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设学习任务单 层层辨析概念本质

2021-02-18杨幸琪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四边形

【摘要】本文针对小学数学概念抽象和难懂的特点,提出通过巧设学习任务单,层层辨析概念本质的教学建议,具体以《四边形》一课为例,论述基于课标、教材和学情进行任务单的设计前思考,基于设计前思考设计学习任务单,基于任务单教学进行反思等策略。

【关键词】学习任务单小学数学教学 概念本质《四边形》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41-0122-03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越来越多教学理论如“问题驱动”“项目式学习”“任务单教学”等,被用于指导学科教学。其中,任务单教学法较适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任务单是载明工作信息的指令,主要包括任务要达成的目的、工作的方式、基本程序质量标准等。最初任务单运用于建筑工程行业,后被引入教育行业,叫“学习任务单”。教师尝试模仿工程任务单、施工任务书、博物馆任务单的设计形式,在数学教学中设计、使用学习任务单,旨在提供强有力的学习工具,支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使课堂实现由传统讲授为主向以学生自主学习、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为主的转变。在学习任务单设计和使用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数学概念对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而言是比较抽象和难懂的。因此,概念教学成为了一线小学数学教师主要研究的对象。如何在概念教学中巧妙设计学习任务单,层层辨析概念的本质,引导学生走向深度学习呢?下面,笔者结合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四边形》一课的教学,谈谈个人的思考与尝试。

一、基于课标、教材和学情的设计前思考

学习任务单具有支架的功能,是教师依据学情,为达成学习目标而设计的学习活动载体。要合理设计一课的学习任务单,明确学习目标是前提。《四边形》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起始课。为了确定教学目标、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笔者从精研教材和精研学情两个角度进行了设计前分析。

(一)从宏观角度梳理教材,分析前后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编排呈现螺旋上升的规律,主要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把各领域的教学内容分散到不同的年段以便于学生掌握。因此,教师应该从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体系着眼,宏观地理解和分析所教内容的来龙去脉和前后联系,以对教学目标做到心中有数。为明确《四边形》这一课教学目标,笔者梳理了小学教材中与之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如表1)

观察上表,可以总结出三点:一是学生在一年级已经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形等平面图形,在生活中他们必然也积累了一些比较常见的图形。通过分析和对比这些图形构成因素,学生容易总结得出四边形的特征。二是学生从一年级的感性认识逐步过渡到根据“边”“角”等不同的维度抽象理解和概括图形的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抽象思维,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三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不能仅仅定位在对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认识上,还要关注学生学习图形经验和方法的积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巧妙设计比一比、量一量、折一折、画一画等活动任务,让学生在完成活动任务过程中不断积累认识图形的方法和经验。特别是点子图、方格图是整个小学阶段探究图形最常用的工具,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工具,让学生自主探索图形的特征,初步建立对图形概念的认知。

(二)从微观的角度解读教材例题,了解教材编写的层次和特点

要进一步明确《四边形》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更精准地设计任务目标,教师还需要从微观的角度解读教材的例题,即进一步分析教材例题呈现的方式、素材的选取、情境的设计、课后练习的配套等。为了设计出目标准确、符合学生学情的学习任务单,笔者重点分析《四边形》一课中的两道例题素材(如表2,见下页)的选取和情境的设计。

通过解读教材的具体例题,笔者发现了一些问题:例题1的图形没有序号,不便于学生表述;缺乏对四边形是“封闭图形”这一特征的辨析;一般四边形的数量略少,不利于学生对四边形概念外延的认识。例题2虽然设计了学生量一量、折一折等活动,但仍然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活动,不利于学生获得更大的自主思考、探索空间。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可以对教材例题进行适当调整,设计成学习任务单,让学生在完成任务单的过程中,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四边形的概念和长正方形的特征。

(三)依据前测分析学情,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

从“四边形”的名字,学生就能获得该图形的部分特征。因此,学习这节课的内容,教师普遍认为难度不大。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是不是这样呢?授课前,笔者采用前测卷了解学生对四边形的认知情况,并分析前测卷得到以下结论:(1)学生对固定名称的四边形的认识分两种极端:一是认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已经有了特定的名称,所以不是四边形;二是认为只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才是四边形,对不常见的梯形和一般的四边形辨识度不高。(2)对“直边”认识不到位。(3)个别学生混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4)对“封闭图形”这一特征辨析不足。

二、基于設计前思考设计学习任务单

基于设计前思考,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设计学习任务单,让学生在任务的自主探究中,一点点剥离出四边形的特征,剖析出四边形概念的本质。

(一)适当修改例题,巧设学习任务一

在解读教材例题例时,如果能从中发现一些问题,教师可以对例题进行适当修改,并将其作为新的学习任务。例如表2中的例题1,笔者对其进行了三个方面的调整(如图1)。

调整一:给每个图形编上了序号,便于学生描述和讨论。

调整二:增加14号图形,便于学生将其与其他图形进行对照,加强“封闭图形”作为四边形特征的认识;把其中一个一般四边形变为12号图形,使学生对四边形产生更加广泛的认识。根据这个调整,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想一想,还能不能创造出其他形状不一样的四边形,由此不断丰富四边形的外延,帮助学生进一步把握四边形的特征本质。

調整三:任务操作由原来“把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圈出来”修改为“把你认为不是四边形的图形圈出来,并和同桌说一说”。这样调整,是出于一二年级学生认识图形时,都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的考虑。而学习《四边形》一课,学生是第一次从“边”和“角”两个维度来分析图形的特征,在认识图形的过程中,他们不会主动提到“边”和“角”。因此,教师设计新的学习任务时,可以考虑从“反例”出发,让学生通过思考某些图形为什么不是四边形,逐渐勾连到“边”和“角”的内容。如认识1号、3号、13号图形,学生可以明确四边形有4条边;认识4号、8号图形,学生可以明确四边形的边是直边;认识11号图形,学生可以明确四边形是平面图形;认识8号、10号图形,学生可以明确四边形有4个角;认识14号图形,学生可以明确四边形是封闭的图形……通过这样不断地辨析、探究,学生层层剖析出四边形有4条直边、有4个角、是封闭图形等特征。最后通过提炼2号、5号、6号、7号、9号、15号图形共性特征,再次明确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都是特殊的四边形,让学生积累多种形态的四边形知识。

(二)根据学情需求,巧设学习任务二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对长、正方形的特征已经有了模糊的感性认识,但对特征的认识与归纳,还是缺乏科学、完整、准确的理解与表达。如何让学生把这种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呢?在本节课中,笔者通过前测发现学情需求,了解学生学习起点,由此把课本例题2中的“做一做”进行内容的扩展,设为学习任务二(如图2)。

调整一:对比课本“做一做”中要求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任务二中改为分别画2个不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目的一方面是让学生积累更多“画”的经验,在“画”的操作中提炼长、正方形的特征;另一方面让学生借助方格图来探究图形边、角的特征。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随后,收集学生各种不同的作品,通过“谁画得更标准?”“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等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长、正方形的特征,实现学生自主构建概念、打造生本课堂的目标。

调整二:将原例题中量一量、折一折的探究环节,改为验证环节,是承接了上一个步骤“我的结论”,目的是让学生验证自己总结出来的长方形、正方形边特征,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概念本质的掌握,同时也能让学生积累必要的活动经验。

三、基于任务单教学进行反思

对数学概念的教学,不能让学生仅仅停留在对概念的死记硬背上,还要通过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去辨析和理解概念的本质。因此,设计具体的学习任务单,可以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对“四边形”概念的认识主要依据“直边”“封闭图形”“平面图形”“4条边、4个角”等关键特征。笔者选取各种典型图形,让学生基于之前对四边形的朦胧认识,重新清晰勾勒形成数学概念。而在“长正方形特征”的认识上,则通过画图活动,让学生在“创造”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长正方形的特征。虽然设计的活动不同,采用的方式不同,但是其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通过学习任务单,深化为“概念”,让学生在活动中认清概念的本质,实现学习方式转变,引发深度学习。由此可见,如何基于学生已有经验设计符合学生水平的学习任务单,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自筹经费一般课题“小学数学学习任务单的设计与使用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1C558)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杨幸琪,高级教师,南宁市学科带头人,现就职于南宁市滨湖路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育。

猜你喜欢

四边形
点击四边形操作题
中点四边形的有效运用
解答任意四边形问题的四种作辅助线的技巧
怎样数出图形的个数
圆锥曲线内接四边形的一个性质
四边形逆袭记
4.4 多边形和特殊四边形
一般的完全四边形的性质及应用
趣谈四边形
玩转四边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