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发性脑梗死病人梗死灶面积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颈动脉斑块的关系研究

2021-02-06薛庆华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年2期
关键词:大面积复发性颈动脉

薛庆华,胡 杰

目前对脑梗死初期的诊断和治疗已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在预测和防治脑梗死复发方面仍缺乏有效的措施和手段。研究发现,通过对脑梗死治愈后的病人进行后期调查,发现其复发率达15%左右[1]。随访1年病人复发率平均为10.9%[2]。有研究发现,脑梗死复发病人的致残率显著高于初发性脑梗死病人,生活质量也明显下降[3]。随着科技进步和健康管理能力的提高,相关学者对脑血管病发病机制的研究更加完善。针对其高发病率、复发率,应对常规危险因素进行预防和干预治疗,并高度警惕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本研究旨在探讨复发性脑梗死病人梗死灶面积与血浆纤维蛋白原(FIB)、颈动脉斑块的关系,为有效预防和控制脑梗死复发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5年6月—2018年8月在我院住院的120例复发性脑梗死病人作为复发组,其中男84例,女36例;年龄(66.49±8.93)岁;糖尿病31例(25.83%),高血压54例(45.00%),高血脂53例(44.17%);FIB(3.40±0.84)g/L;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CSS)评分(22.98±9.18)分。另选取同期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初发性脑梗死病人60例为初发组,其中男39例,女21例;年龄(57.85±8.08)岁;糖尿病12例(20.00%),高血压17例(28.33%),高血脂16例(26.67%);FIB(2.91±0.80)g/L;CSS评分(17.04±8.03)分。 两组年龄、高血脂、高血压、血浆FIB水平及CS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的诊断标准[4],并经影像学证实有责任病灶;复发性脑梗死诊断标准:首先既往存在脑梗死发病病史,其次再次发病时间距离上次发病至少1个月,经影像学检测后,确实有新产生的病灶,并且和新发梗死病灶相应的症状以及表现一致[5]。

1.3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复发性脑梗死诊断标准,或脑梗死病人在接受治疗期间出现梗死后出血、脑水肿、脑疝形成,呈进展性卒中,病情逐渐加重,造成神经功能严重损伤,或者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进一步发展成脑梗死;②脑梗死病人伴有明确的血管病变,包括血管畸形、血管瘤等血管结构异常,由自身免疫性功能异常如动脉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引起凝血机制异常,高黏血症所导致的脑梗死;③有严重出血倾向者及孕妇,有严重心、肝、肾疾病者、伴有肿瘤及近1个月内有较大手术病人。

1.4 方法

1.4.1 血液样本检测 复发性脑梗死和初发性脑梗死病人在入院24 h内,采取药物治疗之前,静脉采血,放置抗凝试管编号保存。采集后立刻颠倒混匀8次,2 kg离心10 min,使用北京赛科希德公司生产的SF-8100型血凝仪,检测血浆FIB水平。

1.4.2 颈动脉超声检测 应用东芝公司生产的彩色超声机,由有经验的医师进行检查,观察颈动脉血管内壁有无附壁斑块及斑块稳定性、斑块数量;根据斑块的内部回声不同,将斑块分为硬斑块、软斑块和混合斑块3种。根据斑块的数量分为3种:无斑块、单发斑块(斑块数量≤2个)及多发斑块(斑块数量≥3个)。

1.4.3 复发性脑梗死病人梗死灶面积计算 按照头部影像学所呈现的大小状态,由影像科工作人员计算相应的梗死灶面积。临床分型采用Adams分型进行判断[6],复发性脑梗死病人的梗死灶直径≥3.0 cm划分为大面积组,梗死灶直径1.5~<3.0 cm划分为小面积组,梗死灶直径<1.5 cm划分为腔隙性梗死组。

2 结 果

2.1 各组血浆FIB水平比较 大面积组、小面积组血浆FIB水平均大于初发组(P<0.05)。大面积组、小面积组、腔隙性梗死组FIB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070,P<0.05)。说明FIB水平与复发性脑梗死面积有关系。详见表2。

表2 各组血浆FIB水平比较(±s) 单位:g/L

2.2 不同梗死面积复发性脑梗死病人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比较 120例病人中,114例有颈动脉斑块形成。大面积组54例有斑块,其中硬斑块10例(18.18%),混合斑块33例(60.00%),软斑块11例(20.00%);小面积组48例有斑块,其中硬斑块8例(16.67%),混合斑块29例(60.42%),软斑块11例(22.92%);腔隙性梗死组12例有斑块,其中硬斑块2例(11.76%),混合斑块6例(35.29%),软斑块4例(23.53%)。3组均以混合斑块多见。3组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不同梗死面积复发性脑梗死病人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比较 单位:例(%)

2.3 不同梗死面积复发性脑梗死病人颈动脉斑块数量比较 120例复发性脑梗死病人中,大面积组多发斑块者44例(80.00%),单发斑块者9例(16.36%),无斑块者1例(1.82%);小面积组多发斑块者33例(68.75%),单发斑块者12例(25.00%),无斑块者3例(6.25%);腔隙性梗死组多发斑块者8例(47.06%),单发斑块者2例(11.76%),无斑块者2例(11.76%);3组均以多发斑块最多见。大面积组多发斑块发生率与腔隙性梗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 不同梗死面积复发性脑梗死病人颈动脉斑块数量比较 单位:例(%)

2.4 复发梗死灶面积与神经功能缺损的关系 大面积组CSS评分高于腔隙性梗死组(P<0.05)。详见表5。

表5 不同梗死面积分型复发性脑梗死病人CSS评分比较(±s) 单位:分

3 讨 论

研究发现,脑血管疾病的复发率偏高,并且还在上升,如果再次复发,其致残的危害程度要比初次发病的程度高很多,经过调研并随访相应病人,发现复发病人神经功能损伤明显加重[7]。尽早采取针对病因学的有效干预措施,可降低脑卒中病人血管事件的复发率。FIB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8]。相关临床研究也证实,FIB水平升高,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也升高[9]。有研究表明,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FIB水平较正常健康人群高[10];有研究发现伴有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脑梗死病人,脑梗死复发率明显高于颈动脉血管壁无斑块或稳定性斑块者[11]。本研究旨在探讨复发性脑梗死病人梗死灶面积与血浆FIB、颈动脉斑块的关系,以更好地进行早期识别、早期干预。

FIB属于凝血因子,可降解成为纤维蛋白,经过ⅩⅢ因子后变成交联纤维蛋白,可以对血小板加速聚集起到辅助作用,从而使血流速度变慢,血液的黏稠度升高,并且血流动力学状态产生变化,促进血栓形成[12];血浆FIB能够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发展的进程,增加了脑梗死复发风险,主要发病机制为血浆FIB能够加速炎症反应进程,造成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管平滑肌细胞进一步增生,导致血管壁内膜增厚[13]。本研究结果显示,复发组与初发组年龄、高血脂、高血压、血浆FIB水平及CS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面积组、小面积组血浆FIB水平均大于初发组(P<0.05)。提示通过监测血浆FIB指标,可有效评估其复发的风险。与徐向勇[14]的研究一致。

复发性脑梗死病理学基础与颈动脉斑块关系密切[15],颈动脉斑块大小及数量都会对其血管管腔的体积造成影响,从而使血流动力学发生变化,另外,血流动力学改变更容易使不稳定斑块脱落形成栓子,容易堵塞血管,造成相应位置的脑组织出现缺血缺氧,使神经系统受到一定损害,情况严重时会造成不可逆的危害,因此,斑块的稳定性、大小、数量等与脑梗死复发、病情严重程度关系密切,其中伴有不稳定性斑块者脑梗死复发率高,考虑其发病机制为不稳定性斑块易脱落、堵塞血管,造成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16]。本研究结果表明,3组均以多发斑块多见,大面积组多发斑块发生率高于腔隙性脑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张媚等[17]研究结果相近。3组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初发脑梗死病人颈动脉斑块有混合斑块、多发斑块,需防范病人复发时可能会出现大面积脑梗死,需早期应用他汀类药物稳定斑块。

目前,CSS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评估脑梗死病人神经功能损伤的严重程度,能够有效、准确地评估脑血管病病情严重程度,并能较好地反映疾病的转归及预后情况[18-19],相关研究提出其预测脑梗死病人预后的准确度为76%[20]。本研究显示,大面积组CSS评分高于腔隙性梗死组(P<0.05),提示CSS评分不仅能够反映脑梗死病人神经功能损伤严重程度,也有助于合理评估复发梗死灶的面积。

综上所述,复发性脑梗死病人血浆FIB水平与梗死灶面积有一定关系,有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多发斑块者,后续出现大面积脑梗死可能性较大,应早期进行干预治疗,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大面积复发性颈动脉
我国霍乱疫情一直处于散发平稳状态 霍乱大面积暴发可能性不大
封闭负压吸引技术联合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手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
复发性口腔溃疡和幽门螺旋杆菌的相关性分析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大面积烧伤并发消化道溃疡大出血及胸腹腔感染1例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超声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贴壁不良的价值
18F-FDG PET/CT联合CA125、HE4在诊断复发性卵巢癌及其腹膜转移预后评估的价值
复发性尿路感染的细菌检验和药敏情况及治疗效果
超声对颈动脉蹼的识别意义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