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只要导入佳,“周树人”来了也不怕

2021-02-18黄超群

科学与生活 2021年30期
关键词:周树人

黄超群

摘要:匠心獨运的导课艺术是一种创造,更是教师智慧火花的结晶。只有教师结合学情,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课堂导入,激发出课文较深层次的生命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热情,才能使语文所蕴含的生活及民族文化神韵被学生所了解,所延续。

关键词:巧导入  引兴趣  激活力  获启迪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语文老师中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学生学语文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怕周树人,是因为鲁迅先生的文章用笔隐晦、寓意深刻.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一篇驳论文,语言尖锐犀利,既富有战斗性,又具有讽刺性,充分体现了鲁迅先生杂文的特点。怎样让学生兴趣盎然、精力集中地投入鲁迅杂文的学习,让学生能知其所以然呢?课堂教学导入新课,是一节课拉开序幕的重要步骤,我想导入这一教学“乐章”的前奏一定要弹奏好。于是,这个学期再次教授这篇文章时,我在课堂导入上采用三十六计策略,颇下了一番功夫。

一、声东击西,制造矛盾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上课伊始,教师就一定要讲究课堂教学导入的艺术来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情绪。

“放假三天,有哪些同学的作业没有完成?”于是有一、两个同学很快地举起了手,紧接着,又有几只手慢腾腾的举起。我环顾了一下教室,走下讲台,数了起来:“一、二、三、四、五、六、七、八,还有没有?”那举起手的同学低着头,不敢看我;其他同学都挺直着身子端坐着,目光随着我的走动而移动,不敢出一声。事实上我不在意追究作业问题,而在于由问题引发矛盾。此招声东击西是针对所要讲述的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看似与课堂无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通过对问题造成的悬念来导入新课。问题的产生使学生陷入了沉思,不知道我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二、偷梁换柱,激化矛盾

我走上讲台,装作很生气地说:“三天假,居然有这么多同学不完成作业,看看黑板上的中考倒计时,还有多少天?同学们还信誓旦旦要考高中,你们这样的学习态度,能考上高中吗?我敢断言:咱班一个都考不上。”教室里很静,没有一个同学敢说话。

突然比较调皮的笑笑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你讲得不对!”同学们都惊愕的望向他。“你说,老师哪里说错了?”他用手拿着笔,在桌上点了两下,说:“我也说不清楚,但就是感觉说得不对。”

这时候,教室里开始出现嗡嗡的小声音了。我示意笑笑坐下,走到同学们中间,问:“笑笑说老师讲得不对,你们同不同意?同意的话请说出理由。”“我同意笑笑说的!”宫进辉同学边站起来边说,“老师刚才说我们班没有一个同学能考上高中,我觉得不会,你看我们班的彭雅珺 曾语萧这些同学,他们学习很努力,就有希望考上高中。”我对他点点头:“不错,能用事实来驳斥老师。”康康接着说:“我也认为老师说得不对,不能因为八个同学没做作业,就说我们班没有一个考得上高中,这样说太绝对了。”教室里议论的声音大起来了。我做了个暂停的手势,说:“你们是不是都认为老师说错了?”“是的。”全班齐答。我马上顺势一问:“那你们说说老师刚才说的话犯了什么错误?”全班哑然。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下“以偏概全”四个字,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哦”了一声。

问题引人法用比较积极的形式提出了与所要学习课题有关的问题,点出了学习的重点,明确了学习的目标,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指向。更为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熟知的现象为基础的前提下,提出学生似曾相识,但欲言而又不能的问题,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刺激求知的渴望。

在本节课的课堂导入环节,我用偷梁换柱,偷换概念的方式,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一招拉近了学生与周树人作品的距离。

三、抛砖引玉,解决矛盾

新颖别致的高超导课艺术,必然会先入为主,先声夺人,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使学生欲罢不能,整个教学气氛立即活跃起来,教学也就容易进入最佳境界。

这时,我才正式请出课堂的主角:“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一篇驳论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请大家把书打开翻到这一课,默读课文,像刚才找出黄老师的错误观点一样,找出鲁迅先生要批驳的错误观点,同时也看看这个观点为什么会错。”

同学们可能觉得刚才批驳了老师的错误观点,很有能耐,一下子增强了自信心。于是迫不及待的打开书,在书中去寻找老师提问的答案。大家很快地找到了鲁迅先生要批驳的错误观点:“于是有人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我再要学生找找对方得出这个观点的论据,然后问:“由对方的论据能否得出对方的论点?”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对方犯了什么错误呢?”学什么齐答:“以偏概全。”我接着问:“那么由对方的论据可以得出什么样的论点?” 结合课文三、四、五段内容,不难得出以下两个论点:1、中国人失掉了“他信力”。2、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这样一来,驳论方法就明了了,对方的论据不能得出对方的论点,犯了逻辑上的错误,是论证出了问题,所以本文的驳论方法是驳论证。为了加深学生对本文驳论方法的理解,我又设置这么一个问题:“文章第一段能不能去掉,为什么?”有学生举手回答:“既然本文的驳论方法是驳论证,那么如果去掉第一段,我们就看不出对方的论据和论点脱节,看不出论证有问题,所以不能。”答案是令人满意的。

课后反思,我觉得80%是课堂导入的功劳。因为这次课堂导入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让学生在批驳我的错误观点的时候轻而易举地掌握了驳论文的知识。这样对驳论文知识的了解,比我以往概念性的讲解要直观些、生动些。更为巧妙的是,让学生在批驳我的过程中,分析出了我产生错误的原因,进而为分析课文中对方错误论点的产生作了铺垫,所以学生能很快地分析出对方的论据不能证明他的论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因此鲁迅先生找到对方论证这个突破口进行批驳。由此可见,只要导入巧妙,鲁迅的文章也能学好,“周树人”也不是那么可怕。

结语: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导入”上下功夫,既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又要激起学生求知的热情,为学习新知识创设良好的情景,让学生不再害怕语文的学习。

参考文献:

[1]丁霞《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法微探》

猜你喜欢

周树人
鲁迅31岁才谋得一个铁饭碗
我是周树人
鲁迅念念不忘的藤野先生,后来怎么样了
藤野先生
说太宰,话《惜别》
鲁迅姓鲁还是姓周
《域外小说集》的现代性研究
鲁迅弃医从文
我有特别的吐槽技巧
少年鲁迅上“对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