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经》“和”文化研究

2021-02-13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内经阴阳规律

谢 静

齐鲁工业大学 (山东省科学院)图书馆 ,山东 济南250353

2020年一场席卷全球的瘟疫给全世界带来了灾难,在疫情面前中国领导人以大无畏的精神组织带领全国人民,采取果断措施抗击疫情,在全国人民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努力下,及时控制了疫情,保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取得了令世界为之赞叹的成就。

这次抗击疫情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中医在抗击疫情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医更加符合中国国情,更加适合中国百姓,更应该为健康中国发挥更大的作用。

1 健康中国与中医

《“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指出:“立足国情,将促进健康的理念融入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的全过程,……实现健康与经济社会良性协调发展”和“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提升健康服务水平”[1]。立足国情,一方面要立足我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全面维护人民利益的;另一方面要立足我们是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只有把握住中国特色,才能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实现全民健康奔小康。中医是我们的本土医术,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它的养生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治未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都是健康中国推动“防治养”一体化模式的有力保障。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实践和发展着生命哲学和生命科学。中医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经验,符合中国人民的传统观念和价值体系,更加容易被中国人接受。中医的核心理念是人体自身可以看作是一个由多器官组成的有机体,大自然是一个有机体,人类社会也是一个有机体,人、自然和社会又是一个大的有机体,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医以阴阳失调、阴阳调和、阴阳平衡作为治疗疾病评价标准,以“治未病”、“存正气”作为预防保健手段,以达到不生病、无疾而终的人生健康目标。中医阴阳平衡和天人合一的健康观念、养生理论、“治未病”思想带有浓重的民族色彩,已深深融入到人民的骨子里,成为助力实现健康中国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医在实施健康中国行动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中医的保健养生理论能够在健康知识普及、合理膳食、全民健身和心理健康等行动中实现全方位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无论是中草药饮品、药膳等膳食,还是食疗、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等养生理论,五禽戏和八段锦等健身运动都可以针对干预健康影响因素和维护生命周期健康行动中发挥积极作用。中医的“治未病”就是未有病先预防、已有病防病变、已有病变要阻断恶变的趋势,这正是与防控重大疾病行动不谋而合,可以完全发挥中医的优势。

2 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所有中国传承文化的总称,涵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中医文化是其中一部分。“中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学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总和”[2]。中医是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先民在创造中华文明的过程中产生的,是先民们认识自然、适应自然的文化结晶,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行学说、天人合一理论都是中医文化的重要理论支撑。

2.1 中医文化的历史

中医文化是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二者之间具有同根性和同步性。传说早在三皇五帝时期就有了中医药。商周时期,随着文字的出现以及运用日渐成熟,奴隶社会的建立,文明发展进入快车道,许多经验经过文字记载得以全面的保留下来,慢慢总结和归纳形成体系,中医理论的萌芽也逐渐形成;到了秦汉时期,社会形态从奴隶社会转到封建社会,这是社会的巨大进步,是文明的巨大进步,同时也推动着文化的进步,文化思潮变得极为活跃,各种思想发生激烈的碰撞,产生了大量的传世思想理论学说,诸子百家以及他们的思想理论应时而生。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传统文化理论思潮中,中医迎来了第一次大发展,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开始形成中医理论体系,涌现出《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医学经典巨著,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天人合一等理论,形成独有的中医文化哲学思想,奠定了中医文化的理论基础。

2.2 中医文化的传承载体

中医传承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发展壮大起来的,不同时期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中医大家,战国时期的扁鹊,汉朝的华佗、张仲景,唐朝的孙思邈以及明朝的李时珍等,他们的论著承载着那一时期中医文化的成就,推动中医文化不断向前发展。张仲景的著作《伤寒杂病论》开辨证论治之先河,《神农本草经》提出了中药学理论,《本草纲目》不但是中医医学集大成的专著,而且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是我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2.3 中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中医文化是我们先辈们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对自然界认识的逐步加深,发现人与自然相处的规律,借助于其他学科的理论成果,归纳总结出的一整套包含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医学理论,它包含的内容涉及天文、气象、心理等很多学科,在总结医术的同时也印证了其他学科的科学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二者是紧密联系、一脉相承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以道家、儒家思想为主,后来又融入释家思想而形成的,天人合一、以和为贵、对立统一等思想均对中医文化的形成产生巨大影响,中医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天、地、人为一个有机整体,以人体的小有机整体适应大有机整体为理念,以调理阴阳失调、阴阳调和,达到阴阳平衡为治疗标准,以无疾而终为理想奋斗目标。《内经》作为中医文化的代表性著作,是建立在天人合一、对立统一等传统文化思想基础上的中医理论集成。它的五行学说、阴阳平衡等理论都体现出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它不但是一部医学著作,还是一部探索生命科学的哲学著作,它运用天文学、生物学、气象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科学理论成就揭示、探索生命规律,融合了前人的生命科学与人文科学成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财富。

2.4 “和”文化

“和”上升为一种文化,它的内涵和外延具有多重性和系统性,“和”的解释主要有适合、和谐、应和、和调、调和、交感等意思。它所表达的含义通常有四个方面,一是适合,承载道家的阴阳和合、儒家的中和,就是顺应、符合天道的本然状态,符合自然界的一般规律。二是呼应,表达一种主动和被动的状态,是事物本质的差异性,要在对立统一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求同存异,重点在同。三是融合,不是简单地掺杂、混合,而是积极主动的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在保留事物多样性的基础上有机整合为一体。四是孕生万物,事物存在对立统一的多样性,通过阴阳调和、五行相生达到和谐促使万物繁盛,生生不息。

“和”作为一种文化,必然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它包含传统文化“天人相应”“执中致和”“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的理念。“天人相应”就是顺应天道,人只能顺应自然而不能违背自然、破坏自然,这种顺应不是被动的随波逐流,而是积极地去顺应,我们对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探索和研究是永无止境的,我们对天道的认识也是逐步加深和完善的,只有深刻了解、认识天道,才能在顺应天道的过程中少犯错误,真正做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人自身达到“和”的状态。“执中致和”是指遵循事物的本源发展达到和谐的理想状态。它隐含人的主观能动性,“无为而治”不是不作为,而是不能违反事物的本来规律,遵循事物的自然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顺势而为才能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理想状态。“和而不同”就是求同存异,不论是相对立的不同事物,还是同一事物相对立的两面,它们的存在符合天道的规律,“和”只是把它们有机的统一起来,融合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它们相互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但是又保存着本来属性,对立性依然存在,这种不同、对立才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 《内经》与“和”文化

《内经》在中医的发展史中具有重要地位,虽然它没有具体的编著者,但是普遍认为它是汉朝以前中医集大成者,它对后世中医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哲学基础。它以生命科学为主体,运用当时一切可以利用的哲学、生物学、社会学等理论成就和方法来探究生命规律,揭示人类如何在自然界中和谐相处。同时,它也为后世的生物医学、心理医学等学科奠定了理论基础。后世的许多医学著作都以《内经》的相关论述为理论依据。

3.1 《内经》成书时代的思想文化特点

过去对《内经》的成书时间多有争议,经过百年多的研究,现在学术界普遍认为《内经》的大部分内容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成就总结,还有一部分是补充了汉朝时期的医学成就,整书不是一人所著、不是一次性成书,是多人、多时代所写,到西汉朝后期汇编成书。它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汉朝前期及其以前历朝历代的医学成就,也反映了认识自然和社会的科学成就。是一部历史性巨著。

中医文化与华夏文明息息相通、一脉相承,它是先民们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与疾病斗争的实践经验总结,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理论性、思想性都是与同时代的文化背景相一致的。它吸收当时的科学成就、哲学思想形成中医理论,又反映、返证当时的文明成就。《内经》主要是总结先秦时期至汉朝前期的医学成就,当时的社会背景是中国社会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已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已由诸侯割据的春秋战国发展到秦汉的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思想意识形态从百家争鸣转变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生产力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传播范围不断扩大。作为一个旧的社会制度结束,一个崭新的、更加先进社会制度形成,各种力量迸发出璀璨的光彩,产生巨大的社会推动力,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创造出灿烂的文明,《内经》是顺应这个时代的产物。

3.2 “和”文化的形成

“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老理论和重要理念,它既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代表,也是社会价值体系理论的核心。早在先秦时期的《周易》《道德经》《管子》等著作中就论述了“和”思想理论,不论是《周易》揭示人与天和地存在着阴阳和合的联系,还是《道德经》论述的阴阳激荡达到平和理念、儒家的和为贵、《管子》阐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理论,都是围绕着“和”思想阐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和”就是“中和”“和谐”的意思,就是遵循事物的本性达到和谐的状态。

3.3 《内经》的“和”理念

三皇五帝时期正是华夏先民们为了生存,在生产力低下的条件下与自然灾害作抗争、与野兽争夺食物、与疾病作斗争最为激烈的时期,也是祖先们认识自然、向大自然学习取得巨大成绩的时期,虽然那时候没有成熟的文字表达思想,但是许多文明成果通过言传身教得以延续。后来有了文字之后,慢慢总结汇集成书,虽然加入了许多后人理解,但是作为“黄帝时代”的思想理论精髓被很好的传承下来。《内经》首先研究“天”的规律,也就是自然界的规律,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受自然的影响,人的作为一个有机体是由大自然这个大的有机整体决定的,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在与所处环境交互之下互相影响,达到“天人合一”。将自然的规律运用到养生、治疗、生命的研究中去,以顺应、和合、协调的方式达到“和”思想原则。

3.3.1 天道运行的和谐状态。天道就是规律,自然万物运行规律。包括阴阳、五行、运气的协调统一,和谐有序的运行变化。阴阳是最为朴素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对立统一哲学思想,它包含了时间、空间以及运动变化的规律。从天地之间、寒来暑往、四季变换演化阴阳运行的有序、有度。以相生相克、相互作用建立的五行多元统一系统理论,通过多元相互作用、循环运动达到五行和合。“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3]。

3.3.2 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和谐。《内经》首先认可人是万物之灵、天生地养,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人之所以称为“万物之灵”是因为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不是被动的去服从大自然规律,而是主动去学习认识自然,总结归纳自然规律,进而主动去适应规律,人和自然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遵循同一规律,真正做到“天人合一”,按照规律来辨析病症,明白事理,病人细微的变化,都能明察秋毫。“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呿吟至微,秋毫在目”[4]。

3.3.3 人与社会的关系要和谐。《内经》认为人的各个器官组成一个有机整体,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有着很强的群体性和社会性,必然受到社会的影响,经济状况、社会地位、风俗习惯、文化教育都会影响到人,人只有遵循社会的一般规律,首先做到人与人的和谐,推而广之达到人与社会的和谐同一,只有成为“社会人”,做到“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才能明白人情世故,把握每个人的个体差异,做到有的放矢,全方位诊病、治疗。“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贵贱贫富,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怯之理……”[5]。

3.3.4 人体自身的心神合一。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是自然的一分子,要达到与社会的和谐、与自然的和谐,首先人自身必须要达到和谐同一。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五体可以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们的运行规律要符合大自然的一般规律,做到五行平衡、阴阳调和,精气神和谐,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使机体具备健康长寿的条件。“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⑤。“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6]。

3.3.5 健康养生之中的和谐。健康长寿是许多中国人的理想和追求目标,传说三皇五帝都是长寿之人,有据可查的很多古代名医大家都是健康养生达人,孙思邈、王冰、杨济时等都是养生长寿之人。《内经》也总结归纳了健康养生的七个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是饮食方面,饮食是人体所需能量和营养的主要途径,是保证健康的重要因素,所谓“病从口入”并不是狭义的吃不卫生、有病毒的食物,广义的偏食、偏嗜以及暴饮暴食都可以对身体产生危害。《内经》主张日常饮食有节、五味调和、饮食有洁。饮食有节要遵循消化系统的规律、季节的变化、营养的均衡,就是通俗意义上的按时吃饭、不吃反季节食物、荤素搭配。五味调和是指各种味道的食物要均衡吸收,认为五味对五脏有滋养作用,酸、甘、苦、辛、咸五种味道的食物,对应着五脏,不同味道的食物滋养不同脏器,孕育不同的脏气,只有同时孕育五气,遵循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才能达到平衡,五气平衡和谐人体自然和谐,精气神自生。饮食有洁是要讲究饮食卫生。二是日常生活方面,做到按时作息、环境适宜、衣着适宜。健康人生就要饮食、劳作有节制,生活作息有规律,这些习惯、规律都不是随心所欲的,要根据人体生命节律、天地阴阳运行规律安排作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就是最基本的保持人体的阴阳运行与自然界的阴阳运行和谐同步。广义的同步还包括按照四时生长收藏规律调节作息。只有保持这种小到一天、大到一年四季与自然界阴阳运行变化的一致,才能保持机体的勃勃生机。居住的环境要使人愉悦,闷热潮湿、寒冷阴暗、高温干燥的环境容易受到风、寒、暑、湿、燥、火等邪气的侵蚀。穿衣戴帽要发挥其根本功能,冬季要保暖、夏季要凉爽,根据季节变换、天气冷暖加减衣服,不要只顾美观而不顾健康。三是劳动锻炼方面,在保持良好的作息的同时,也要有适当的劳动锻炼,做到劳逸结合。劳动锻炼既要保持长久性,也要注意不要过度,要劳而不倦。过度劳累可以伤人致病,过度安逸会导致气血不畅、肌肉萎缩。还要顺应四季和昼夜的阴阳变化,符合人体的阴阳规律。四是情绪心态方面,养生内在要求注意控制和调节情绪,控制七情六欲,情绪过度波动也是导致患病的因素之一,因为七情对应着五脏,情绪波动会影响气机的正常运动,进而影响五脏运行平衡。保持心态平和,少欲不争,心理健康才能达到元气充盈、延年益寿的目的。五是疾病预防方面,在保证饮食起居有节有序的同时,还要注意日常环境的极端变化,避免外邪的侵袭,配合内调精神、外协筋骨,保持气机充盛,避免疾病发生。六是生存环境方面,健康之道不但是人体内外的修行,还包括与人体之外环境的交互,要效法自然界四季阴阳变化规律调养自身的阴阳之气,调节阴阳平衡适应自然环境,维护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行。七是运动健身方面,健身运动与劳动对机体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不能用劳动代替运动,尤其是以健康为目的的运动,像五禽戏、八段锦等古老的导引术,配合吐纳、导引等方式可以调动五脏六腑的阴阳之气运行以达到健康人生目的。

《内经》围绕“和”的理念,从探究天道剖析天地人的关系,归纳总结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自身如何顺应规律达到和谐的状态。找到人生病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遵循自然规律,没有把握好“度”,饮食无度、情绪失控、过度疲劳、生活没规律。遵循“天人合一”的理念,运用阴阳和合、五行相生相克理论,结合中医的望闻问切方法,系统地总结出一整套的中医理论,为后世中医的兴盛奠定了理论基础。它的顺应自然、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健康理论,倡导“治未病”的观念,成为中医的“金科玉律”。

4 《内经》“和”文化与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相结合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健康大会上的讲话正式提出健康中国的概念,2017年10月18日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国家随即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措施,这是提高健康保障、改善国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重要举措,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不但是表明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也关系着我们社会主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全民奔小康“中国梦”的实现。

4.1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意义。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是经济发展的要求,是国家战略的要求,更是维护人民利益的要求。习总书记说过“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国民健康是民生问题,更是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一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需要,是我党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需要,健康中国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国家治理理念的升华。二是健康中国是经济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健康的国民是经济和综合国力持续健康发展的助力。同时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必将带动健康服务业的极大发展,可以培育成为民生经济新的增长点,拉动经济可持续增长。三是健康中国建设也是顺应民生诉求,保障民生福祉之策,可以部分化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无法及时得到满足的矛盾,维护社会的安定。

4.2 《内经》“和”文化在健康中国战略中的实现途径

2016年10月25日颁布实施的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强调坚持预防为主,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并提出了要加强健康教育、塑造自主自律的健康行为、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加强重点人群健康服务等20多条措施,其中有些措施能充分发挥中医优势,《内经》的理论经验可以得到良好的印证,发挥先天优势。

4.2.1 中医健康理论进校园。《内经》围绕“和”文化归纳总结了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和谐的健康养生之道,既是前人的经验总结,也是完全适合中国土地上的中国人的健康之道,已经深深地融入我们的血脉。《内经》健康教育进校园,不仅仅是宣传教育健康理论,它的“和”文化还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二者是相辅相成一个整体。

4.2.2 健康养生的自律行为。健康中国塑造自主自律的健康行为要求的引导合理膳食、控烟限酒、促进心理健康等措施,都是我们先辈们早就发现并规范的行为。《内经》倡导的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而不倦、恬淡虚无的健康生活方式方法,不但是肌体本身顺应自然规律得到滋养,精神也做到神灵守舍,心境宁静。达到内外兼修,和谐健康。完全符合健康中国建设的需求。

4.2.3 健康的体育运动。体育锻炼可以增强身体素质,但是也讲究方式方法。《内经》强调要顺时而动,一是要顺应四季转换和昼夜阴阳变化的规律,二是要顺应“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规律。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体质状况安排不同的运动方式,同时注意不能运动过度。

4.2.4 “治未病”。健康中国战略的目的在于改变现在疾病医学现状,向健康医学转变,以预防为主,将国民健康关口前移,真正做到身心健康。《内经》的“治未病”思想是治在病而未起之时,根据未病的四种状态提出未病先防、欲病救萌、已病防变、病瘥防复四原则,从未来的症状入手,用阻断、提前介入等方式治疗病症。

猜你喜欢

内经阴阳规律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法于阴阳
阴阳泛函
巧解规律
论朝医体质学的阴阳论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