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研究

2021-02-22何双双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应用方法高中数学微课

何双双

【摘要】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已经成了当前教育教学的主要方式.依托微课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科的特点设置课程内容,将静态的内容转化为动态的资料,直观地呈现教材内容,降低学科内容的理解难度.高中数学一直是高中生学习的“拦路虎”.数学学科逻辑性强,学习难度大,学生理解较为困难.微课的教学模式可以转变数学教学的思路,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数学的趣味性,从而提升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数学;微课;应用方法

前 言

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包括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微课是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方式呈现的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实现了课程设计方式的创新.结合高中数学教学实际,教师应积极利用微课的优势,做好数学教学改革工作,提升数学教学的质量.

一、利用微课教学,丰富数学课程内容

传统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多、教学节奏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学生的学习实际,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授课方式较为单一,课程内容相对较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课时教学计划进行,才能保证教学进度.采用微课的教学模式后,教师可以进一步丰富课程内容,通过微课进行课程内容的拓展,进一步提升教学效率.

以“集合的基本运算”为例,教师需要让学生了解交集和并集符号及二者的关系,会处理集合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侧重符号的学习和例题的讲解,学生通过教材例题的解析和说明,从理论上学习集合的相关知识.但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若课程节奏过快,则会导致教学效果不佳.依托微课的教学优势,教师可以在讲解交集和并集例题的同时将例题所处的情境用具体的图案进行展示.教师通過微课将教材中的例题转化为具体的图像,通过数形结合的思想帮助学生快速理解交集和并集的区别和联系.如在交集和并集的教学中,A∩B读作“A交B”,即A∩B={x|x∈A,且x∈B}.对于这一知识点,教师可以用图片进行展示,然后在图片中用不同颜色做标示,使学生加深对交集的理解和认识,提升课堂学习效率.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合理应用微课,将抽象的知识内容转换为具体的微课内容,通过微课内容来展示数学知识点,实现直观教学的目的.总之,微课教学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实现了动静知识的结合,对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利用微课优势,降低数学理解难度

高中数学知识学习难度比较大,学生在理解方面容易出现困难.利用微课,教师可以将静态的知识转换为动态的内容,通过动画演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理论内容,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理解数学知识,降低数学学习的难度.

以“指数函数图像及其性质”为例,在学习指数函数的过程中,教师一般从以往学习的函数入手,使学生加深对指数函数的理解,帮助学生了解指数函数的特征,包括定义域、值域、定点、单调性、函数变化值、奇偶性等.这些内容通常以表格的方式罗列.学生在初始学习过程中可以熟练地应用指数函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学习了对数函数以后,学生对指数函数图形和性质的记忆明显减弱.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微课加深学生对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理解与认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应做好课程设计开发和校本开发,将传统的课件动态化,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体现数学教学的特点.总之,微课有效降低了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实现了知识的简易化教学,对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有明显作用.

三、利用微课模式,攻克教学重难点

高中数学的抽象性和理论性比较强,学习难度比较大,一些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能完全理解知识.依托微课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将教学重难点内容以学生容易理解的方式展示,加深学生对内容推导过程的理解,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攻坚克难.

以“单调性与最大最小值”为例,函数单调性的变化和最大最小值的求解要考虑区间因素,这一直是教学的重难点.在函数单调性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一般以f(x)=x和f(x)=x2为例进行讲解,采用的教学方式是数形结合.但这里的“形”只是静态的函数图像,函数图像在知识点中的单调性变化是教师口述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理解困难.如f(x)=x2的单调性要一分为二地看,一些学生容易在学习f(x)=x时形成刻板印象,认为函数图像只有单调递增或单调递减两种情况,没有考虑区间因素.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将f(x)=x和f(x)=x2进行动态展示,在函数图像变化过程中进行指导,加深学生对区间的认识,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为忘记考虑区间而出现错误,进而攻克函数单调性和最大最小值的学习难点.高中数学的学习难度比较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多种问题,这些问题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是无法彻底解决的.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入手,做好具体的指导工作,通过微课将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内容,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整个课程内容,掌握知识.这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非常重要.总之,数学知识具有逻辑性、抽象性等特征,利用微课将静态内容进行动态展示,实现教师指导与教学内容的整合,对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有明显作用.微课实现了动态内容的展示,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规律,因此,教师应积极利用微课开展教育工作,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利用微课特征,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意愿,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高中生的学习节奏比较紧张,他们可能无暇进行课前预习,只能被动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自主性比较差.微课实现了教学内容信息化,打破了传统空间和时间对数学教学的限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素材和内容,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如数学课前预习,高中生的学习时间比较紧,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很少会主动预习,而且预习的整体质量不是很好.数学教师可以提前将下一章节学习内容的视频资料提供给学生,学生可以利用日常的碎片时间进行学习.每个视频资料都是教师精挑细选的,既有丰富的基础知识又有具体的预习方法指导,确保学生在学习后可以掌握基础内容,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微课模式也是学生课后自主复习的首选,学生在课后复习阶段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课后复习视频,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质量.总之,微课为高中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提供了便利条件,教师应积极应用微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此外,在教学指导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既要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又要考虑学生讨论交流的需要,同时做好检验工作,鼓励学生自主检验所学的知识.

五、利用微课教学,开展课堂互动

使用手写板或手写屏写板书的方式是比播放PPT更直观的教学方式.学生在上课时看教师一边写一边讲解,比听教师念PPT更容易投入感情.只有学生投入感情去学习,他们的学习效率才能得到提升.教师在微课讲解过程中应积极融合白板教学,实现教学互动,及时抓取学生存在的问题,确保学生的学习质量.

以“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为例,空间几何体包括圆柱、圆锥、圆台、球等,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单纯记忆公式,那么学生很难完全记住并理解,在运用公式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类错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利用微课,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空间几何体公式的关系.以圆柱、圆锥和圆台的侧面积公式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微课展示圆柱、圆锥和圆台的侧面展开图,通过电子白板抓取结构图,让学生了解表面积公式的推导,强化学生对表面积公式的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圆台表面积公式与圆柱、圆锥的表面积公式之间的关系,通过结构图进行分析,从而归纳出三者的关系,加深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除空间几何体外,教师在其他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进行微课的交互教学,通过微课将知识内容转换为直观的学习资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对内容的理解进行自主学习,提出问题.教师利用电子白板对学生有疑问的地方进行抓取,答疑解惑.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利用微课,做好白板融合,

实现不同知识的整合,并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教学设计,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让学生可以了解公式推导的过程,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总 结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发挥微课的作用,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同时利用微课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參考文献】

[1]李丹娜.“互联网+”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Office 365高中数学教学探究[J].中学课程资源,2020(3):57-59,14.

[2]赵国宏.应用信息技术助力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之我见[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5):22.

[3]孟伟.基于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微课设计探析[J].数学教学通讯,2020(3):58-59.

[4]金宏浪.微课辅助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以“椭圆定义的应用”微课设计为例[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22):135-136.

[5]王雨清,吴立宝,郭衎.新世纪以来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融合的进展与趋势[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0(3):13-18.

[6]靳海平.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高中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以康乐县为例[J].才智,2020(17):15.

猜你喜欢

应用方法高中数学微课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故事教学法的应用刍议
愉快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物理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讨论
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探讨
高中数学数列教学中的策略选取研究
调查分析高中数学课程算法教学现状及策略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数学课程有效提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