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食育融入基础教育发展研究

2021-02-18仝彩霞王世凤

科学与生活 2021年30期
关键词:食育保障基础教育

仝彩霞 王世凤

摘要:成功的食育教育可以促进儿童在健康、艺术、社会、语言、科学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在提倡德育、智育、体育的同时提倡食育。食育不仅是涉及广泛的知识学习,而且是满足身心需要的实践,有效的食育应该从低龄儿童开始。在我国现阶段,食育融入基础教育不仅必要,而且可行。根据目前的发展现状,在策略上,食育融入基础教育可以通过与幼儿早期阅读相结合、开展食育微课堂、校园文化建设、家庭亲子食育等策略的共同推进,在成效上,还需要国家在法律层面和政策层面的保障。

关键词  食育   基础教育  策略    保障

引言

均衡合理的膳食是每个人尤其是儿童青少年健康体魄的保证,也是完成繁重课业的前提。实践证明,良好的膳食有助于身心健康,有利于维持和改善生活与学习质量。调查中发现,当代儿童青少年普遍对营养知识了解不足,不良饮食习惯,主要表现为早餐摄入量少、摄入率低、能量不足、营养价值不高等,对身心健康均会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因此,应加强对儿童、青少年膳食营养的健康教育,这对维护他们的身心健康,提高生活、学习质量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膳食习惯,进而可以带动社会人群建立正确的膳食习惯和营养观念。

一、食育的内涵与现状

1、食育的内涵

简单来说,“食育”就是“饮食教育”。食育的内涵广泛,不仅包括向儿童讲解传输食品营养卫生科学知识,又包括培育良好就餐习惯与文明就餐礼仪,同时,还包括对传统的饮食文化、农耕文明的认知。食物来源、烹调技术、食品加工、食物卫生、饮食风俗、饮食艺术等是我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构成要素。“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膳食文化理念在我国传统饮食文化中备受推崇;此外,中医理论提出了医食同源的理念,中医认为是药三分毒,而食补一般没有副作用,通过饮食调理可以起到扶正固本、增强抵抗力的效果,可以有效地预防或减缓病症的发生,食补方便实惠又兼具安全性,有药物不具备的优越性。

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来说,食育教育的内容不仅包括各大营养素在人体中的作用,不同营养素在食物中的分布,而且还应积极探讨营养素摄入不足时所表现的营养缺乏病、儿童青少年挑食、厌食的危害,同时还要考虑营养对慢性疾病预防的作用,营养与疾病的关系、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及危害以及如何预防食源性疾病、寄生虫、营养过剩所带来的后果等。

2、基础教育中融入食育的发展现状

笔者走访了大量的青少年学生、教师、家长,进行了营养知识 、态度和行为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营养知识半数答对率在15%以下,仅45%受调查者表示在食品选择时优先考虑其营养情况,只有52%的人会主动了解或谈论膳食营养相关知识,很多人虽然有控制膳食的意识,但生活中往往不能做到,不重视、不信任、不理解饮食建议的现象普遍存在。

目前,在我国食育教育还处于发展普及的初级阶段,并未形成较为完备的教育体系,也没有完整的法律条文或政策来导引食育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如何开展与实施。教材建设、教学工具与教学实践活动都无法得到有效参考,很多教师无法得到系统性的儿童食育培训,没有统一的教育实施标准,食育教育开展还处于自发状态。此外,大多数家长往往更加注重儿童认知、语言、行为能力等方面的学习情况,而意识不到食育对全面提升儿童综合素养的作用。竭尽所能地溺爱更加导致儿童劳动意识差,“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形成常态,这大大限制了儿童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食育融入基础教育的必要性

食育是生命的教育,是健康教育的最有效的手段,对全面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形势下,我国应当在全社会范围内推行食育教育,并将其纳入基础教育,全面融入新时代儿童、青少年生活,有助于全面提高青少年综合素养,促进全民健康教育进程,是实现全民健康的重要保障,在中国目前形势下推行食育教育非常必要,具有历史意义。

1、食育融入基础教育是饮食健康状况的迫切需要

在我国传统的膳食结构中,一直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肉食和奶类食物为辅,这种饮食模式对预防各种富贵病有利。但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及改革开放的影响,近年来传统膳食结构逐渐转变为高能量、高脂肪、高动物蛋白、低纤维的“三高一低”膳食,导致肥胖、糖尿病、癌症等高发。此外,受家庭饮食观念与习惯的影响,儿童与青少年营养不良与营养过剩现象并存,这些都与偏食、挑食、膳食模式改变有着直接关系。近年来,食源性疾病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主要是由于饮食方式不正确、饮食不科学所导致,很多人虽然注重饮食健康与安全,但只有极少部分人能将健康知识转变为健康行为。要改变这一现状,有必要在提倡德智体美劳育同时,提倡食育。有效的食育应该从儿童少年开始,培养儿童、青少年健全的人格,引导合理的膳食模式,已成为教育者和政府亟待解决的课题,推行“食育”并将其融入基础教育,已经刻不容缓。

2、食育融入基础教育是家庭及学校的饮食意识迫切需要

当前,民众不健康饮食观念与行为日趋严重,饮食礼仪正在退化,食品工业的专业化分工更加细致,食物从生产、流通、消费到食用各环节不再密切相连,“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者越来越多,传统饮食文化得不到很好的传承。只有很少的教师和家长“非常了解食育概念”,学生进入中小学阶段,大部分教师和家长更关注的是他们的“学习成绩”,而对他们的饮食习惯与身心健康关心不够。导致孩子对饮食相关知识知之甚少,很多孩子从来没有见过农作物,没有思考过食物的来源,潜意识中甚至仅限于肉、蛋、奶、菜、水果都是从超市里来的认知。

此外,孩子在家校用餐基本也是享受“全套服务”,饭来张口,吃完即走更是常态。不仅不利于培养孩子“食礼”,也不利于培养劳动意识、饮食观念及其团结协作能力。据调查显示,仅不到四成中小学教师和家长了解中国居民膳食宝塔和膳食指南,很多家长明明知道鸡蛋营养丰富,却依然给孩子買方便面,冰淇淋,还有对孩子过于精养,过早地给孩子食用保健品,导致孩子性早熟;把肯德基、麦当劳作为对孩子的奖励导致孩子吃洋快餐成瘾等等。而教师、家长对健康饮食知识的匮乏,食育意识淡薄,直接影响儿童、青少年的饮食习惯和认知。

三、食育融入基础教育的的策略

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疾病与饮食安全、食物生产与资源环境等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对儿童青少年的教育,有必要在提倡德育、智育、体育的同时提倡“食育”。上述所谓“食育”的内涵价值,是可以通过对儿童、青少年进行饮食教育及饮食相关过程的各方面教育,达到对食物营养进行正确判断,进而形成健康饮食生活习惯所达到的。这其实也正是全面素质教育的内容,通过对儿童进行饮食相关的全过程教育,可以培养健全的人格和丰富的人性,促进儿童少年的营养健康及德、智、美、劳等全面发展。实践中,这种颇为有趣的“食育”,既易于实施,也很容易被儿童接受,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中都有很好的发展基础,因此,食育融入基础教育便有了很好的基础,只要措施得当,方法正确,是完全可行的。

1、幼儿早期阅读与食育课程融合

幼儿阶段,教师可以利用图书和绘画等多种方式激发幼儿的兴趣,可以将早期阅读和其食育课程融合在一起,让幼儿在阅读的过程中接触、学习饮食文化。这样既能促进幼儿在阅读时交流互动,又能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了解饮食文化。首先,在绘本的选择上,可以选择和食物有关的绘本,这样幼儿可以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观察图片,认识各种食物,进而起到认食物,激发兴趣的效果。教师在教学时鼓励幼儿观察表达,对绘本故事中描写的食物描述气味、形状、颜色等进行互动交流,通过学习与互动,幼儿不仅了解故事梗概,还认识了这些食物的气味形貌,激发了学习兴趣,并让他们对饮食充满了期待。其次,在食育课程中可选择一些和就餐礼仪或和传统饮食文化有关的绘本故事,让幼儿接触传统饮食文化,了解就餐礼仪,在这样的阅读中,幼儿的视野更为宽阔,潜移默化中就认识到了正确的就餐礼仪。此外,还可以通过说故事,培养食育习惯。组织阅读活动时,教师应鼓励幼儿积极讨论,尝试讲述和饮食文化有关的小故事,对人物行为的对错进行分析探究。这样既满足了幼儿心理成长和个体发展的需求,也能提高幼儿表达和阅读水平,同时也能让幼儿明辨是非,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也是幼儿完成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2、开展微课堂推动食育教育的普及

学校食育教育中,微课堂可以作为儿童食育普及教育以及传播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手段。除了实践性食育课程可以制定的食育活动方案为中心组织活动外,对关于传统饮食文化中与季节、节气、传统节日相关的普及性食育知识可以通过微课堂来传递,充分利用主题班会、课前五分钟等,根据季节、气候、节气、节日及其与饮食的内在联系,制作“季节与饮食”“节气与饮食”“节日与饮食”为主要内容的食育微课程。比如,每一个节气都有什么样的天气特征、农事活动、风俗习惯、养生保健等都可以作为食育微课堂的内容,可以结合谚语、古诗、气象、自然科学等知识来制作,食育微课堂时间不宜长,大约五至八分钟为宜,这样既方便灵活地穿插于相关的教学组织,又有助于孩子们领会内涵;既有助于增进儿童对我国传统饮食文化和农耕文明的认知与理解,又能够促进他们体会传统饮食文化中蕴含的生活智慧。孩子们通过主题季节饮食微课堂、节气食谱制作等学习,可以认知大自然的变化,认识食材,自主地发现生活中的季节变动信号,并根据这些信号指导调节饮食,享受健康饮食带来的快乐,从而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念、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使饮食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生活,帮助自己健康快乐成长,学会理性而诗意的生活。

3、校园文化建设推进食育融入基础教育进程

可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建设开展食育宣传教育,将食育意识和体育意识一样深入日常生活学习,除了日常常规食育教育外,还可以“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周”和“食品安全教育周”为契机,依托营养师协会,编制科普挂图、展板在宣传栏或文化墙进行科普宣传,还可以通过发放健康知识手册、观看视频短片等形式,开展食育科普知识竞赛、美术竞赛、演讲等形式实施“食育意识提升”工程。

食育涉及营养学、食品安全、中国文化(饮食)、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属于教育范畴,应遵循教育规律,在整体校园文化建设方案制定时要除了根据儿童青少年特点、文化需求等制定明确的实施方案、教育目标、评估方案等,也要注重拓展延伸,把食育课程与儿童的学习、生活紧密结合,可以结合学科教育进程,适当进行美术拓展、语言拓展、科研拓展、数学拓展等。食育活动方案延伸拓展部分既可以在学校完成,还可以在家庭活动中由家长协同完成,一方面促进儿童的认知与理解,同时,儿童的创造性、社交、合作、表达、操作等社会能力也都能得到显著的锻炼与提升。

4、亲子食育推动家校共建食育课堂

现代社会,家庭教育是人类认知的根基,也是性格、价值观、世界观、习惯等形成的基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协调配合,对学校教育起着最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儿童综合素养的提升大有裨益,亲子食育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分支,和儿童的生活息息相关,趣味性、操作性强的特点使其在实践上有很多探讨空间。亲子食育应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遵循自然、安全、快乐的教育原则,同时应注意挖掘创意潜力,确定合适的方法,最大限度地體现亲子食育的价值。学校可以开辟家长食育课堂,定期举办食育知识讲座或食育专题培训,搭建“微课堂”“食育热线”等平台,鼓励家长积极参与,提高学生家长的食育知晓率和家庭营养配餐能力,实施食育进学校、进课堂、进家庭的“三进”工程。

学校食育课程推进的离不开家庭亲子食育的积极参与,学校制在定食育课程表及食育活动计划之后,在活动前倡导家长带领儿童进行相关主题的渗透,比如周末可以带领儿童去市场或者超市进行购买食材,和儿童查阅资料、认识食材、了解食材,并同时在家里带领儿童进行亲子制作,让儿童初步感受参与及动手操作的快乐,为儿童进一步参与集体活动做好前期经验准备。活动方案制定最重要的要注重引导儿童进行分工合作、亲自体验,通过自己参与制作的活动,增加他们对食物的认识和喜爱,学会健康饮食。

四、食育融入基础教育的保障

食育工作实施得当既可以帮助民众树立安全、科学的饮食理念,形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又可以帮助民众了解我国深厚的饮食文化历史底蕴,并对其加以弘扬并传承,并形成常态化生活方式,在此之前,“食育”工作的开展和普及单纯依靠一部分人自发执行是无法有序持续地发挥作用,食育工作的推进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的,最好从法律层面、政策层面来督促实施。

目前,随着改革开放进程加快,国际间交流加快了食品间的流通,大量西方食品及文化涌入中国,让很多消费者在感到新鲜的同时也对中国食品产生自卑,继而盲目崇外,这大大阻碍我国食品产业的发展,也让原本健康的饮食习惯发生扭曲。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加快进程,将食育融入基础教育制度化,我们要借鉴美国、日本等国家的食育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推行食育,应尽快设立专门法案,制定相关法规,将“食育”法制化,这对改善国民营养、弘扬本国饮食文化具有较好的监督保障意义,也是促进饮食教育全民化、提升儿童青少年综合素养的重要保障。

同时,要出台相应政策,在政策上、资金上对食育工作给予扶持,鼓励各县区建设食育示范校,构建食育教学、教师培训、营养配餐、特色活动项目“四位一体”的教育管理模式。

此外,还要规范我国的食品市场秩序,健全食品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加强对食物生产到消费全过程的规范化管理,严格禁止食品生产销售过程中的一切违法行为,保障食品来源渠道合法,加大力度处罚对食品生产与销售过程中一切违法、违禁行为,尤其是严重危害健康的生产销售行为,提高违法犯罪成本,建立健全群众监督机制,最大限度地保障食物生产、流通环节的健康、有序发展,为全面提升居民综合素养创造条件,更对尽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有着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祖霞,家园共育提升幼儿园“食育”课程实施效果研究【J】,名师在线,2020(4)

2.吴晓萍,以儿童食育为抓手将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生活中【J】,教育界·教师培训,2019(5)

3.赵节昌,基于中国饮食文化的食育发展思考【J】,农产品加工,2018(4)

作者简介:仝彩霞,女,汉族,大学本科,讲师,高级营养师,健康管理师,工作单位为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近两年从事食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提出在我国应加强在基础教育阶段融入食育教育理念。

课题来源:2021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课题项目--21SYC198(立项号)

猜你喜欢

食育保障基础教育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为“食育”正名,系统推进“食育”工程
3—6岁幼儿家庭食育开展建议
“食育”也需进校园
推行电力物资供应链管理 促进电网应急物资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民间文学艺术权利主体的确定与保护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