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食管神经鞘瘤影像表现与病理分析

2021-02-18孙琳琳陈婧丁博闻朱蕾于红陈群慧施珏倩陈怡楠李克朱莉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21年6期
关键词:钡餐鞘瘤免疫组化

孙琳琳 陈婧 丁博闻 朱蕾 于红 陈群慧 施珏倩 陈怡楠 李克 朱莉

神经鞘瘤(neurilemoma)是一种起源于胚胎期神经嵴来源的神经膜细胞/施万细胞(Schwann cell)的肿瘤,因此又称施万细胞瘤(schwannoma),良性居多,恶性罕见[1]。神经鞘瘤可发生于任何有神经纤维的组织或器官,多发生于头颈部、四肢及躯干,腹腔及后腹膜偶可受累[2]。发生于消化系统的神经鞘瘤则相对少见,其中胃最为常见,发生于食管者非常罕见[3-4]。

目前,国内外有关食管神经鞘瘤的文献多局限于个例报道,少有小组病例分析,缺乏影像学特点的分析与总结,以及与临床病理学方面对照的研究。本文总结了21例食管神经鞘瘤的临床、影像、病理资料,分析其影像学特点,并对照病理学特征,探讨其鉴别诊断要点,以提高对该病变的术前诊断水平,加深对该病变的认识。

方 法

1.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2010年1月—2020年1月收治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食管神经鞘瘤病例。复习患者的基本资料、临床症状以及在上消化道钡餐、CT、MRI和PET上的影像学表现、病理学特征,重点分析影像表现与病理学特征的关联性。

2.检查设备与方法

(1)复习患者影像检查资料:调取上消化道钡餐、CT增强、MRI动态增强、PET的原始图像。

(2)复习患者临床病理资料,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蜡块连续切片,分别行HE和免疫组化染色。免疫组化采用SP法,所选一抗分别为S-100蛋白、GFAP、CD117、CD34、SMA和desmin。

3.图像分析

(1)本组病变的主要影像观察内容:肿瘤的发生部位/生长方式(腔内/外),大小(长×宽×高),形状,边界,CT平扫密度(相对通常肌肉组织密度),MRI平扫T1WI和T2WI信号特征,CT及MRI增强后信号改变,肿瘤内部有无囊变、钙化、迂曲的血管,肿瘤周围有无淋巴结增多、增大。PET图像上肿瘤及周围淋巴结是否代谢增高。

(2)病理观察内容:肿瘤大体病理、镜下细胞形态、免疫组化标志物阳性表现。

(3)由2名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影像诊断医师、2名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病理诊断医师独立阅片,发生分歧时协商解决。

结 果

1.临床资料

21例食管神经鞘瘤中,男性5例,女性16例。年龄37~76岁,平均(55.3±10.3)岁。临床症状因肿瘤的部位、大小、生长方式而异,14例渐进性吞咽困难合并胸闷、气短等呼吸困难症状,3例单纯渐进性吞咽困难,1例吞咽困难合并胸痛,3例无明显症状偶然发现。

2.影像资料

(1)21例病例中,病灶均为单发,17例位于食管胸部上段,3例位于胸部下段,1例位于胸部中段。

(2)21例患者均行术前上消化道钡餐:均表现为食管管腔充盈缺损,管壁光整,黏膜未见明显破坏。

(3)18例患者行术前CT增强检查:长径20~105 mm,平均(60±19)mm。18例病灶中,腔内外生长方式为13例,5例以腔内生长为主。所有病灶均边界清晰,大部分病灶呈椭圆形或类圆形,仅2例有分叶。CT平扫病灶均为低密度(低于同层面肌肉密度),增强后15例轻中度均匀强化(图1),3例不均匀强化,其中2例出现明显囊变区(图2)。

图1 典型病例1(女,52岁,食管胸部上段神经鞘瘤)

图2 典型病例2(男,52岁,食管胸部上段神经鞘瘤)

(3)5例患者行MRI检查,平扫多以T1WI等低、T2WI高信号为主,增强后非囊变区动态增强曲线均呈平台型或类平台型,可见延迟强化。

(4)2例患者行PET检查,均可见病灶FDG浓聚,代谢增高,纵隔多发淋巴结摄取。

以上结果详见表1。

表1 食管神经鞘瘤的影像表现与病理特征

3.病理资料

(1)21例肿瘤组织学上均边界清楚,无真正包膜;切面呈实性,灰白、灰黄或淡红色;2例可见少许囊变区,囊内含有红色或棕色液体,囊壁可有纤维组织;所有病例均未见钙化。

(2)电子显微镜下肿瘤主要由成束的梭形细胞组成,部分可伴淋巴细胞套状浸润(lymphoid cuffing)伴生发中心形成。18例为富细胞型,Antoni A区为主;3例可见Antoni A、B区混杂分布,其中2例可见明显囊变。

(3)免疫组化上均呈S-100弥漫强阳性,CD117、CD34、desmin和SMA阴性。

讨 论

食管肿瘤多是恶性病变,良性肿瘤仅占食管肿瘤少于2%的比例,其中约50%为平滑肌瘤,其次是间质瘤(部分具有恶性倾向),其他良性肿瘤还包括脂肪瘤、颗粒细胞瘤等[5]。食管神经鞘瘤极其罕见,约占食管良性肿瘤的0%~3.4%[6]。食管神经鞘瘤来自于迷走神经及1~5胸交感神经节后纤维联合形成的肌层间及黏膜下的神经丛,主要来源于Auerbach神经丛,少部分来源于Meissner神经丛[5],分别支配食管肌活动及腺体分泌活动,以迷走神经最常见[7]。

报道的大多数该病病例多发生于中老年女性[8],本文的结果亦与之吻合,男女比例约5∶6,女性发病率约为男性的3.2倍,但是个别学者认为男性的发病率是女性的2倍[9]。该病临床症状通常与肿瘤导致的占位效应密切相关。因肿瘤生长缓慢,肿瘤较小时,多无明显的症状或者偶然发现;当肿瘤较大时,出现明显的压迫症状或者阻塞症状才会引起患者的注意,最常见的是渐进性吞咽困难,其次为呼吸困难、胸痛、咳嗽[10-11]。患者吞咽困难的程度与瘤体大小并无平行关系,而与该肿瘤向食管腔内或腔外的生长方式有关。

由于食管神经鞘瘤的发病率低,既往影像学表现的资料缺乏,甚至食管镜下活检都无法确诊,因此其术前诊断是充满挑战性的。定位方面,从该组数据并结合既往病例报道可见,食管神经鞘瘤多发生于食管胸段的上中部,并且单发。有文献报道称病灶长径平均大小约为56 mm,长径范围从5 mm到100 mm[12]。本组病例在CT平扫上,大多数病变密度均一,通常低于同层面的肌肉密度,CT增强绝大多数病灶轻中度均匀强化,囊变少见,本组病例仅有3例不均匀强化,其中2例可见明显囊变,并且病灶本身体积较大(长径均大于50 mm),囊变多呈偏心性分布,远少于实性部分。本组病例均未在CT上发现钙化;5例增强后发现瘤体内有细小迂曲的血管,但是有的学者认为并不具有特异性,鉴别意义不大。非囊变区的MRI动态增强曲线多呈类似平台型改变,可见延迟强化。2例进行了PET检查,均表现为FDG浓聚,并且纵隔

淋巴结均有摄取,但是在CT及MRI增强上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此2例术前的PET报告均误诊为恶性病变,术后病理证实FDG浓聚的淋巴结均为反应性增生。虽然有文献报道认为PET有助于其术前诊断[13],但是我们仍认为需要结合钡餐、CT和MRI联合诊断。食管神经鞘瘤的影像学鉴别诊断主要包括食管癌、平滑肌瘤、间质瘤:食管癌通常以腔内生长为主,管壁不规则增厚,较少表现出明显椭圆形或类圆形占位,黏膜破坏明显;食管平滑肌瘤部分可多发,并见钙化灶;间质瘤可有腔内、腔外、混合生长方式,但是增强后会明显不均匀强化,较大者囊变多见,这点与神经鞘瘤有显著区别。

食管神经鞘瘤表面常被覆完整的黏膜,基本上位于黏膜下层,故而可以解释上消化道钡餐中黏膜未见明显破坏,与本组的钡餐造影结果一致。病灶呈球形或卵圆形,偶尔为丛状、多结节状样。本研究发现食管神经鞘瘤与其他部位发生的神经鞘瘤形态相同,有富于细胞的Antoni A区和结构疏松的Antoni B区。但是食管神经鞘瘤同中枢神经系统神经鞘瘤相比,前者囊变少见、以富于细胞的Antoni A区为主,后者囊变多见、Antoni A、B两区共存或相互移行,与其他学者观点一致[14]。肿瘤中常见散在的淋巴细胞和结节状淋巴套,有学者认为是消化道神经鞘瘤的特征形态[15]。病理上的鉴别主要依赖于免疫组化结果:食管神经鞘瘤S-100阳性;食管平滑肌瘤SMA阳性;食管间质瘤CD34、CD117阳性。

总之,食管神经鞘瘤主要具备以下特点:①好发于中老年女性;②好发于食管胸部上中段;③CT可见肿瘤长径通常较大(>50 mm),椭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晰;平扫肿瘤多低于同层肌肉密度,增强多呈轻中度均匀强化,囊变少见;④实性部分MRI动态增强曲线呈平台型,部分有延迟强化;⑤病理上囊变少见、以富于细胞的Antoni A区为主,S-100阳性。

猜你喜欢

钡餐鞘瘤免疫组化
吉非替尼通过促进H3K27甲基化水平抑制恶性周围神经鞘瘤细胞的增殖
CT 扫描及X-线钡餐在食管癌诊断中的价值研究
夏枯草水提液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
鼻腔、鼻窦神经鞘瘤1例
婴幼儿原始黏液样间叶性肿瘤一例及文献复习
结直肠癌组织中SOX9与RUNX1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肾上腺神经鞘瘤25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丛状神经鞘瘤
老年食管癌患者放疗前后的钡餐比较分析
子宫瘢痕妊娠的病理免疫组化特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