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线上线下混合式实践教学模式探究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

2021-02-01杨小燕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思政教学模式大学生

杨小燕

(太原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数字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互联网+教育”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方向。起源于国外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给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思路。混合式教学模式是“线上网络教学”和“线下面对面教学”两种教学模式的结合。具体而言,就是利用数字信息网络技术,依托网络教学平台,把传统的课堂教学可视空间延展到网络的虚拟空间,把网络空间中丰富的资源、现代化的教学组织手段、先进的学习工具与线下课堂教学有效结合,优势互补,从而建构起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打破时空限制,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1]。

实践教学是促进思政课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最终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所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整个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将丰富的网络资源、先进的数字信息技术与传统的实践教学方式有效融合,通过科学设计,构建“混合式实践教学”模式,以增强吸引力来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本文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为例进行探究。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师生比例失调,教学主题陈旧、形式单调

思政课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学生数量与思政课教师之比不合理,为完成教学任务只能采取大班授课,而这种做法严重背离了实践教学的特点与要求。实践教学强调个体感知的“精细”要求与大班授课的“粗放型”特征成为传统实践教学的最大矛盾。由于授课时间、学生人数、教师精力的限制,实践教学主题的设计只能针对多数学生,无法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个性需求;实践活动的方式也只能整齐划一、简单省时、便于操作;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只能给予宏观的指导,无法实现大范围的师生互动和对学生的个性化辅导;实践考核无法实现过程监控,只能最后根据结果“批量”给分,成绩难免有失公允,伤害了认真参与的学生,也给了“滥竽充数”的学生可乘之机。更主要的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参与兴趣不高,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实践资源匮乏,参与成本高,学生参与面小

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可用的实践资源,如人文资源、自然资源、物质资源等,但对于学校的实践教学来说却面临着资源匮乏的现实。原因是丰富的社会资源不能为教学所用。因为组织学生进行校外实践困难重重:需要学校有专人负责与社会各方联络协调,赢得支持;需要充足的实践教学经费;学生数量规模宏大,组织教师人数有限,出行难度大,安全也难以保障。所以,虽然大多数学校也建立了一些实践基地,但也只能在假期组织少部分学生参加实践,学生的参与面非常小。

(三)教学理念落后,与时代发展脱节

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今天,信息大爆炸,各种“碎片化”的知识、“短平快”的文章、多姿多彩的音视频蜂拥而至,琳琅满目的网络资源、快速便捷的资讯获取方式、新奇独特的个性化言论、随时可表现自我的网络媒体,与大学生求新、求快、求变、求存在感的心理特征相吻合。所以,网络成了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渠道,教师拥有信息的绝对优势不复存在。加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很容易受网络舆情和流言影响,这也对承担着立德树人使命的思政课提出了挑战。所以传统的实践教学理念已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其内容和教学方式也与学生的要求脱节,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式实践教学模式应用的必要性

1.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整个世界进入了“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互联网也给高校思政教育模式的发展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所以,思政课教师要转变观念,紧跟网络信息科技发展的步伐,利用互联网搭建混合式教学新模式。

2.学生成长环境的必要关注。中国在1994年接入互聊网之后,快速进入互联网时代。而如今的大学生已多是“00后”,互联网是他们生而已有的存在物,对于他们来说,互联网就像阳光和空气一样必不可少。所以,他们具有新的时代特点。他们对网络高度依赖、高度熟悉,是对网络利用率最高、在网络世界中最活跃的群体。他们熟悉各种通讯社交平台、网络空间,经常光顾各大网络论坛、贴吧,发朋友圈、写评论、看直播,发明和使用网络语言,关注名人微博,跟踪热点言论,多渠道获取信息,能快速地掌握各种网络操作技术。互联网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因为互联网的发展、自媒体的出现,现在的大学生也比以往的学生有更强的自主意识,注重自我感受。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无法引起他们的兴趣。所以,思政课教师必须关注大学生的这一成长环境及由之带来的新特点,及时创新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有效利用大学生注重自我和精通网络的优势,运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实践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及学生的主体作用[3]。

3.实践教学走向完善的必然选择。思政课实践教学虽经过多年研究与探索,已取得了不少经验和成绩,但依然有很多瓶颈性的问题无法解决。如果能借助互联网,在保留传统线下实践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引入线上实践,就可以在很多方面弥补线下实践教学的不足,使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不断趋于完善,提高实效性。基于互联网搭建的线上实践教学平台可以极大地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资源,加大学生的信息量和知识面,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可以打破时空及地域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知识与信息,及时与老师、同学沟通讨论,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习效率;可以进一步拓展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使其更加丰富多彩,提高学生参与兴趣;可以实现对实践教学的动态评价;可以实现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衔接与融合[4]。

三、“基础”课混合式实践教学模式构建

(一)目的原则

实践教学的目的是,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在实践中进一步地理解、掌握和运用学校所学,培养观察生活、发现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为保证实践教学的有效进行,需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坚持统筹规划原则。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一样,是整个思政课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实践教学的方案设计要纳入到整个思政课程建设的总体规划中,并和理论教学协调统一,同步进行。实践教学内容要以理论教学内容为依托,要根据理论教学模块设计相应的实践主题与实践方式,使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互相支撑、互相服务,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印证理论,从而实现思政课教学目的,提高其实效性。

第二,坚持“双主体”原则。传统的师生关系是单向度的主客体关系,这样的关系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使实践教学活动有效进行,教师和学生间要建立“双主体”关系。教师的主体作用表现为对整个实践活动进展和节奏的把控及对学生的辅导和激励。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为,充分发挥自己或团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向老师同学请教,积极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并形成自己的实践成果。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关系,通过双方的合作,在相互尊重、相互促进的基础上共同完成教学任务[3]。

第三,坚持“尊重实际”原则。在确定实践教学主题时要结合教材的理论知识点、结合社会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切实需求和存在的问题;在设计实践活动形式时既要形式多样,又要结合学校的软硬件实际情况,有可操作性,不可天马行空。

第四,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原则。互联网及多媒体以其超强的技术功力,把现实生活中的大量实际情境在网络上真实再现,使实践教学在线上进行成为可能,并且非常便捷。但是虽然线上实践有诸多的优势,却并不能完全代替现实生活实践,实践活动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因为人产生发展于社会,如果缺少真实社会环境中的生存社交历练,人就不可能具有人类发展进化中形成的人应该具备的属性和特征。所以,思政实践教学要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原则,并把握好二者的相对平衡。

(二)主题设计

进行实践教学的前提是设计科学合理、新颖独特的主题体系。实践主题的构建要依照“两遵守”“三贴近”“四结合”的原则。“两遵守”即要遵守正确的政治导向、遵守教学大纲;“三贴近”即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四结合”即结合教学重点难点、结合学生实际需求、结合学生专业发展、结合当今社会热点。实践教学主题要能体现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教育性、时代性和深刻性,要能调动大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积极主动性。如,大学时期是学生继往开来的一个新阶段,大学新生需要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在“基础”课的绪论部分可以设计“给未来自我的一封信”主题活动,让学生对自我的未来有一个思考和规划。这样的活动要比单纯让学生专门做未来规划更有趣味。在关于人生观的学习中,可以结合黄大年、孙家栋、黄旭华等科技工作者及秦玥飞、徐本禹等大学生的事迹,设计“怎样的人生才精彩”的主题活动。学习社会公德时,可以设计“寻找身边的感动”和“社会道德现状大家谈”的主题活动,并进行“公德剧场展演”。在职业道德的学习中,可以设计“采访身边的成功职业人”“职业道德论坛”等主题活动,为学生未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职业道德基础。

(三)平台搭建

思政课教师可以充分运用互联网、多媒体和数字信息技术的优势,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创新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

1.搭建实践教学资源平台。丰富的教学资源是顺利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之一,利用互联网搭建实践教学资源平台可以实现资源的充分整合和有效利用。把教学资源按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分板块、分栏目系统化整合。该资源平台的主要板块有:课程知识点回顾(包括课件、教案、电子教材、网络在线课程等);理论园地(包括马恩理论、经典文献、习近平文汇、理论前沿等);案例集锦(包括视频、图片、文本、动画等);环球视点(包括时政要闻、思政资讯、热点追踪、时事评论等);虚拟实践(包括在线参观、网络虚拟体验、教育游戏等);他山之石(包括兄弟院校的实践活动、社会公益活动、志愿者活动、暑期实践活动等);推荐阅读(包括经典美文、励志好书、名家名作等);网址链接;实践成果展示;等等。该平台既可以满足教师备课、上课、布置作业时对资源的需求,也可以为学生自学、预习、完成作业、阅读浏览、参考借鉴、实践体验、实践策划等提供大量的资源。资源平台规模宏大,而且需要及时更新,没有大量的时间成本和人力维护无法正常运转,所以可以采用共建共享的办法。第一、有些栏目可以让学生参与共建,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学生本身也是在进行实践活动。第二、和学院、学校相关部门合作,如团委、学工部、宣传部等,共同开发、共同使用。

2.搭建移动端师生互动实践教学平台。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思政教师可以利用手机应用软件搭建移动端师生互动实践教学平台。微信和QQ是大学生使用非常频繁的软件,它们集文字交流、语音聊天、视频通话、发送图片文件、共享音视频、直播、屏幕共享、连麦通话、信息保存、消息推送等功能为一体,成为搭建师生互动实践教学平台的最佳选择。教师可以通过该平台发布通知、布置作业;可以根据教学进度及时推送一些经典案例、热点焦点,组织学生发起讨论,和学生实时互动交流,或进行在线的调查问卷;可以现场直播,线上面对面指导学生实践活动;可以随时和学生沟通、掌握学生实践活动的进展情况和遇到的问题;可以进行实践成果线上展示、学生互评、经验交流等。学生也可以按小组建群、按班级建群,在小范围进行交流讨论。移动平台使师生的交流打破时空限制,拉近师生的距离,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活动进展,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得到老师的指点,教学的实效性得到极大提高。

(四)方式途径

互联网背景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实践教学方式主要有四种:课堂实践教学、网络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在实际教学当中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较适合的一种或几种方式进行。

1.课堂实践教学。课堂实践教学指结合课程特点和课堂理论教学内容,利用实践教学资源平台和移动端师生互动实践教学平台在课堂上进行的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教学方式包括一系列的可以给学生初步的感性认知、直观感受并易于操作的多种形式,如:“课前五分钟新闻播报”“历史上的今天日日谈”“热点问题我来评”“思想对对碰”“课堂微话剧”等。还可以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翻转式的“课堂大讨论”,它由课前准备、课中讨论、课后反思三个阶段组成。课前准备:教师在移动端实践平台发布课堂实践教学任务,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课前准备。如“基础”课中“理想信念教育”模块中的“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分析”,学生需要做如下准备:调查身边大学生的理想现状;分析大学生的理想状况与其生活、学习态度及学习成果的关系;阅读资源平台上关于屠呦呦、袁隆平、许渊冲、潘际銮等老前辈的资料,分析他们的理想与所取得成就的关系。做PPT展示自己小组的调研讨论结果。课中讨论:各小组代表按顺序汇报讲解自己小组的调研结果,然后教师启发引导、师生共同讨论分析,从而深刻体会理想信念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课后反思:每个同学写课后反思,总结分析自己的理想状况和对未来的规划,并通过平台上传给老师。这些实践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将思政理论知识与国际国内形势、现实生活、个人成长成才结合起来,提高辨析能力和运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网络实践教学。网络实践教学以互联网为依托,以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为保障,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教师可以择时择地进行辅导。

第一,网上课堂。利用移动端实践教学平台创建网上课堂,在网上课堂给学生上传、播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纪录片、文献片、宣传片等影视资料,帮助学生拓展深化课堂所学理论内容。如在“基础”课中结合第二章坚定理想信念播放动画片《领风者》,了解千年思想家马克思的一生;结合第三章弘扬中国精神播放《辉煌中国》,了解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结合第六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播放专题片《法治中国》等。

第二,在线参观。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在线参观不同专题的数字博物馆,如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科学技术馆、北京数字博物馆等,拓宽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

第三,网络论坛。教师和学生共同创建网络论坛微信群或QQ群,学生可以在论坛上发表对个人成长、学校生活、职业生涯规划、道德与法治、国家的发展富强等方面的思考,同学之间展开讨论,教师也适时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交流,以了解学生真实的思想动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另外,还可以创建微信公众号、微博等传播正能量。网络实践教学可以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3.校园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就是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感染熏陶,通过组织一系列的校内活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培养。校园实践教学是课堂实践教学的延伸和拓展,物理空间更真切,内容更丰富且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可以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再辅以网络空间的协助,可以进一步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探究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校园实践教学可以有多种途径,如:参观校史馆、图书馆;与学校社团合作组织捐赠活动、义务劳动、中华文化我来秀才艺展示活动等;以重大节日、纪念日、庆祝活动等为契机与团委、学工部等部门合作组织知识竞赛、征文活动、法治宣传、环保教育、爱国教育等活动;组织读书会,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日日谈活动等。结合“基础”课的课程特点还可以开展“校园广角”小调查,教师可以在实践平台上发布诸如“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大学生的人生思考”“校园道德现状”“大学生择业观”“大学生爱情观”等主题,由各小组自主选择,自主策划、自主设计、自行组织,通过线上线下双渠道进行问卷、采访等调研活动,分析数据、撰写调研报告、制作微视频,并向老师同学做汇报交流。

4.社会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就是组织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现实,以社会为大课堂进行实践教学活动。可以充分利用本地历史、文化、自然和科技的教育资源, 创建实践基地。可以指导学生以同乡同学为成员自由组成实践学习小组,利用节假日到家乡或附近地区进行义务宣传、参观访问、实地考察、社会问题调研,或去养老院、儿童福利院等机构进行义务服务,或进行社会公益活动和志愿者服务等。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教学师生互动平台上传现场的照片、视频、实践报告,发布实践心得,师生可以在平台上交流、互动、答疑、讨论,共享实践收获。这些活动有助于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锻炼大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培养大学生的社交能力、团队合作意识、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但因社会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受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学生人数、安全保障等因素的影响,只能作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补充。

(五)考核评价

通过实践教学平台,教师可以随时了解掌握学生的活跃度、活动进度、遇到的问题困难、提交作业情况,对没有按时进行活动或完成作业的小组、同学进行督促,对遇到困难的同学进行辅导帮助,实现过程管理,过程监控。也可以随时在平台上批阅、反馈学生的作业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同学随时进行表扬鼓励。依托于互联网的实践教学平台可以实现注重过程的全方位立体化的动态考核评价,具体做法如下。第一,设定多角度考评主体:教师评分占40%,组长评分占30%,组员互评占20%,学生自评占10%。第二,制定多范围考核内容: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种类、次数占20%,参与活动过程中的态度表现占30%,小组实践活动的意义影响占20%,实践成果、作业占30%。第三,强化考评结果影响。加大实践考评结果在整个思政课考核总成绩中的占比,从30%提高到50%,对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或取得优秀实践成果的学生予以表彰奖励。

总之,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带来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变革。思政课教师要顺应时代潮流,转变教育理念,充分有效利用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探索、创新实践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猜你喜欢

思政教学模式大学生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