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几何视角重审宋瓷形态

2021-02-18丁毅

科学与生活 2021年30期
关键词:几何形态实践研究

丁毅

摘要:如何看待传统文化是文化研究的议题之一,艺术设计融合在文化中,二者的研究都回应着同样的时代性的发问。中西方近现代都面临相似的问题,出现以新视角看待传统文化的反思性争论。本文以宋代瓷器形态为研究对象,以数学的几何视角发掘形态美的几何动因。以三件瓷器为样本,发现在经典宋瓷轮廓造型典雅美感的背后潜藏的几何秩序。

关键词:几何,宋代瓷器,形态,美,实践研究,

现代以来,东西方文明各自的发展瓶颈以及文化的全球化融合进程,都向东西方提出了新的问题。东西方学者在思考自身文化如何超越发展瓶颈而发展,对于西方而言,掀起对西方文明的反思和批判并将视野转移到东方文明并从中汲取不同的视角和新鲜的营养。海德格尔和尼采对于西方艺术的批评和对西方艺术的重新认识之中就含有东方哲学的认知线索。我国由民间生发出的民俗情结以及自上而下的政策支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动力,从重视民俗艺术、背诵文化经典等活动中可以看得出明显的弘扬民族文化的潮流;学者们立足于“民族的也就是世界的”观念,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掘出新的理解,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点,将之与现代语境相结合,做出新研究,例如罗亮生在2017年11月出版发行了他的《用数学思维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东西方学者们立足于文化发展瓶颈问题进行着各自的探索。毫无疑问,现代东西方文明的发展趋势,是相互之间的影响和融合,这个趋势和全球经济和旅游的全球化密切联系,也是无法阻挡的。那么,在这种背景之下,我们“应该”在怎样的思路之下去从事研究?这成为一个问题。当然这种“应该”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答案,这取决于研究者个人对当前趋势的理解。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从认识西方与中国文化开始。西方文化的源头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西方先哲总结,希腊艺术的美是在于它的一种“中间”的状态。中国传统的文化的基本形态呈现于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而影响中国文化至今的儒道佛三者也是主张中庸之道的。这也就是说,虽然中西方文化的异质、对立在各个方面已经展露无遗,但其文化源头都是源自于一个核心“中”。这就说明,二者的融合具有共同的基点,可以实现。

一个常识是:只有学会了普通话才有可能和全中国大部分范围内的人相互交流和了解,学会了国际语言才有可能在全世界的大部分地区和人们进行顺畅沟通和正确的相互理解。相反的,一个只会说非洲土著语言的人企图以单一的民族语言独立行走于世界各地,必定在和不同文化的人的相互理解上是有障碍的。所以非洲土著的文化只能是非洲本地的文化,想要以“越民族越世界”来弘扬文化的假设是不成立的。同样道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的艺术想要走向世界,实现和其他文化的相互之间正确理解,只是靠不断强化自身优点和特点的努力,是不可行的。正如学习一门国际语的重要性,中国的艺术也要学习当今国际语言,建立中西互通的“对话体系”才能够实现中国艺术和文化的主动走出,而非象一个古董一样被西方人好奇的偷窥和被动地拿去解剖。所以,中国的艺术设计学毕竟只有30多年的短短历史,在分类法、思考方法、教学方法方面存在很多缺陷和空白,需要整理和更新,所以,在艺术设计方面,更需要透彻的学习西方的方法。许多设计师在国际赛事中获奖,反过來在国内引起反响并给予国内设计教育以启示也说明了掌握国际设计语言的重要性。

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一部分有影响力的研究生参考书中,对于西方传统设计的介绍,通常实用“西方18世纪设计”这样的概括,而对于中国设计的内容,往往实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来概括。这样的对比很滑稽。让我们形成一种错觉:中国没有侧重创意的艺术设计,只有偏重技术的工艺美术。当然,这个现象是多方面问题造成的,不仅是因为思考和研究方式与国际不接轨的问题。在研究方法上,对于工艺美术品形态的分析、对传统图案的分析,许多是分层级总结的方式,缺乏一以贯之的唯一逻辑线索,只有平行的多条原则。相对比而言,西方对于传统的研究则更理性更纯粹。在一项研究中,往往有一条逻辑主线。形式研究可以只考虑形态与风格之间的关系而不顾及其他。《秩序感》曾列举多种西方早期使用数学方法对传统图案的研究。而逻辑的、数学的思维,正是西方人思维方式的主线。那么,能否超出中式视角去剖析我们习以为常的传统呢?

众所周知,古希腊艺术之美不仅是一种感觉,还是一种几何数字。体现为一种黄金分割比例。感性转化为理性。西方历史上对于形式美进行逻辑规律的数字化总结的传统由来已久。比如贡布里希例举了不同方式的逻辑总结。这样,西方艺术之美就可以复制和传播。相比而言,中国艺术传统是师傅带徒弟的一对一模式,在实践中感悟,只可“意会”,“不可说”。而从多方面考察所能够见到的“言”,又是含糊不清的。那么,设想,能否从不可说,变成“可说”?能否从“可说”变成“说”得“清楚”。

以下是为了解答此问题所做出的一些尝试。参考以最基本几何形态去考量复杂形体的方式,来试着换一个视角看中国传统的工艺品形态。

那么,宋代的瓷器之所以给人以一种优雅之感,而为什么同样使用简洁曲线,但美国流线型产品的外观与宋代瓷器的外观给人的感觉截然相反?这种蕴藏在宋代瓷器中的质朴内敛之感,是否潜藏着数学或几何的内在联系?

下图选择了几个具有符合宋代美学总体美感的瓷器作为代表,以基本几何形态为基本形态对瓷器造型进行分解。

将整体形态结构分解成两部分:上、下两部分组成整体。(以明显内收的腰部为分界线)

在图中,用黄色正圆形分解上半部分的边缘曲线,用红色正圆形分解上部分的底部边缘,橘红色曲线分解下半部分的边缘曲线。由于瓶口部分在水平线视角几乎为直线,作为上半部分特征而言可忽略。因为手工制作的误差和拍照的角度微差,导致以照片进行几何分解时会有一定左右不对称的现象。但是从图上可以看出,当以正常距离观看时,不对称误差可以忽略不计。

按几何弧线组成瓶体曲线的以此顺序,将各曲线圆心相接。得到黄色折线(上半部分的上部)、红色三角形(上半部分的底部)、以及由于巧合而几乎重叠为一条直线的红色直线(下半部分)。将上半部分的上部边缘切线所在的圆形连接得到的三角形与上半部分的底部曲线边缘切线所在的圆形相连接所得到的三角形,在形态比例上几乎完全一致。下半部分由于拍摄视角问题的偏差,导致观看角度比水平面稍微偏上一些。使得圆心连接后的形状被压扁成直线。

将整体形态结构分解成两部分:上、下两部分组成整体。(肩部以上明显变细的颈部为上半部分,肩部以下的宽阔主体为下半部分)

与之前第一幅图相似,上半部分切线圆形用黄色圆形表示,下半部分以白色线表示。连接圆心后,上部分形成的形状,与下部分形成的倒三角形,非常相似。(这个瓷器,由于工艺制作误差,使得颈部有一点歪斜。使得左右两边不对称。所以导致上下两部分的外切圆圆心连接线框定的几何造型二者在相似性上有一点误差。)

将整体形态结构分解成两部分:由口缘水平方向的曲线以及碗身下部弧线组成了形成其主要外形特征的两个部分。

用黑色正圆形分解口缘部分的边缘曲线,红色曲线分解碗身下部弧线的边缘。连接而成的黑色梯形与红色梯形,二者非常相似。

以上述三个瓷器为代表形态,以圆形为基本型,分别分解其组成部分的轮廓曲线。

有意思的是,在整体的不同部分,其外切弧线所在的圆形的圆形连接成的形态的类型几乎一致。这意味着:这些外切圆形的圆心的所在位置,所能够占据的最大空间范围的外形是一致的。因为前两个例子是上下结构,第三个例子是由两个不同方向的部分组成,所以暂时排除由于结构相同而可能导致的巧合。

另外,一个有趣的巧合是:圆心组合而成的曲线和器物实体所呈现的形态相反。例如,第一例的瓷器是上宽下窄,得出的是最长底边在下的稳固钝角三角形;第二例的瓷器上半部分明显小于下半部分,形成稳固的实体形态,但得出的是相反的、具有不稳固心理特征的倒立三角形。而在第三例中,碗的主体形态可以被简化为上大下小、沿垂直轴对称的倒立梯形。但是最终得出的确是与之相反的梯形形态。

总结:中国的艺术设计学的发展不过30年左右的历史,在当今的全球化发展趋势中,以国际的语言对本民族文化艺术等各方面进行研究势在必行。以宋代瓷器为样本,以数学的几何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形态,在本文中有限的样本之上根本无法的出系统的结论,并且这个研究还需要进一步细化、深化以及结合其他理论进行解读,但是,对于感性文化的物质产物的理性分解,可以作为跳出特定文化遗传基因之下的既定思维惯性的一种尝试。

猜你喜欢

几何形态实践研究
现代油画构成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中几何画板的教学探微
三角函数问题中的数学思想
刍议汉字设计的形态语义学
提高农村学生学习几何的能力探索
战斗精神的五个要素
建筑设计基础教育中“体”与“空间”形态的自组织
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校公体课中的实践研究
“互联网+”视域下的公益新形态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