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追问策略

2021-02-18杜泽蓉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长方体错误体积

【摘要】本文论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运用追问策略:在错误处追问,纠正学生的错误;在存疑处追问,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关键处追问,加深学生理解;在意外处追问,深化学生的认知;在精彩处追问,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追问策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41-0127-02

追问是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在学生理解某个问题或者某一章节教学内容之后,教师针对学生不懂之处或者遇到问题等,继续提问、深入交流,做到层层追击,直到学生真正掌握知识为止。没有追问的教学课堂是教师教学的缺位,它导致学生难以进行深层次思考,学习停滞在表层;而教师通过追问,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和思考,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构建深层次的教学课堂。

一、在错误处追问,纠正错误

受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经常出现一些错误。在传统教学中,很多教师忽视了学生的错误,或者抓住学生错误进行批评,这种做法会打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要正确看待,分析清楚原因,把握纠错的适当时机,并且运用正确的方法纠正错误认知。因此,教师要正确对待错误,通过追问的方式,利用好错误处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如在教学“相遇问题”的相关内容时,教师给学生布置一道题目:甲乙两地相距360千米,A和B两辆车分别从甲、乙两地相向开出,甲车的速度为每小时50千米,乙车的速度为每小时40千米,两辆车多长时间能相遇?教师要求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综合算式,学生在对题目进行分析后,给出两种不同的答案,第一种答案:360÷(50+40)=4小时;第二种答案:360÷50+360÷40=16.2小时。针对这两种不同的答案,教师进行追问:哪一种是正确答案?学生都感到疑惑,单从综合算式来看,两种答案都正确,教师继续追问:为什么两种算法的得数不一样呢?学生分别说出两种答案的计算思路,得出答案1的学生认为:50+40是两辆车1小时行驶的路程,用总路程除以速度就是时间;得出答案2的学生认为:360÷50是甲车行驶这段路程需要的时间,360÷40是乙车行驶这段路程需要的时间。在讲解的过程中,学生发现答案2是两辆车走完全程需要用到的时间,因此第一种答案是正确答案。

上述案例中,教师在课堂上追问,让学生解读错误点、表达自己的看法,并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找出错误原因,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可以提高學生学习效率。

二、在存疑处追问,激发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重思维发展,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道路上长远发展。但学生受认知发展的影响,有时在对一些问题的理解上存在很多疑问,不能进一步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师面对这些疑问,如果给学生提出思维含量较低的问题,如“是不是”“对不对”等,就很难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这时就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有效追问,引导学生积极走出疑惑、开拓思维,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

在教学“认识分数”的相关内容中,教师让学生采用折纸的方法认识分数,首先将纸对折,其中的1份就是1/2,然后再次将纸对折,其中的1份就是1/4。教师将纸任意剪成两部分,提问学生:这个可以用1/2表示吗?由此,教师为学生引入了平均分的概念,让学生分小组画出不同的图形,提问道:你怎么表示1/4、1/8?小组画出的图有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并将图形平均分成8份,用彩笔涂其中的两份表示1/4,一份表示1/8,教师将不同的图形收集到一起,并裁剪粘贴在黑板上,学生惊奇地发现:不同图形的1/4大小并不相等。由此教师进行追问:为什么不相等的图形都可以表示1/4呢?这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为学生讲解不管物体多大,只要将其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几分之一,由此加深了学生对分数的认识。

上述案例中,教师针对学生存在的疑问,抓住问题的本质,通过追问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透过表层现象深入分析知识的内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在关键处追问,加深理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追问的时机,准确把握好和学生交流的机会,找准追问的关键点,一次又一次提问,直到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知识为止。很多教师在追问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有些追问没有设定好追问目标,无的放矢,有些追问只是为了追问而追问,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也很难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因此,教师在追问的过程中要设定追问目标,找准追问的关键点,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深入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在教学“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内容时,教师首先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不同的长方体物体来观察,并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教师让学生根据面、棱、顶点的顺序绘制表格并总结,学生分别观察牛奶盒、铅笔盒和课本等物体后,得出结论: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教师继续追问:长方体的6个面之间有什么关系?12条棱的长度都相等吗?学生观察后发现:在长方体的6个面中,只有对面相等,12条棱中长度也不相同,教师又追问: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有4条边,应该是24条棱,为什么只有12条棱呢?学生观察物体发现:每一条棱都对应两个不同的面,因此虽然有24条边,但两个面重合的边才能叫做棱,即24÷2=12条棱,由此追问:3条棱相交于1点叫做顶点,一共12条棱,应该是12÷3=4个顶点。为什么是8个顶点呢?学生发现有些棱重复使用了两次,所以是8个顶点。

上述案例上,教师在针对面、棱、顶点设定的问题层层追问,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找到概念之间的关联,突破知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厘清知识的本质内涵。

四、在意外处追问,深化认知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会精心预设各种教学情况,并制订不同的应急方案,但总有一些情况是在预料之外。如果教师能够把握契机,找到预设方案和意外之间的联系,采用追问的方式灵活处理,将会让课堂因为意外而格外精彩;反之,如果教师对意外置之不理,不进行有效追问,将很难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因此,教师要把握课堂中的意外,通过层层追问,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深化学生的数学认知,把握时机获取新的知识,促使学生提升思维品质。

在教学“简便运算”的内容中,教师给学生讲解了简便运算的基本原则,如加法中利用交换律和结合律,减法中利用拆分、凑整数等方法。在学生掌握了这些计算原则后,教师给学生布置了练习题,其中有一道题“726-98= ”,很多学生利用凑整法,将98写成100-2,并给出了简便运算过程:726-100+2=628。教师提问:你们同意这种计算方法吗?这是运用了哪种简便运算方法?大部分学生点头赞同,只有一位学生提出不同意见,并在黑板上写出这样的计算过程:100+626-98=628。学生窃窃私语:这怎么能算简便运算呢?教师追问学生为什么将726拆分成100+626,而不是利用凑整法计算?学生给出了理由:将98拆分成100-2,需要两个步骤完成,第一步:726-(100-2),第二步:726-100+2,这里需要考虑去小括号的过程,而将726拆分成100+626,则只需要一步就能完成计算,不需要考虑去小括号。教师继续提问:什么情况下可以应用这一方法?学生经过分析,只要是接近整百、整千的数,都可以运用这个办法来简便计算。

上述案例中,教师采取追问的方法让学生阐述简便计算的过程,利用有效证据来证明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并将这一方法進行推广应用,不仅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深化了认知。

五、在精彩处追问,激活思维

所谓追问,就是要刨根究底地问,它是师生之间交流的一种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追问,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部分学生在掌握表层知识的情况下,可以回答出一些问题,但如果继续追问,学生就不能准确给出答案,说明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一知半解。教师针对同一个问题追问时,学生会给出相同的答案,但是学生的思维方式却不相同。教师要抓住学生争论的焦点内容进行追问,激活学生思维、点燃学习热情,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体积”的内容后,教师给学生讲了乌鸦喝水的故事,乌鸦通过往杯子中填石子的方法,将水填满才能成功喝到水。这时教师拿出一个苹果,提问学生怎样求出苹果的体积。生1答:将苹果放入水中,水升高的部分就是苹果的体积;教师问:你是怎么思考的?生1答:苹果是不规则图形,不能直接利用体积计算公式来求体积,可以借助乌鸦喝水的原理来求苹果的体积;教师表扬学生学会了知识迁移。生2答:我认为可以将苹果搅拌成果汁,放入规则的杯子中,测量杯子中果汁的体积就可以求出苹果的体积。学生给出的方法出乎教师意料,问:为什么有这种方法?学生认为,苹果是不规则图形,只要将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规则图形就可以计算体积;教师追问: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学生提出多种方法,都能够计算出苹果的体积。

上述案例中,教师在学生精彩讨论的过程中进行追问,使得学生展示不同的思想方法来测量体积。教师在追问的过程中,促进师生间的交流,活跃了数学课堂,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总之,课堂追问是教学中的一门艺术,教师要筛选有价值的问题,通过有效追问拓宽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深度思考,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有效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周广强.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有效追问策略的方法[J].读写算,2020(35).

【作者简介】杜泽蓉(1979—),女,广西玉林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主要从事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

(责编杨春)

猜你喜欢

长方体错误体积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在错误中成长
多法并举测量固体体积
拆拼长方体
拆拼长方体
聚焦立体几何中的体积问题
小体积带来超高便携性 Teufel Cinebar One
谁的体积大
不犯同样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