我们需要终身学习、专业学习,它能帮助我们不断精进,从合格教师到优秀教师,再到卓越教师。

“磨”是在细处下功夫,“磨”需要耐心和等待,需要付出意志努力,更需要承受失败带来的痛苦。任职成都师范附属小学的特级教师姚嗣芳的“主体学堂”就是一点一点“磨”出來的。自1985年参加工作,她总是冥思和探索着:如何才能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如何才能在语文课堂中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性,让每一个孩子在课堂上获得最好的发展?如何才能真正落实“以生为本”的课改核心理念?2009年,受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的启示,她开始了新一轮课堂教学的打磨并锁定了努力方向:先学后教,不教而教,以学定教;讨论是学习的常规;注重感悟。变革的实践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把想到的化为课堂改变的行动后,一节“四不像”的公开课被围观者判定为“失败”。面对“失败”和怀疑的声音,姚嗣芳老师“磨”出了自己强大的内心,她坚信自己走的路子是对的,在仔细分析并找到原因后,不断摸索反复打磨。现在,“主体学堂”不仅成为姚嗣芳老师的个人名片,也成了成都师范附属小学的文化传承。

放眼望去,这样的“如琢如磨”,有华应龙老师的“融错教学”,黄爱华老师的“大问题教学”,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教学,薛法根老师的“组块语文”教学,张齐华老师的“文化数学”,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

(赵雪琴,成都大学师范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姜楚华

猜你喜欢

专业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