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社区治理路径选择与实践探索

2021-02-13蒋学平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党组织基层社区

蒋学平,李 娟

(1.中共巢湖市委党校,安徽 巢湖 238000;2.宿州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打造社会治理共同体。实现农村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各地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探索农村社区治理新路径。伴随国家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速发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选择外出务工就业,农村空心化空巢化现象呈加剧态势。由于缺少了农村治理的主要力量,基层治理存在的问题也不断凸显。长期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发展的重要问题,城乡发展中长期存在着“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重市民轻农民”的传统观念,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有效解决农村社区治理问题,近年来各地紧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多方发力积极探索,用工业化富裕农民、用产业化发展农业、用城镇化繁荣农村等综合措施解决“三农”问题,农村社区治理成效初步显现。

1 走党建引领之路,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动有效治理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强调了党政军民学,东南西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因此,要实现农村社区的有效治理,就必须要走党建引领之路,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农村社区党组织在农村社区治理中发挥着领导核心的作用,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农村社区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基层治理能力的有效提升,关键在于有没有好的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以及切实可行的治理思路和行之有效的治理办法。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调研时在凤阳县小岗村主持召开了农村改革座谈会,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落实党的政策的主体功能作用,要将基层党组织打造成能够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始终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安定团结的坚强领导核心。2017年党的十九大召开,提出加强农村社区党组织建设,要把农村社区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使之在宣传党的政策主张,坚决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农村社区治理,团结动员带领群众,推动农村改革深入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在于基层治理,农村社区党组织的政治动员能力和凝聚资源能力在农村社区治理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打造一个坚强的基层党组织,要严格党员教育管理,常态化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让基层党组织有信心有能力成为群众的主心骨和农村治理的发动机和助推器[1]。同时要激发农村社区党组织的内在活力,强化支持保障措施,通过有效的方式方法,为做好农村社区工作、服务广大群众提供最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根深本固,本固邦宁,要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加强农村基层党建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固本之举。当然,基层党建引领农村社区治理,并不是仅依靠基层党组织的单打独斗便可实现,而是一个多主体、多方位、多层次参与配合的过程。首先,“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只有选好配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班子,才能充分发挥基层党建引领农村社区治理的核心作用,这不仅需要多方位选派基层党员组织干部,不断拓展基层干部的来源,还需要加大对社区党组织成员的培训力度,通过打造基层党建示范典型,设置党小组之家、党员先锋站、党员中心户等“微阵地”,成立区域化党建联盟、党建共同体,推进基层党组织合作共建,让党建资源在区域范围内实现共享,提高基层社区党组织的战斗力。其次,要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新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面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创新意识不足的实际问题,必须要加强思想引导,通过思想认知的新飞跃,打开基层党建工作的新局面,促使城乡社区治理体制更加成熟定型,治理能力更为精准全面,不断适应新时期农村社区治理的发展要求。再次,要强化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能力建设。通过兴办农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园、经济合作社等产业实体,发展新经济组织,提升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满足群众全方位的需求,贴近群众、团结群众、引导群众、赢得群众,夯实党的执政根基[2]。

2 走多元共建之路,协调各社会主体的基础性作用,实现共治共享

农村社区治理有效,多元参与是治理基础。现代社会治理是由多元社会主体共同参加治理公共事务,在农村社区治理中各类社会主体积极作用的充分发挥是基础。农村社区治理机制是否有效,关键看能不能形成“一核多元”的治理体系。农村社区治理中党组织发挥核心领导作用,政府部门部署调度,社会力量协同发力,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尽管当前在农村社区地方党委、政府起着核心引领作用,但党委、政府不能也没有必要包办一切,农村社区治理中应注重发挥各社会主体的参与治理作用,需要包括村委会、股份合作组织、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村民理事会、共青团、妇联、村民、社会爱心人士等众多社会主体共同参与,各参与主体发挥其特有的作用,共同推动农村社区治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度发展的背景下,农村涌现出大量的经济合作组织,这些新兴的农民自组织自动响应农村的公共需求,在促进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各种外部社会组织也逐渐进入农村社会。这些外部组织坚持不同的治理理念,以专业化的视角努力促进农村的发展变革。因此,要实现农村社会的有效治理,就必须要在政府的全面协调和指导下,通过“内生”和“外推”的方式加快各种社会组织的建立和运行,充分发挥“自组织”的基础作用和“他组织”的协同促进作用,各种组织有机整合、各取所长、功能互补、同心发力,共同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农村社区治理新格局,实现乡村的有效治理[3]。

结合农村社会中的内部和外部力量,积极构建多元共治的乡村治理机制,是新时期提升农村社区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当前农村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各种内部和外部力量构成了农村社区治理的客观条件。基层党组织的权威主导地位得以巩固,作为政府权力在农村社会的有效延伸,其作风逐渐由领导者转向亲民,服务功能也不断完善。在多元共建的具体实施层面,首先需要政府做好引导和监督。具体而言,基层政府要厘清自身的职能,充分发挥其主体引领作用,积极动员其他主体的有效参与,特别是制定多样化的社区法律法规,构建社会力量参与机制体系,为多元主体共建提供参与的平台,给予政策上的有效支持,同时做好相应的监督工作。其次,村委会要真正回归自治。村委会是农村社区的基层组织,但仍旧承担着众多的政府附属职能,并没有完全实现自制功能。因此,需要从法律层面赋予村委会的自治权,为其承担社区服务职能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再次,要理顺村委会和政府的关系,特别是政府不可过多插手村委会的日常事务,做好指导和监督即可。另外,要引导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面对农村自然社区需求的多元化发展,必须要大力营造农村社区的文化氛围,不断改善农村社区的人居环境,强化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培育他们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充分发挥他们的自治作用。最后,社会组织要突出合作与协调。目前,农村社区社会组织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需要加强其合作和协同性。在这方面,政府要加大引导和管理职能,鼓励社会组织的大力发展,同时要培育社区居民,参与社会组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社区社会组织能够成为居民利益表达的途径,促进其融入农村社区治理,推动多元化主体治理能力的不断提升[4]。

3 走文化育魂之路,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培育时代新风

2021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薪火相传的血脉和根基,也是亿万百姓精神栖居的家园。乡村文化是乡村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是推动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力量,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长期以来,由于受国家治理取向偏差、社会转型对乡村文明的冲击、城乡失衡对乡村文化的挤压等影响,造成“农村社会失魂”“农村文化失根”“农村治理失血”。农村婚丧陋习、人情攀比、厚葬薄养、封建迷信、黄赌毒等不良风气盛行,对乡村文明建设产生巨大阻碍,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举步维艰[5]。乡村文化建设要以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改变广大农村封闭落后的思想文化状况,打破农村经济与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壁垒,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促进乡村文明建设。

要保证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模式的顺利实施,首要问题就是要深化文化体系建设,走文化育魂之路,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培育时代新风。在这方面,基层政府要整合农村社区资源,强化村民之间的有效沟通,不断完善制度文化,进而满足广大农村居民的物质文化需求,保证农村居民在行为信念上对农村社区的归属感和社会认同感。另一方面,社会组织要在深化文化体系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积极投身农村文化建设,形成强大的治理合力,为农村新型社区治理创造和谐民主的文化环境,保障农村地区社会协同治理的顺利实施。实现农村社区治理有效,乡风文明是精神内核。在农村社区治理中紧紧依靠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这个载体,构筑起三级立体实践平台,不断推动文明实践育心,村规民约育人,多彩文化育魂。运用多种途径和手段,丰富实践形式,宣传党的政策,服务、教育、引导群众。通过理论宣讲、政策宣传、科学普法、文艺下乡等活动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让群众了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学法懂法,明辨是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广大群众明晓身边事,知晓身边人,潜移默化中提升农村社区精神文明风貌。党员干部自觉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促进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消费,杜绝奢侈浪费。弘扬新时代崇高社会风尚,抵制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侵蚀,促进农村社区信用建设。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推动成立不同形式的志愿服务队,开展常态化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帮助他人同时也起到感召自己作用,引导更多群众参与其中,共同参与农村治理,服务地方社会。

4 走安全共治之路,构筑农村社区安全保护新机制,推进法治实践

农村社区治理有效,法治建设是重要保障。建立健全村级矛盾化解机制,实现矛盾村内消化,推进区域社会和谐。实行农村服务管理网格化,组建农村消防力量,加强组织管理,提高消防能力。开展农村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加强“微腐败”整治工作。长期以来,农村法治建设氛围不浓,群众法律意识淡薄,村民固守“乡下事乡下了”的传统,信访不信法现象时有发生。要提高村民法治意识,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司法行政系统定期举办法治文艺下基层活动,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实现全部村居法律顾问全覆盖。

农村社区安全治理,是社会基层治理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基层治理创新的战略要点和重要基石。伴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深入开展,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伴随着诸多新的问题和风险,使农村社区安全治理面临诸多挑战。要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要走安全控制之路,构筑农村社区安全保护新机制。首先,要构建和完善农村安全协同治理结构体系。在农村社区,除了进一步发挥村委会的作用之外,民间社会和经济组织以及农村居民个人都应在农村社区安全治理结构体系中肩负一定的权利、能力和责任,构建起权利和责任对等,制度化、法制化、常规化的多元治理结构。在这种治理结构下,所有的参与者形成一种互动过程,不仅可以享有实质的自主性,同时又相互依赖,彼此合作,共同构建起安全的生存环境愿景和相应的安全理念。其次,要强化农村社区安全协同治理的资源保障,继续强化农村社区安全建设投入力度,同时全方位调动社会资源,建立起协同治理资源保障机制。最后,要积极构建利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农村社区稳定的矛盾化解机制。社区内基层组织的强弱与社区安全治理的效果密切相关。因此,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社区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特别是提高农村社区干部的综合素质,善于使用各种柔化手段处理社区内部的矛盾和冲突,做好居民情绪的疏导和排解,将各种社会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6]。

5 走绿色发展之路,助力农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坚持一体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着眼于广大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奋斗目标,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7]纳入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社会主义新型农村社区不仅区别于传统的行政村,同时也和城市社区具有明显的差别,它以节约土地,提高土地生产效率和实现集约化经营为主要手段,以农民完全自愿为基本原则,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为最终目标。在农村社区治理中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以村庄事务为重心,创新乡村治理模式,提高村民自我管理能力与自我服务能力。治理实践中着眼协调发展,坚持全面统筹,多元参与,多点发力,提升治理效能,完善服务功能。因此,在农村社区治理过程中,必须要走绿色发展之路,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退化、资源浪费等问题,保证农村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不至受到进一步的破坏,为广大农村地区居民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实现农村社区治理有效,绿色发展是根本。要始终遵循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坚持生态文明发展道路,是农村社区治理的手段和目标。

首先,要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各级地方政府要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要深入理解习总书记提出的“两山”理论。要引导农村企业开发绿色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发展智慧农业和乡村旅游。最大限度降低经济发展对农村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要通过教育和宣传,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引领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农村社区环境建设。其次,要加强农村社区环境建设的法律制度保障。例如,要加大对非法污染企业的惩戒力度;建立环境监测的长效机制;做好农村社区的整体规划,保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有序进行[8]。最后,紧紧围绕农村环境“三大革命”目标,协调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以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为契机,加强农村社区综合治理,提升农村社区公共服务水平。要加强农村社区环保型基础设施建设,各项产业发展也要注重环境保护。例如,农村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必须要充分考虑社区居民的根本利益,要做好劳动就业、公共卫生、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公益慈善、休闲健身等设施的建设工作,以方便农村居民生活为主要标准,在建设过程中注重对环境的长远保护。

猜你喜欢

党组织基层社区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清华党组织公开
社区大作战
基层在线
3D打印社区
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走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