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稻虾共作模式优质粳稻绿色免翻耕种植技术

2021-02-13王夏雯王飞飞陈卫军张智慧王信海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稻虾粳稻种养

王夏雯,王飞飞,陈卫军,金 倩,张智慧,王信海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宿迁农科所,江苏 宿迁 223800)

近年来我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井喷”式扩大,目前估算近231.75万hm2,且以稻虾综合种养面积占比最大,约占47.70%左右[1]。稻虾综合种养模式具有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国家实施乡村振兴和优化农业生态环境做出了重要贡献[2]。发展大规模稻虾共作模式,需要在新的生产模式下对栽培技术进行配套革新。而目前稻虾共作模式仍旧沿用普通稻作技术体系下的栽培技术方案,难以满足稻虾共作生产的技术需求。稻虾共作模式目前在生产实际中主要面临两个困难:一是由于稻虾共作模式以规模农场或合作社经营为主,生产单体面积大,导致小龙虾清塘时间较长,小龙虾腾茬与水稻田整耕时间存在矛盾,因此水稻移栽期常常被推迟,对水稻安全成熟造成隐患。二是稻虾共作模式夏季小龙虾养殖需要较高的环沟水位以降低水温,因此与普通稻田相比,稻虾田的水稻淹水深度增加、淹水时间延长,基部茎秆强度降低,生长后期易出现倒伏现象,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2,3]。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在总结江苏省稻虾综合种养基地相关经验的基础上,以粳稻为试材开展了三年定位试验,初步总结出一套适合稻虾共作模式优质粳稻生产的绿色简约化种植技术,以期解决稻虾共作模式生产中的关键对立矛盾,也为其他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提供借鉴。

1 技术方案

1.1 稻田隔年翻耕

稻虾共作田的选择以土壤整体构造良好、有机质含量高、具有较强保水、保肥能力的壤土或粘性土壤为宜,PH值在6.5以上。田块周边需有良好的灌排水系统,确保有充足的水源。稻田采用隔年翻耕的方式进行耕作。翻耕年稻田需提前降低水位,晾干土壤后进行深翻并平整;非翻耕年不需对土壤进行排水、整耕,如有田面不平整需整平。稻田与环沟之间做35cm高、25cm宽田埂,用以保证搁田期间环沟内能有较高的水位、充足的水量。

1.2 适栽品种选择

采用优质粳稻绿色免翻耕种植技术对适用品种有较高要求。一是品质及产量要求。品种的品质需达到优质硬米(国标三级优质稻谷标准以上)或优质软米(具有较优食味品质)的标准;品种产量需达到较高水平,亩产量不低于500kg。二是农艺性状要求。1)生长势强,植株较高的特性。选择的粳稻品种需分蘖力强,有较强的的生长势;植株高度在110cm至120cm之间,但不易超过120cm,避免后期强风对高秆稻引发倒伏风险。2)茎秆粗壮、抗倒性强的特性。选择的粳稻品种需根系发达,抓地性强;茎秆粗壮、耐长期淹水,具有较强的抗倒性。

江苏省稻虾共作田块推荐品种:1)南粳5718,为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选育,适宜在江苏省淮北地区稻虾田种植;2)泗稻301,为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宿迁农科所选育,适合江苏省苏中及宁镇扬丘陵地区稻虾田种植。以上品种具有的共同关键特性是:抗倒、大穗型、米质优、产量高[4,5]。其他地区可按照上述要求严格选择当地适栽品种。

1.3 田间布局优化

稻虾共作模式秧苗一般在6月中下旬移栽,秧龄为18~20d、叶龄为3~4叶。移栽时田面留薄水层。建议选择“宽行窄株”的方式机插,行距30cm、株距15cm;有“宽窄行”移栽条件的可选择“宽窄行”移栽方式,宽行33cm、窄行23cm、株距15cm。“宽行”或“宽窄行”移栽可有效改善田间小气候,保持良好的通风透气环境,减少水稻病害发生,优化小龙虾活动环境[6]。

1.4 肥水管理调整

稻虾田免翻耕种植模式下,肥水管理需以强秆壮秆、绿色优质栽培为目标。

1.4.1 肥料管理

按照“前促后控”的方式,调控水稻长势适中。一是采用平衡施肥技术。增施钾肥提高米质,适当补充微肥,如硅肥,强秆壮秆,翻耕年根据土壤情况配施15~30t/hm2的腐熟有机肥作基肥,提高土壤质量[7];二是采用后期控肥技术。适当提高基追比,本研究团队试验发现南粳5718和泗稻301均使用基蘖肥:穗肥为7:3时稻米品质最优且产量保持较高水平;三是采用氮肥减施技术。稻虾共作田土壤的氮、磷、钾含量水平均明显高于普通稻麦轮作田,在氮肥施用上可较普通稻田总氮减施20%左右,产量不受影响[8,9]。中等肥力稻虾田化肥施用量建议为每公顷施纯N 180kg、P2O5 90kg、K2O 120kg左右。小龙虾脱壳期不使用化肥,严禁使用对小龙虾有害的化肥,如碳酸氢铵等。

1.4.2 水分管理

按照“高水位管理”的方式,促使稻与虾相适生长[10]。水稻插秧后水位控制在3~5cm,以不淹苗心为准,促进早发;返青后,进行干湿交替管理,干时田间可出现小细纹,湿时水层达到5~7cm,防止病害发生;有效分蘖终止期降水位搁田,轻搁、短搁,田块中间不陷脚为准,注意搁田时,田埂闭合,环沟内及时补水,水位不高过田埂即可;搁田后稻田水位提高至15~25cm,并保持该水位至水稻成熟,促进稻虾系统和谐共生;水稻收割前7天将田中积水彻底排尽,排水时先快速降水位至5~10cm,然后再缓慢排水,保证小龙虾能及时从稻田回到环沟[11]。

1.5 病虫害绿色防控

1.5.1 种子处理

播种前将种子在阳光下晾晒2d。之后选用安全低毒高效化学药剂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防治稻蓟马、稻飞虱)、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防治稻纵卷叶螟、大螟、二化螟)、24%噻呋酰胺悬浮剂(防治纹枯病)进行混合,采用干拌法对晾晒好的种子进行处理[12,13]。播前种子处理主要防治水稻破口期前主要虫害(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病害(纹枯病),可减少破口期前田间施药次数2~3次。

1.5.2 综合防治

大田期,根据稻虾共作模式下水稻主要病虫害“三病一虫”——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稻纵卷叶螟发生规律和小龙虾健康养殖需求,采用生物防治为主,物理、农业、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技术。稻虾田应按每2hm2安装一盏功率15W的杀虫灯诱杀成虫,使用微生物源、植物源生物农药,使用性诱剂诱杀成虫,田边种植香根草或芝麻等。化学防治以防治稻纵卷叶螟、螟虫、稻飞虱为主,严格遵守NY/T393的规定,并减少使用次数。稻虾共作模式病虫害防治不得违背生态种养、绿色发展的初衷[14,15]。

2 技术分析

2.1 田间表现

本研究团队于2018-2020年在江苏省宿迁市来龙镇稻虾综合种养基地进行了三年定点试验,2018和2020年为免翻耕年、2019年为翻耕年。选取35个优质粳稻品种进行试验,其中南粳5718和泗稻301两个品种田间表现优秀,在产量及抗倒性等方面尤其适应免翻耕种植技术。2020年免翻耕田南粳5718产量达到8977.50kg/hm2,泗稻301产量达到9448.61kg/hm2,较免翻耕田对照苏秀867分别增产15.3%、21.4%。连续翻耕田与免翻耕田产量相当,差异不显著。

2.2 效益分析

稻虾共作模式优质粳稻绿色免翻耕种植技术,在生产实践中具有以下明显优势:

2.2.1 稻虾共作模式经济效益进一步提升

使用该技术小龙虾的在塘时间可增加7~9d,有效延长了捕捞时间,显著提高春季小龙虾产量。2020年6月中下旬,本试验基地免翻耕十个塘口,总面积20hm2,延长捕捞期8天,小龙虾产量增加了4800kg,按当时平均批发价26元/kg计算,增加产值12.48万元。同时免去稻作前的土地翻耕费用,减少种植成本。

2.2.2 稻虾共作模式生态效益进一步凸显

使用该技术水稻移栽前稻田免翻耕,无需排水,有效减少了虾塘营养物质的流失。生产中选择优质食味稻米品种,采用绿色优质栽培技术,高水平的利用了稻虾共作模式下的生态优势,实现绿色高端优质稻米生产。同时进行植株强秆栽培,提高免翻耕技术下的植株茎秆强度,有效预防水稻倒伏风险。中后期稻田高水位管理,为小龙虾生长营造适宜环境,增加小龙虾产量,减轻小龙虾夏季伏缺程度。

猜你喜欢

稻虾粳稻种养
大通湖流域稻虾种养尾水分析与治理对策
稻虾共作模式下小龙虾养殖对水体环境的影响
山西灵石:种养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
花椒树下做文章 生态种养增收入
我国双季早粳稻实现“零的突破”
循环种养 带富乡邻
解读粳稻品种南方种植播期
2019年第一季稻虾行情报告新鲜出炉,致敬奋战在一线的广大虾农们
四川省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多点开花
发展稻虾产业,重振鱼米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